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组织策略

2019-05-05陶双骥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庭社区幼儿园

陶双骥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苏州 215131)

大自然是幼儿最为生动形象、可充分感知的生活场所[1]。当前,自然正快速从幼儿的生活中消失,幼儿生活的家庭与社区中缺少自然环境,幼儿园缺少自然环境、自然材料以及连续的自然经验,过于功利化的教育教学也违背了幼儿自身的学习规律。这对幼儿健康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幼儿园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建构自然课程,开展能满足幼儿自然生长、学习规律的自然教育势在必行。幼儿园自然教育推崇“大自然是活教材”[2]23,提倡利用自然,以自然为师,注重幼儿的自然环境体验。因此,在自然活动组织和实施中,既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系统挖掘、整合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又要遵循幼儿园课程的一般规律。

一、幼儿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学重视并研究个体所处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布朗芬·布伦纳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是将个体“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从而系统、全面地探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3]65同时,依据环境的层次和性质,把个体所处的整个生态环境划分为以发展个体为中心,通过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四个方面向外辐射的网络。其中,小系统是指“发展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3]69就幼儿教育来说,小系统是指幼儿可以直接参与、与其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空间环境或场所,即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等。中间系统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3]75。就幼儿教育来说,中间系统就是其直接生活、参与的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种情境之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系统,例如幼儿园与家庭,家庭与社区,家庭与社会同伴等。由于幼儿的参与,家庭、幼儿园、社区这些最基本的小系统之间得以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并使其他幼儿未直接参与的系统也能对幼儿产生作用。

这种视角突破了传统人类发展研究中对环境作用的忽视,为人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可借鉴布伦纳这一研究,将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划分为家庭、幼儿园、社区等,系统筛选其中包含的各种潜在自然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整合、活动的设计将三者共同纳入到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中。

二、幼儿教育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分析

对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等各系统中显著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因地制宜、更好地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

(一)社区自然资源分析

“凡是能促进个人朝向社会目标成长的活动皆为教育”[4]23,相对于家庭和幼儿园,社区中蕴藏着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如表1。

表1 社区内可利用自然资源统计表

社区中的自然资源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丰富、便捷但常被忽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应注意挖掘社区中的自然资源,组织丰富的教育活动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如利用宠物店认识常见动物,利用农场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利用社区公园开展户外踏青活动等。

(二)幼儿园自然资源分析

幼儿园作为实施幼儿自然教育的主要场所,其自身就包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是离幼儿和幼儿教师最近、最方便使用的,如表2。

表2 幼儿园内可利用自然资源统计表

(三)家庭自然资源分析

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有许多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如表3。

表3 家庭中可利用自然资源统计表

通过对社区、幼儿园以及家庭中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这一方面为幼儿教师拓宽了自然课程资源选择来源,丰富了幼儿园自然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在自然教育活动中达成家园共育的同步乃至贯通幼儿园、家庭与社区。

三、幼儿教育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特性

自然资源具有自身的属性:多样性、生成性、多功能性与便捷性。在组织自然活动时,要体现这些属性,要按照这些特性筛选、组织自然课程资源。

(一)多样性

自然资源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以及草地资源等,它们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次,多样性还体现在同一种资源在不同条件下又具有多样形态和类别。

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有利于幼儿园自然课程资源以及自然活动的多样与丰富。从日月星辰、云雨雷电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从宇宙诞生、地月运动到火山喷发、地壳运动,教师不能只选择其中一项或某几项,这既是对自然多样性的遵循,也是为幼儿提供完整自然经验的必然要求,幼儿教师要全面审视、大胆开发。

(二)生成性

在自然环境内,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导致自然资源处在不断变化和生成中。例如动物的生育、成熟、繁衍、死亡,水的气化、液化与凝结等。其中动植物资源最能体现生成性,日新月异,最能为幼儿展示了一个可以感知、不断变化的过程。基于此,一方面,教师所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要能体现其自身所特有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实践中也要注重自然活动的不断生成,根据幼儿兴趣延伸出更多的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在准备教具与活动材料时,可带幼儿走进瓜地、果园、菜园,感受物种的丰富多样,观察它们是如何生长、变化的。有条件的幼儿园甚至可以开辟一块地,让幼儿去种植、照顾和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自然课程资源种类在不断丰富,所组织的活动也在不断生成。

(三)多功能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功能、多用途。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包含着其对幼儿发展的多功能性,即有利于幼儿的多元发展。自然资源大都是低结构性的,在幼儿手中往往无特定的目标或规定性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这种材料更具开放性,能引发幼儿不断的思考,更能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生活经验以及不同兴趣,每个幼儿都可以进行操作,都能玩出不同的结果。

自然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要求我们要重视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到一物多用,物尽其用。在幼儿园中,我们要开阔思路,多途径利用,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对幼儿发展、对幼儿园建设的作用。

(四)便捷性

自然资源的便捷性,即自然资源数量丰富,易于获取,方便又经济。如泥土、砂石、蔬菜、水果、家禽等,其存在数量远超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所需量,成本相对较低甚至是零成本,教师大可放心采用。

幼儿园自然课程资源的选择与组织也要满足这一特性。一方面,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和日常生活范围内取材,受身心发展水平限制,幼儿对于自然的需求较为简单,往往是直接的、低层次的,与其生活相关即可,许多科学现象例如星系形成、元素变化等相对于幼儿生活范围太过于巨大也超过其理解能力;另一方面,生活化的原则与鼓励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不矛盾,引导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绿化植物、自然角中的盆栽、家庭中的宠物等司空见惯的事物与现象中发现新事物,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幼儿养成发现、思考习惯的。

四、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组织策略

(一)依循幼儿,生成活动

幼儿是自然教育的主体,在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经验与发展。但是幼儿与自然环境都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任何预先设计好的活动方案或自然课程能反映所发生的变化,唯有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成的活动和课程。

生成,要求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时刻关注幼儿、研究幼儿,关注幼儿周围环境的变化,关注幼儿萌发的新兴趣以及引发幼儿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新发现,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发展需要,因地、因人制宜,生成新的自然活动或主题[5]。而最能体现幼儿已有经验、现有水平、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的就是幼儿生活事件与幼儿问题。

1.基于幼儿生活事件生成主题

生活事件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变动或情境。”[6]幼儿生活事件就是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变化或情境。这种变化或情境既可能发生在教学中,也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2.基于幼儿问题生成主题

当幼儿已有经验与知识不能解释当前现象时,问题便产生了。可以说,幼儿问题反映出幼儿的兴趣点、已有经验以及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幼儿问题生成主题能很好的满足幼儿需要,帮助幼儿获得发展。

(二)资源整合,准备活动

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自然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幼儿园、家庭、社区等诸多因子存在联系,它们都是自然课程资源重要来源和整合者。幼儿园、家庭与社区首先做好相应资源的准备,其次是进行自然活动的准备即生态资源的整合。

1.资源准备阶段

资源准备是资源整合的前提。根据主题和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幼儿家庭以及本社区范围内所包含的资源进行梳理和准备,确定在本主题中哪些资源是需要的。

(1)幼儿园生态资源准备

幼儿教师依据主题和活动需要,可从物质材料、工具、经验以及场地等方面选择幼儿园现有生态资源,为活动开展做准备。以向日葵播种为例,如表4。

(2)家庭资源准备

相对于幼儿园,家庭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资源是幼儿园及幼儿教师没有的。以向日葵播种活动为例,家庭可做以下准备,如表5。

表4 向日葵播种活动中幼儿园资源准备内容统计表

表5 向日葵播种活动家庭生态资源准备内容统计表

(3)社区资源准备

相对于家庭与幼儿园,社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更是丰富。以向日葵种播种活动为例,社区可做以下准备,如表6。

表6 向日葵播种活动社区生态资源准备内容统计表

2.资源整合阶段

幼儿园教师作为自然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对上述资源进行整合和教育活动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可从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自然活动实施前资源的整合与活动的准备、活动实施中资源的调整与利用以及活动后的资源管理。

(1)活动实施前资源整合与活动准备

以开展植物园春游为例,在活动前,教师需做好场地、物质材料、安全管理经验以及交通工具的准备。

幼儿园资源整合与活动准备。资源整合包括对幼儿园物质、经验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具体内容见表7)。活动准备包括,第一,本班教师商讨并制定活动方案以及预算并报备年级组长、园长审核;第二,制作告家长书以及活动策划,以纸质、短信等方式告知;第三,教师事先与植物园取得联系,实地考察植物园情况,内容包括出入口交通情况、游客服务中心位置、卫生间位置以及其他应急疏散场所位置,并寻找适合幼儿开展定向活动的地点或区域,并制作大概地图;第四,教师要统计人数,做好安全教育和文明教育工作;第五,做好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

家庭资源整合与活动准备。资源整合包括家庭整合人力与物质资源(具体内容见表7)。活动准备包括,教师通过告家长书、召开家长会,将活动内容与计划向家长说明;家长准备幼儿春游所需的衣物、鞋、遮阳帽、书包、水杯、纸巾等;家长通过家园共育,强化幼儿安全意识、文明意识等。

社区资源整合与活动准备。资源整合包括整合场地、管理以及指导(具体内容见表7)。活动准备包括春游场所配合幼儿园春游活动设计,为幼儿提供专业指导与讲解。

表7 种植园春游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整合统计表

(2)活动实施中资源的调整与利用

一方面,在春游活动中,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开始活动组织;准时出发,每环节结束清点人数;各位教师、医生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多多记录幼儿活动场景,抓拍有趣的场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疑惑等。若遇紧急事故,则及时报告园领导与家长,拍照留证,抢救伤员,寻求警察或医护援助。

(3)活动结束后的资源管理

通过春游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近距离体验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美;借助乘车、旅行,渗透安全、文明出行意识等。在活动中,教师拍摄了大量照片与视频,一部分存入幼儿成长档案,一部分做成主题墙和留作纪念。

(三) 回归自然,组织活动

自然是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考虑对自然的利用,即通过环境创设为幼儿提供生态的环境,增加幼儿对自然的感知;提供各种自然材料,满足幼儿操作需要,让幼儿获得真实自然经验;利用园外自然环境引导幼儿亲近自然,让幼儿从多样的活动中对各种自然材料、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比较、记录、记忆,在探究中获得发展。

1.创设自然环境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环境是教学活动的补充、支持与延伸,要充分发挥环境直接或间接的作用。首先,追求自然的整体环境,幼儿园整个环境的创设必须“超越绿化”[7],尽可能多一点自然作物,多一点绿色,为幼儿打造自然的、生态的、充满生机与变化的幼儿园。其次,与幼儿园整体环境相呼应,班级室内、廊道等环境也需利用起来,根据当前自然主题选择自然的、幼儿熟悉的物质进行主题墙、走廊等装饰,以充实幼儿经验,体现自然意蕴。再次,充分利用班级中每一个区角,让与主题有关的自然材料、绘本、音乐渗透于幼儿的身边。最后,提倡“蓝天下的学校”[8]30,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向农田、公园、湖泊,走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

2.提供自然材料

减少对图片、视频、模型的依赖,可将收集的各种自然资源如泥土、花草树木、蔬菜水果、鸡鸭鱼虾等投放到幼儿的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和游戏中,让幼儿直接观察和感知其外形、质感和生长过程变化,有更多观察、探索与思考的机会。

3.回归自然生活

幼儿园自然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利用自然材料,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既有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又有游戏活动。

教学活动:在自然活动尤其是种植活动中,为达到幼儿自然经验的完整与连续,主题活动往往围绕这一植物的生长全过程进行设计,从种植园前期准备、种植、管理、收获到后续活动,各环节依次展开,环环相扣。自然活动的这种特性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计划与组织以确保活动的连续、经验的循序渐进和完整,即需要有一定的集体教学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活动的教育过程中,落实教养并重所需的大量操作与独立探究机会都是自然活动所能达成的。此外,日常生活活动目标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要求,也可以通过自然活动达成。种子播种后,幼儿在入园后会主动去种植区观察,离园前跑去浇水、告别;在劳作后,幼儿会自觉洗手、喝水;在活动后,幼儿能学会整理环境秩序或打扫环境卫生。

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也是幼儿喜爱的学习方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既是玩的活动,也是蕴含发展契机的活动。幼儿园保障幼儿游戏权利可从游戏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入手[9]。在主题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合理利用室内、室外空间,将室外种植与室内主题墙设计、区角建设相结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与游戏空间。在活动中,教师还可通过营造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进行探究。

(四)全程审议,评价活动

为确保自然活动的科学性,需要从自然主题生成、资源整合到活动实施进行全程性的审议与评价。依据布伦纳的理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都会影响幼儿园自然活动和自然课程的建构,都是课程评价的对象与主体。

1.实施前的可行性审议

教师、家长等对活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议,具体指教师审议幼儿的发展现状与需求,活动的目标是否均衡,活动设计是否符合逻辑,实施途径是否多元化等。此外,家长委员会或班级家长会是幼儿园办学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其智慧作用;邀请专家诊断,幼儿园科研小组以头脑风暴方式审议也是卓有成效的审议方式。

2.实施中的适宜性审议

在自然活动实施中进行审议,一则可评价已有活动的科学性、适宜性;二则可丰富资源的运用,拓展现有活动。在实践中,为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发展,可将教师自我评价与集体学习制度化,建立一个公开课观摩——集体研讨——园长评价——公开课观摩循环式的评价与审议流程。

3.实施后的有效性审议

在自然活动实施之后,园长、教师、家长、幼儿以及其他人员还需要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看自然教育的有效性。

以家长反馈评价自然教育:家长是幼儿成长的最大期待者、最直接感受者。家长对幼儿言行变化的观察和反馈是教师评价幼儿成长与自然教育效果的重要参考。通过家长直白的言语我们可以感受出幼儿在行为习惯、各种能力、精神面貌以及生活、学习态度发生的明显变化。以幼儿成长评价自然教育:幼儿的成长是评价自然教育活动的主要标准。考察活动是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是否有利于养成幼儿的科学探究素养,是否获得全面发展。以教师成长评价自然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设计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建设关乎自然教育的成败。可以通过教师教育理念是否得到更新,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自然活动组织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这几个维度进行考察。(指导老师陶金玲)

猜你喜欢

家庭社区幼儿园
社区大作战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爱“上”幼儿园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