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园林式大学建设

2019-05-12张子仿

市场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摘要:园林式大学因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育人功能,成为当前及今后大学校园建设的应有追求。在建设过程中常通过建筑风格的凸显和地域文化的融入体现校园特色,新时代园林式大学的建设可以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融入、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提升等途径,进一步彰显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校园品质。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3-0004-03

园林式大学是古今中外大学校园的永恒追求。西方历史上第一所大学阿卡德米学院即是一座典型的园林,这所学院由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建,学院建在雅典克菲索斯河边,流水潺潺、绿草茵茵、鲜花盛开,这里种植着若干橄榄树,还有一座传说中的希腊英雄阿卡德摩的神庙,学院大门悬挂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牌子,柏拉图与他的弟子们在这里研学、辩论,并完成了使他名垂千古的著作《理想国》。无独有偶,在中国,汉代董仲舒建立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太学”建于京师长安,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环水为雍,是典型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风格。及至近代,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更是园林式大学的典范,拥有5个校区,11个学院和33个系,38个图书馆,各系都有博物馆,还有自己的天文馆和植物园,每一个学院都是小型园林的范本。我国近代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北京大学,被公认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这里四季分明、移步换景,既具有中国园林的典型风味,又不失简约明快的现代气息。因而,自古以来,园林式大学已经成了大学文化与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

一、 园林式大学的内涵与建设意义

园林式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区分是拥有“园林艺术”。所谓园林艺术,指的是在园林创作过程中,通过创作主体的活动对现有的外在物质环境加以艺术性的处理,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与人工环境,以求实现重现自然、制造美感、传递思想与情感的根本目标。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园林式大学指的是:在大学建设中遵照园林创作的规律,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結合大学的特点,创作出的符合大学气质的美丽校园。这一美丽校园既具有赏心悦目的绿地景观,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供大学师生甚至观光客以高质量的游憩体验,同时又拥有具有审美性、历史性的人文景观,具有较高的文化效益,能够给大学师生以及观光客带来深刻的文化冲击力。从这一内涵可以看出,园林式大学至少需要具备几个要素或功能:一是视觉形象的美感,二是体感体验的舒适,三是情感体验的升华。

园林式大学建设的意义从以上概念或要素中已经略见一斑。于自然景观而言,园林式大学建设能够更好地保持良好的绿化率与绿化效应,优化校园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也使大学所在的城市或乡村拥有良好的标识性建筑。于人工景观而言,园林式大学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大学的学科特色与人文精神,使师生得到精神的洗礼与情感的升华,从而激发学习、工作与生活热情,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大学文化精神,使今人及后代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从整体而言,园林式大学还能够很好地体现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精神,使中国高等教育拥有自身的文脉传承与文化特色。

二、 园林式大学的建设特点

与一般大学相比,园林式大学应当具有建筑、绿化、文化三个方面的特点,这三个特点,并不具有统一的标准,而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与相关要求加以区分。尽管如此,园林式大学建设的特点仍具有一般规律性。

(一)建筑风格的凸显

根据园林应当具备的要素条件以及园林式大学的内涵,园林式大学的建设既要遵循一般建筑学、景观学的规律,同时还要涉及环境学、历史学、地理学方面的考虑,并且它与一般园林建筑的区别在于:要体现作为“大学”与社会一般建筑的区别,也就是说,其园林风格是一种大学风格而不仅仅是供游人参观的建筑群体,这一风格一是要凸显大学与写字楼、饭店、宾馆、博物馆等楼宇的区分,又要具有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相关功能性。以北京大学为例,这所原名京师大学堂的大学在创办之初曾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由于这一双重性质,它的建筑风格仍带有较为典范的皇家气息,包含了“一塔一湖八园”,一塔为博雅塔,一湖为未名湖,八园分别为勺园、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冶贝子园。这里既有古建筑,又有民国时期建筑,整体与部分皆可定义为公共艺术作品。八园所体现的古典建筑风格自不必讨论,而博雅塔雄健挺拔,未名湖柔波荡漾,塔和湖,一纵一横,一刚一柔,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一伟岸、一纤秀,一沉稳凝重、一欢快空灵,两者互相照映映衬出浓郁的古典意味。这一塔一湖八园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建筑主流风格,在其绿化美化以及后期建筑的设计中,建设者都考虑到了这一整体要求,从而使北京大学的建筑风格在大学校园中独树一帜、隽永流畅。

(二)绿化景观的设计

园林式大学的绿化景观绝不能等同于供游人休闲娱乐的一般园林,而是既要具备休闲和赏心悦目的功能,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反映出大学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有学者总结过大学校园绿化风格的几种模式,主要有:规则式、自然式、综合式、花园式和园林式,园林式校园绿地是在规则式、自然式和综合式校园绿地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古今中外的造园思想及许多更符合师生员工生活习惯及审美情趣的造园风格,力求使校园在绿化、美化、净化、香化、彩化等方面更加完美无缺,使校园和花园融为一体。以苏州大学为例,该校地处江南水乡苏州,江南灵秀、水韵天成,因此占据天时地利,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式大学。因该校前身为东吴大学,系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所建,因此学校有较多欧式风格建筑,但又汲取苏州本地园林风格,小桥流水、廊桥回绕、绿树假山。如何在绿化景观上体现中西合璧的优点,最有特色的是王健法学院,这座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既有欧式风格高挑空旷的中庭,又有中国古典园林味道的共享空间。学院门口的“

SymbolWA@ ”形巨大门洞既现代又古典,从门洞外向内看,树木掩映,曲径通幽,有着传统园林难以描绘的韵致。高大的樟树和低矮的芭蕉互相掩映,阳光透过树叶,影影绰绰投射到白墙上,增添了古典园林的气质。

(三)地域文化的展示

任何一地的园林,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会体现出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园林式大学更是如此,大学自身便是文化的有效载体,在大学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则更能体现大学的文化内质与生命力。以厦门大学为例,该校毗邻南普陀寺、海滨和胡里山炮台,其恢宏又具古典意味的白色柱式南门与色彩鲜艳的南普陀寺相映成趣,使闽南风格与异域风情调和一致;进入校园内部,随处可见中西合璧、古朴大气、庄重恢宏和浓郁的闽南地域特点的“嘉庚风格”建筑。这一风格建筑的特点是就地取材,选用闽南当地盛产的青石花岗岩作为清水墙面,给人素雅美观、坚固大气之感;屋顶采用橙色釉面瓦,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格外和谐;地面采用闽南民居的红地砖铺地。这些建筑与大量的蒲葵、棕榈树、凤凰木等热带植物糅合在一起,透露出浓郁的闽南风情。正是由于闽南地域文化的特色,厦门大学美名远扬,每到春夏时节,厦门大学即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的热门之选,而厦门大学理所应当成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

三、 新时代园林式大学建设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全国各地兴起了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改造和扩建老校区的热潮,一时之间,园林式大学成为大学新校区建设的标准与追求。然而,由于成本考虑、审美水平等因素,全国各地的新校区虽然建设得大而开阔,但在“园林式”大学的建设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因追求热带风情而在北方盲目种植棕榈树,导致到了秋风瑟瑟之时,棕榈树便枯黄不堪甚至冻死,严重破坏了校园的美感;还有的校园为了填补空旷,随性地到处种植花草,导致看上去杂乱无章;盲目跟风的校园常常采用雷同的布局,缺乏与地域的关联,导致校园空间失去特色与个性,难以引起师生们对于校园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尽管如此,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高等教育从外延扩张到内涵质量提升发展的转变,新时代园林式大学的建设也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寻求内涵质量提升的途径。本文认为,新时代园林式大学建设应当侧重公共艺术作品的融入,注重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着重社会服务职能的提升。

(一)侧重公共艺术作品的融入

公共艺术作品已经成为当代园林的核心与灵魂,对于园林式大学更是如此,校园公共艺术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师生日常交流与学习的特殊景观元素,它决定了校园的文化内涵,表达了校园的办学思想,传递了校园的文化品质。同时,校园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空间形态给公共艺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因而,公共艺术丰富了园林式大学的内涵,使大学的整体风格更为凸显。

以南京三所医药类大学为例,主要是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这三所大学均采用行业贤才雕塑作为大学精神传承的代表,如中国药科大学将“医圣”张仲景雕塑作为文化符号置于校园醒目位置,寓意纪念与传承张仲景济世救民的良医情怀;南京中医药大學将“药神”李时珍雕塑置于“药苑”前,这座扛着采药工具、背着竹篓的李时珍雕像向大学师生以及游客传达的是“做现代李时珍”的坚持不懈、大胆实践的精神,对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则以洪式闾、颜守民、邵象伊三位南医先贤的群雕像弘扬为人、为学、为医之道。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还建成了江苏省第一座中医药博物馆。该馆建筑由两个半圆组合而成,形似太极,外立面装饰石材刻有篆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建筑风格极具特色,文化内涵丰富。建筑本身即是一尊有价值的公共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而且在人文荟萃的南京仙林大学城,都成了一张地标名片,凸显了大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南京医科大学则将爱“心”作为公共艺术主题,“心连心”的雕塑基座上刻有“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校训,告诫学子们“医者仁心”。此类承载了深远意蕴的公共艺术作品,为校园特色、大学文化均增添了更多个性。

(二)注重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

众所周知,大学是先进文化的承载地,因而校园在硬件建设与软件设施上均需要体现文化的承载与传承。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楼一宇,都要体现该大学的文化精神。例如兰花草代表高雅的气节与品性;高大的梧桐树优雅蔽日,象征着轻松浪漫;樱花树凄美,象征着转瞬即逝的记忆;玉兰和桂花为校园常见,意味着赏心悦目怡人的文化;古典建筑意蕴深厚历史悠久,现代建筑简洁明快时尚舒适,各有话语表达方式。

这三所大学在建筑风格、绿化格局等方面皆有不同,但在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面,却通过校园景观林木等传达医药精神。

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新校区以常绿树种为主,主要种植雪松、香樟、广玉兰、紫叶李等,灌木层有紫薇、桂花、紫荆、海桐等既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又具有通识观赏性的绿色植物。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新校区则在校园西北区开辟了一大片药苑,其中就有几十亩格桑花,夏秋时节,五颜六色的格桑花竞相盛开,置身花海,心旷神怡,格桑花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大面积的种植不仅仅是为了观赏,而且也为该校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注入了活力。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新校区,整个校区就是一个大型的药用植物园,有温胃、降血压功能的茱萸,清火解热的黄连,抗癌植物红豆,促进创伤愈合的白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藏红花,植物界的“活化石”珙桐等等。学校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建立了校园植物管理系统项目,为校园内一千多株植物悬挂了“二维码身份证”标牌,师生和市民在欣赏校园美景的同时,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即可了解植物的各类信息,通过扫码,还可进入相关网站,了解植物图片、中药特性、栽培信息和相关趣味知识等。

(三)着重服务社会职能的提升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药用植物园又名南京药用植物园,位于江宁新校区,是按照园林要求设计的一个园林化的、具有中医药文化特点的药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技术中心,不仅是学校药用植物研究实训教学基地,还是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现有园区面积20余公顷,温室1000平方米,荫棚600平方米,园内山丘起伏,荷艳蒲香,种植各类药用植物1000余种。全园以植物为核心,将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融入园林景观。园区设有时珍广场、水生植物区、牡丹芍药园、百草园、种质资源圃、温室植物园、岩生植物区、木本植物区、方剂园(仲景名方园)、镇坪园。尤其是镇坪园引入了陕西镇坪道地中药材黄连、葛根、天麻、五味子、重楼等150余种,为国内外的药学名家、学者和知名药企搭建一座关注了解镇坪道地药材的桥梁。

镇坪县是中国药科大学定点精准对口扶贫地区,自2012年中国药科大学与镇坪结缘以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将国务院定点扶贫任务作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学校将关注现实、服务社会作为第三职能,立足镇坪当地特色资源,充分发挥药学学科优势,积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扶贫新模式,实现帮扶陕西镇坪、辐射安康秦巴山区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带的精准措施落地生根。通过加大对镇坪乃至安康地区药材产业的培育和宣传推广力度,确保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新时代园林式大学建设开拓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新时代园林式大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绿植、公共艺术等软硬件的协调一致,同时还要从校园文化、地域文化、大学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园林式大学的育人功能更充分地发挥与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国柱.论园林艺术在大学校园绿化中的作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36-237.

[2]肖东发,杨虎.北大“一塔湖图”背后的故事[DB/OL].2019-01-19. http://www.cctv.com/education/20030429/100464.shtml.

[3]姜慧敏.浅议大学校园园林绿化模式[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6):81-82.

[4]缪远.传历史文脉 承嘉庚风格——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楼群赏析[J].工业建筑,2008(05):125-129.

[5]詹俊,刘玮.大学校园公共艺术之文化表达[J].建筑与文化,2017(11):206-207.

作者简介:

张子仿,男,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技师。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