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9-05-0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供血基底量表

河南省荥阳市人民医院,河南 荥阳 450100

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的发病涉及多个系统及学科[1]。眩晕一般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主要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没有明确转动感。中医阴虚阳亢型眩晕多见于西医疾病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伴有高血压者,临床治疗上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以西药为主[1-2]。如能结合中医进行辨证论治,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阴虚阳亢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47~88岁,平均(68.6±5.1)岁;病程1~5年,平均(3.15±0.92)年。观察组38例,其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46~86岁,平均(69.4±4.2)岁;病程1~5年,平均(3.23±0.87)年。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临床神经病学》[3]中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①符合脑血管病发展规律,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者急性起病,反复发作;②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③体征:可出现眼震、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④头颅CT及EEG检查多正常,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⑤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如: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等。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眩晕中阴虚阳亢型辨证分型:为慢性病程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反复发作,症状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心烦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细弦。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017)与天麻素注射液(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464)联合治疗,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天麻素注射液160 mg分别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口服中药治疗,方予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组成:怀牛膝 30 g,生赭石(轧细)30 g,生龙骨(捣碎)15 g,生牡蛎(捣碎)15 g,生龟版(捣碎)15 g,生杭芍15 g,玄参1.5 g,天冬15 g,川楝子(捣碎)6 g,生麦芽6 g,茵陈6 g,甘草4.5 g。先将生牡蛎、生龙骨、生龟板和代赭石煎煮30分钟以上,再将其他药材放入同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总疗程共14d。

1.4 疗效判定 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5]评分并根据临床症状综合评定。治愈:眩晕、头昏及相关体征及症状消失,不影响活动与工作,TCD示椎基底动脉血供恢复正常,总体疗效指数>80%;显效:眩晕症状及其相关体征基本消失,TCD示椎基底动脉血供有明显改善, 总体疗效指数>50%;有效:眩晕症状及其相关体征部分消失,相比治疗前症状好转,TCD示椎基底动脉血供有所改善,总体疗效指数>30%;无效:眩晕、头昏及相关症状改善不明显,TCD 检查无改善,总体疗效指数≤30%。总体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采用眩晕残障量表[6]评估症状得分,该量表共25题, 眩晕症状越轻则得分值越低,眩晕症状越重则得分值越高,得分越低证明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前后均由TCD检查两组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眩晕残障量表评分 治疗前两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TCD平均血流 两组在治疗前LVA、RVA及BA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A、RVA及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P<0.05),且观察组平均血流速度增快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TCD平均血流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教,#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又称为后循环缺血,是多发于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多与椎基底动脉自身解剖及周围结构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有两方面造成,首先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等,另外研究发现[8]还与颈椎病变压迫动脉导致的管腔狭窄相关,主要见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及关节强直等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定向力障碍及视力障碍等,甚至出现饮水呛咳、共济失调、言语不利、中枢性麻痹及肢体瘫痪等严重急性脑血管疾病。眩晕是其最为常见的症状,发生率在一半以上。目前主要靠药物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及扩容、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原则。长春西汀[9]为长春花中提取的生物碱类物质,主要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管平滑肌松弛,选择性增加重要脏器的供血,以维持和保证脑血管的扩张状态,增强脑组织氧的利用。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侵犯肝肾,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扰头目造成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内热故盗汗、五心烦热,阴虚津亏则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清空,导致气机失调,瘀血痰湿阻塞脑络。故治以平肝熄风、活血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方中取龙骨、牡蛎、天麻、龟板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君药,当归、赤芍、黄芪活血生血补气,山茱萸、熟地补肝益肾,牛膝引肝火、肝风下行,生赭石降胃气,川楝子主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药性、益脾胃。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切合此病因病机。

本观察结果发现,西药联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在改善眩晕患者生活质量及眩晕程度方面有更好地效果,TCD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在改善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的表现较对照组优异,可能与中药成分作用机制的多靶点有关。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阴虚阳亢型眩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且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本观察也存在设计中设计客观性指标较少等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供血基底量表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辣语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