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舞蹈: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

2019-04-28尹忠华

侨园 2019年4期
关键词:乐舞群体性秧歌

尹忠华

在非遗的十大类中,传统舞蹈类是群体性活动最强的一个类别,平日里喜闻乐见的高跷、地秧歌、舞龙、舞狮,以及极富少數民族特色的面具舞、乞粒舞等均包含在此类别中。应该说,传统舞蹈类项目是非遗类别中最能展现民间情感的一类项目,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诚如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所说,非遗产生于广大的田间地头、基层土壤,实际上涉及到社群、部族乃至村庄独特的信仰,其核心内涵旨在文化,包含了哲学、宗教观念,乃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高跷、秧歌正是在劳动之余欢畅身心的一种娱乐方式。

截至2019年3月,辽宁省省级以上传统舞蹈类项目共有23项,其中15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包括大连的金州龙舞、鞍山的海城高跷、抚顺的地秧歌、本溪的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锦州的辽西高跷、营口的盖州高跷、铁岭的朝鲜族农乐舞(面具舞)、盘锦的上口子高跷等。这些项目不拘泥于个人,以群体性的表演方式,在欢快的锣鼓声中,用娴熟的技艺、传神的动作、诙谐的表情,向大众传达着来自田野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乐舞群体性秧歌
韩邦奇《苑洛志乐》的思想来源与乐学诉求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新媒体时代下城管去污名化的公关路径探索
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群体性事件防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