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顺羊井底和全国最早的水土保持规划

2019-05-11赵伟平

文史月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梯田水土保持林业

赵伟平

对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概念,今天的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于二十世纪初的人们来说,却是个新名词。那时人们对开荒种地觉得天经地义,开得越多越好,全没有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共和国的林业专家和一位共和国的林业劳模,在太行山上的羊井底村制定出了全國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农林牧15年发展规划,才使人们对水土保持、生态平衡有了认识,中华大地上也由此拉开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帷幕。

当年首创山区农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那位林业专家和那位林业劳模都已作古,但他们建设山区的英雄事迹,却永远地镶嵌在了历史的册页上,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那位林业专家叫郝景盛,林业劳模叫武侯梨。

郝景盛(1903—1955),著名林学家、植物学家,河北省正定县西柏棠村人。我国系统研究杨柳科和裸子植物分类最早的学者,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早期规划人和开拓者。较早提出东北红松林人工更新为主、合理采伐的科学方案。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区农村建设走农林牧综合经营道路的早期规划人和开拓者。曾大力宣传森林的多种效益、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和林产利用。

武侯梨(1907—1988)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平顺县羊井底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羊井底村党支部书记,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羊井底人民公社主任,是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山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他领导全村农民治山治水改土,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特别在土石山区果树栽培、阳坡造林、建池蓄水发展生产成绩突出,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羊井底村自然和贫困面貌。1953年羊井底村在全国林业专家郝景盛的帮助下制订的农、林、牧、水相结合的15年发展规划,是山西省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第一个模式规划。1955年省水保局在羊井底设立了平顺县水土保持试验站,使羊井底村水土流失治理开发更加科学化。武侯梨1949年出席晋冀鲁豫边区群英会,1951年获全国林业模范称号,1952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爱国丰产”金星奖章,1957年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的奖状和奖章,同年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水土保持劳动模范称号。

郝景盛可以说是倡导山区走农林牧全面发展道路的早期规划人和开拓者。1953年,郝景盛受华北行政委员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委托,到平顺县沙底栈村、羊井底村和榆社县南村帮助工作,先后住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和武侯梨家中,白天一起上山逐坡逐田调查,晚上共同商议山区发展规划。他一身农村老汉装束,头戴毡帽,用布条子系着肥大的裤腰。武侯梨是个对农业、林业都精通的劳模,对郝景盛这样的专家格外尊重,经常陪着他在山上地里搞调查、做实验,请教问题,交换意见。郝景盛通过和老乡们谈天,对耕地、牧草地、宜林地、荒山、石山、河滩、树林,对牲畜种类、头数,男女劳动力数、粮食产量、副业情况和人均所得,对村中现有果树品种、等待结果年限、逐年产量、销地和售价等,进行了仔细调查。同时对林木、果树、牧草、蜜源植物、河谷、池塘、山坡、土壤、石头等自然资源条件作了全面了解和必要的实验研究。他认为应该让农民们懂得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就经常和农民讲水土保持的好处。他的话简单易懂,农民容易接受。如他提出的口号如“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抓住光水土,自然不受苦”等,说来朗朗上口,既明确指出了发展方向,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原则。

1953年4月15日郝景盛在山西省人民政府行政会议上发言指出:“各地农民,多知道耕地,开垦种庄稼,对于林牧不大注意。每到一村我们若问村中老农有多少耕地,他可以马上回答亩数。若问荒山或牧草地有多么大,则摇头摆手表示不知道。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农村居民向来没有把荒山或草地看成可以产生财富的土地,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荒山、草地、石头砬子也能生产东西。这些地方如果利用得当,它的产品价值并不在农田之下。”

在同农民“算细账,算长账”的基础上,结合农民眼前利益,郝景盛和武侯梨为羊井底村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制定出了近期和长远的农林牧全面生产计划,还详细制定出了《羊井底红星生产合作社农林牧水15年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情况

羊井底村位于太行山麓的低山地带,属漳河流域土石山区。全村面积1325.73公顷,其中石质荒山1121.33公顷,占全村面积的84.6%;河沟村庄道路92.13公顷,占7.0%;耕地112.26公顷,占8.4%。主沟为梨园河,全长5公里,有大小支沟18条。沟岸有两级阶地,第一级阶地高出河岸3-5米,主要由砾石层和冲积土组成;第二级阶地高出河床30米以上,主要由黄土和石灰岩红色风化壳组成。两级阶地多已修成水平梯田。其余大部为石质山地,土壤很少。山坡的坡度均在30度以上,每遇暴雨,常发生石洪灾害,梯田年年受到冲刷,严重的冲成壑口,埂堰坍塌严重。

羊井底村在1935年前树木较多,山上植被较好,由于砍伐树木和开荒扩种,水土流失逐年加剧。特别是1942-1947年开了133.33公顷荒地,除加剧水土流失外,又增加了石洪和泥石流,冲走梨园河良田10.53公顷,剩下的10公顷好地也逐年被冲减少。从1950年起,该村就开展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修梯田、整治河滩的水土保持工作,头两年就收到蓄水保土的效果,虽有大雨、暴雨袭击,但没有受到大灾害。1953年开始制定规划,水土保持工作走向按规划有计划的实施。

规划指标

从1953年开始到1967年的15年内,封山育林800.0公顷,植树造林433.3公顷,闸山沟修建谷坊800座,修复滩地13.33公顷,整修梯田66.67公顷,新修梯田14.67公顷。修大型蓄水池1座,使203户990人吃水困难彻底解决。

规划远景是:远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沟道打坝修谷坊,河滩修成米粮川,坡洼朝阳栽果树,山腰土坡修梯田。

这样的规划,不仅有具体可靠的数字,还编成了便于理解、记忆的顺口溜:“高山远山森林山,低山近山花果山,缓坡梯田环山转,平川都是米粮川,兴水利,修水池,蓄水灌溉好浇园……”这样的规划,在写到纸上之前,已经印进农民心里。连原来认为“不管上面来多少干部作计划,山上的石头也变不成小米”的人,也觉得“石头能变小米”了。

羊井底制定的农林牧水15年發展规划,为山西省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一个典型的引领作用。当时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局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抓典型规划,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继羊井底农林牧水15年发展规划之后,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黄河水利委员会及苏联水土保持专家又帮助山西制定了离石县王家沟、河曲县道黄沟、阳高县大泉山等水土保持规划,对推动当时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1955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山西省离山县(今吕梁市离石区)《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和阳高县《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两篇有关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的文章作了重要按语。“离山县委的这个水土保持规划,可以做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做同类规划的参考。”“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毛主席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山西干部群众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的决心和信心,掀起了县县乡乡搞规划,村村户户搞治理的群众运动,出现了很多规划细、治理好、效益高的典型。

而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先河的平顺县羊井底村,在坚持实行农林牧全面发展十年后,取得了显著成绩。1964年《人民日报》记者走进羊井底进行采访,写了题为《重新安排这里的河山》的长篇报道,展示了太行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丰硕成果。

今天走进羊井底,和乡亲们聊起水土保持的话题,那些当年曾接触过郝景盛的农民们,至今还清楚记得这个林业专家的宏亮声音:“山是摇钱树,要向山要钱。”但“耕地面积原则上不宜再扩大,开地越多人越穷,因为违反了自然法则。”

猜你喜欢

梯田水土保持林业
甘肃梯田
水天一色梯田美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龙脊梯田
land produces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