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特性及其相互关联性的探究

2019-05-08夏冬生孙先念朱公志

关键词:混合教学关联性慕课

夏冬生 孙先念 朱公志

摘   要:文章对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梳理了三者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为高校教师进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提供参考,最终可实现不同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4-0047-03

近十年来,伴随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作为三个新兴的较为成熟的教学资源形式和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关注,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1]。这些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更易于获得知识,发挥学生主体性,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新思路。为了改善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与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探索。本文试图辨析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和特点,梳理三者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本文研究内容可以加深教师对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解,进而使高校一线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目标合理应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进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实现不同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时长一分钟的“微课”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2]。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以产生“更聚焦的教学体验”。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教育工作者对“微课”这一概念形成各自的认识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2010年胡铁生在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3]。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将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将国内教育学者和各教育部门对“微课”一词的界定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分为三种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微课是一种教学微课资源,即微讲座(micro lecture);第二种观点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即微课程(micro lesson);第三种观点认为微课是一种微型的教学活动,即微课教学(micro teaching)。虽然“微课”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各自定义的本质并无太大差别,只是在有些定义里赋予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更丰富。总之,微课普遍具有以下属性:以简短的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学活动完整,支持网络在线学习。具有以上属性,皆可称之为“微课”。微课具有如下特点。

(一)讲授时间短、时间碎片化

美国田纳西大学的Bradley T.Vander Zanden教授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在某事物上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只有10—20分钟。微课的讲授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较好地符合了人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同时,微课的短小,较方便人们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二)内容少、主题突出、知识碎片化

相对于时长45—50分钟的传统课堂教学,微课时

长只有10分钟左右,所能传授的知识内容较少,所以微课一般只围绕某一知识点为主要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主题突出,观点单一明确。但微课这种对知识点的高度聚焦,造成知识碎片化的弊端,缺乏知识连贯性。孤立的微课不能自成体系,也无法使人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构成多样

微课以教学视频为核心,整合多媒体素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

二、慕课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式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起源于2001年MIT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基于一项在线课程实践首次提出“MOOC”这一概念。但直到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门免费网络课程吸引了超过十万人注册学习,并由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之后慕课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4]。加拿大学者Downes认为MOOC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网络上的课程,只有课程是开放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学习形式才会更有效。慕课不仅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聚集,更是一种通过共同的话题或某一领域的讨论将教师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5]。

根据不同学习理论基础可将慕课分为三类:基于内容的慕课(x MOOC)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知识的传播与复制;基于社会网络的慕课(c MOOC)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知识联结与学习网络创建;基于任务的慕课(t MOOC)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对复杂技能的掌握[6]。由于x MOOC保留了常见规范性课程的基本要素,如学习大纲、知识讲授、章节练习、练习反馈等,比较符合主流的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模式,因而,x MOOC是目前全球普遍采用的慕课形式。当今国际上三大主流慕课平台分别是Coursera、Udacity和edX。国内著名的慕课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创办)和学堂在线(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创办)等。

慕课具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和共享性

在慕课平台开设的大部分慕课课程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注册,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对所有参与者开放,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

(二)大规模性

慕课所具有的开放性使人们只要具备接入互联网的条件就可参与进来,不受地域、年龄、收入等条件的限制,形成了大规模的参与性。而且,慕课平台参与高校众多,提供千门课程。2011年,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教授与Peter Norving教授制作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了该门课程。截至2018年7月,全球最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提供课程超过2700门,注册人数超过3300万,合作院校超过150所。

(三)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社交化

慕课课程一般包含学习检测系统和交流平台等,可实现课后自我测评、学习反馈、在线答疑、学习讨论等活动。这些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并且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均产生互动,使学生产生学习参与感。由于慕课平台的开放性,几乎每门在线开放课程中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都非常充分。

三、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0年由Lage、Plat和baker等不同学者撰写的文献中。但直到2011年,由于Salman khan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的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翻转课堂才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7]。“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8]。

翻转课堂具有如下特点。

(一)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覆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过程通过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对课程内容被动接受和初步理解来完成;学生在课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和练习,强化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行知识的内化。而翻转课堂则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在课堂上进行协作探究等。

(二)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成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研究者[9]。

(三)教学视频是核心教学资源

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依托网络提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学生课后可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关系辨析

(一)三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均是被互联网技术催生并发展起来的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在线交流、在线观看视频、在线分享信息和资料。此时,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理念相继被提出并迅猛发展。相对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是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均基于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具有学习灵活性和自主性。利用监控系统和数据统计及分析技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状况进行追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定位“落后”学生,及时给予支持和辅助。

(二)微课和慕课虽都属于网络教学,但慕课具有开放性和大规模性,而微课具有排他性和局限性

慕课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或者收费低廉,因而参与人数众多。慕课课程的学习人数少则几千人,多则几十、几百万人。而微课视频大多数属于校内资源,教师往往针对校内选课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性来制作微课。所以微课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参与人数受限。此外,慕课提供的课程丰富,学科全面,教学资源更优质。

(三)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

由于考虑到在移动互联网情境下学生观看视频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10—20分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三者的教学内容设计都是紧密围绕各个知识点展开,微视频的教学内容简短,长度均控制在10分钟左右。从构成要素考虑,相对于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二者更接近。微课和慕课的构成要素基本相同,都包含了微视频、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件、互动环节、课程评价等。但是,微课是只针对某一知识点高度聚焦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包含一个微视频。而慕课是一种在线开放式课程,慕课必须包含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一系列微视频,这些微视频应由一条主线连接。所以,系列化或专题化的微课近似于慕课。一些学者也给出了“微课是点、慕课是线”的观点。

(四)微课和慕课是一种纯线上教育,而翻转课堂

则是一种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结合

微课或(和)慕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微课和慕课均可作为翻转课堂课下教学部分最主要的自学网络资源。学生课下通过微课或(和)慕课预先学习教学内容,教师课上引导、答疑,将在线的慕课学习与课上面对面的学习有机整合。国内不少高校教师在基于微课或(和)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实践促进了微课与慕课的应用和发展,同时知名慕课平台的优质慕课也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深化。

(五)慕课和微课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优质资源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方面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习者更主动深入地学习,促进学习问题的解决。慕课和微课都很难兼顾到所有学习者的不同起点、不同学习能力,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正是翻转课堂相对于慕课和微课的价值所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今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将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只有在对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特性和关联性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利用不同的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通过精心设计,才能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夏冬生,于彦,朱公志,等.“工程力学”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 (1).

[2]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10).

[4]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5]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6]賀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

[7]Katie Ash.Educators Evaluate‘Flipped ClassroomsBenefits and drawbacks seen in replacing lectures with on-demand video[J].Education Week,2012,(10).

[8]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9]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关联性慕课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