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御医们的医术为何不高明

2019-04-30杨津涛

中外文摘 2019年8期
关键词:光绪帝御医张氏

□ 杨津涛

自有皇(王)权,即有御医。按常理,御医代表的是国家最高医疗水准。但实际情况是,因为制度原因,御医们的医术,通常都不高明。

比如,伴君如伴虎,“独到见解”常常等同于自招祸端。

据《明史》记载:明仁宗朱高炽做太子时,其妃张氏“经期不至者十月”,御医会诊,一致认为张氏有孕,向太子道贺。唯有一位名为盛寅的御医,认为张氏其实无孕,而是有病,并开了一副可能导致堕胎的“禁药”。张氏病情加重,无奈之下要求一试盛寅的药方。朱高炽遂一面命人将盛寅关押,一面令张氏服药;若张氏发生危险,即将盛寅处以“磔死”酷刑。万幸张氏服药后痊愈,盛寅也保住了一条小命。

并不是每个御医都有盛寅这种好运。同治皇帝死后,太医院院判李德立等,均被“革职戴罪当差”。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死后,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等,也全被革职。

历史上甚至还发生过御医因担惊受怕而自丧性命者。

嘉靖年间“壬寅宫变”,明世宗差点被宫女杨金英等人勒死。太医院院使许绅奉命急救,将皇帝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明世宗前脚封赏许绅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后脚许绅就病重将死。许在遗言里说:“吾不起矣。曩者宫变,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也”。意思是:我活不了啦。之前急救皇帝时,自知若救不回来肯定难逃一死,故深罹“惊悸”,已病入膏荒。稍后,许绅就病故了。

客观医疗环境如此,为趋利避害、规避来自皇权的压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热衷于开无风险的补药,而非治病之药;乐于用“慢治”卸责,而讳言药到病除、“从众诊断”——随大流,寄望于法不责众,忌讳发表独立见解等,就成了御医们主修的职业技术。

再如,宫中医疗章程,对御医而言是“既不任功,也不任过”。

清代民间医生杜钟骏,受人举荐,入宫给光绪帝看病,曾很不解地问内务府大臣:“六日轮流一诊,各抒己见,前后不相闻问,如何能愈病?”——当时,共有6名医生,轮流给光绪帝看病,分别诊断、分别开药,医生们之间不许互通讯息。

这种规矩,很明显是针对御医“从众诊断”这一自保之道而设。

针对杜钟骏的疑惑,内务府大臣的回答是:“内廷章程向来如此,予不敢言。”杜忧心将来皇帝的病治不好,自己可能要负连带责任,又找到工部尚书陆润庠发牢骚:“我辈来此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博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先求无过。似此医治必不见功,将来谁执其咎,请公便中一言。”陆润庠的回答是:“君不必多虑,内廷之事向来如此,既不任功,亦不任过,不便进言。”杜钟骏于是默然而退。

此外,因传统医学“千人千方”缺乏规范,用药决策权最终往往只能归于“圣裁”。

晚清名医马文植,受诏入宫给慈禧诊脉后,开下药方,先“呈内大臣、诸侍医看过”,再“进呈皇太后御览”。稍后,李莲英传旨,太后认为“马文植所拟方药甚佳”,“着大臣议奏应服何方”——要大臣们商议,究竟该用太医院之前的药方呢,还是用马文植的新药方。

大臣们回奏:“臣等不明医药,未敢擅定,恭请圣裁”。慈禧随后颁布圣裁:“仍用太医院方,明日同议,着马文植主稿”——用太医院的药方,却让马文植主稿,这“圣裁”,可谓和得一手好稀泥。

御医无权决定最终的用药,药方的审核权在大臣和“圣裁”,尚不是违背医疗规律之最极端者。最让御医们手足无措的,是“圣裁”常常亲自下手更改药方。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都曾按照自己经验,命令更换药方中的若干药材。薛宝田等给慈禧太后议定药方,呈御览后,慈禧要求将药方中的“续断”改为“当归”。光绪帝改动药方更为频繁,曾在御医开的药方中,擅自加上“乳香、紫花地丁、白芷”三味药。光绪不喜欢“杜仲、菟丝子”,“凡医生有用此二药者,必圈去不用。”久病不愈令光绪帝对御医极为不满,故时常下旨,对御医进行业务指导。他曾指示御医,“斟酌立方,如生地、元参、菊花、桑叶等清凉养阴之品,每日稍佐二三味,以防浮热时常上溢”。

作为传统医学的佼佼者,御医的医疗水平究竟如何,有很多案例可供参考。

比如,刘声芳在康熙、雍正两朝当了30年御医。有人研究了他留下的医案,发现经治疗后病情好转的仅7例,效果不明或恶化的案例占了多数。一名正黄旗二等侍卫和一名宫女,在经刘声芳治疗后死亡,刘因此受到了罚俸等处置。刘声芳后来被废黜,是因为被雍正认为“不用心调治,推诿轻忽,居心巧诈”,没能治好皇帝的病——当时,雍正长期服用丹药,引起失眠、记忆衰退、神经质、食欲不振等症状,相当严重。平心而论,这种重金属中毒,也本非传统医学所能诊断和救治。

鉴于传统医学的局限,现代医学自西方传入后,清廷也开始对太医院进行改革,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1906年,太医院初步制定计划,设立学堂,招收新生,让他们先学“中西参用之医学”,再派到国外深造。1908年,发生光绪帝驱逐御医事件,因认识到“中国医理相延古法,并非专门科学”,太医院加快了选派留学生的脚步。按太医院的计划,留学生回国后,“本院医务逐加改定,分设中西二科,以冀克收完全效果”。可惜的是,计划尚未落实,清朝就灭亡了。

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中国最后一批御医们回归民间,成为普通郎中。此后,这些前御医们及其弟子,鲜少再有给大人物看病的机会。

猜你喜欢

光绪帝御医张氏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铩羽而归的御医杜钟骏
止痒良药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光绪帝死因成谜
光绪帝死因成谜
光绪幽禁做点心
止痒妙招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