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美文,感悟生活

2019-05-02黄小娴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5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培养初中语文

黄小娴

【内容摘要】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行文流畅、构思精巧、意蕴深厚的特点,通过散文教学可有效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生命激情。同时学生文本感悟的过程中,不但可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且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积极的影响。本文对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培养  文章

散文形式多种多样,如戏剧、小说、诗歌等。散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散文的解析和鉴赏,使学生能够对文章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感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所见所闻、其所思所想的挖掘,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及底蕴,可有效提升學生语言表达能力。散文是最具情感的文学作品,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文章思想感情和哲学内涵的分析,是其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想象是散文阅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教师可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工具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来理解文章,感悟文章。通过对散文的阅读引导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对事物、景物的描写和描绘勾勒出一幅画面。借助多媒体、电子交互式白板等帮助教师拓展散文教学空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现象平台。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多媒体课件,以试听结合的形式将桂林的山水景观为学生以图片、视频、展现出来,学生可通过视觉及听觉感受充分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桂林的魅力。山的奇、秀、险,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水的清、净,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桂林山水的美丽画卷。如此才能在学习中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富裕的情感,同时扩展了学生的想象①。

二、融合诗词,感知情感

学生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古诗词阅读量,在语文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古诗词、名言名句融合于散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句。例如朱自清散文《春》,这一篇文章是极具诗情画,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来对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景象尽心描绘。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句运用自身的积累,来相互之间说出其相类似的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此可有效激活教学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散文学习中。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文章情感解读方面,使学生在对散文情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读全文然后再总结文章中心主旨思想,如此随着情感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会被文章中的情感所感染。

三、重视阅读,欣赏语言

朗读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关键。教师需在学生在学习文章,引导学生富有感情的对文章进行朗读,此时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已有一定的感悟,适时的通过朗读才能在读中加深对文章的体验。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从字里行间获的自身的体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探索,如此情感才能渐渐清晰,再将自身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将文章再次读出的过程也是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过程。例如朱自清《背影》,文章以父亲车站送别儿子来描写伟大的父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针对重点段、句词进行反复阅读,父亲翻过栅栏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父亲肥胖的体型与艰难翻越栅栏的细微描述、以及后期作者的几次流泪与几次背影的描写都作为重点阅读对象进行深入的朗读,如此学生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洞悉全文的思想感情②。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传统的散文教学教师一般情况下是采用生词教学、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文章分段分析等,其偏重于修辞手法的讲解,如此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而缺少了实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的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欣赏散文之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白杨礼赞》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白岩外形、精神特点等方面的描写来借物喻人。在教学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课前提前预习,在课堂中以角色扮演的活动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扮演将白杨的高大挺拔的表现出来,如此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的把握白杨的特点。或者是教师在课余时间提前将教学任务、学习资料利用QQ、微信群等分发给学生,如语言特色,思想内容、语境美感等,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网站、视频、光盘等来完成自主学习。在教学课堂中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教师适当进行评价与指导,如此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掌握散文学习的方法③。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培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