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2019-04-28李宏发杨银山赵利荣杨建君

云南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胃管肠梗阻休克

李宏发,李 军,杨银山,孙 文,苏 宇,赵利荣,肖 瑾,杨建君

(1.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外科,云南 大理 671000;2.云南省肿瘤医院 微创介入科,云南 昆明 650106)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运行障碍,是普外科常见急症,约占急腹症的20%[1]。肠梗阻按病因分类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是机械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肠梗阻的60%[2]。肠梗阻是一种凶险的常见急腹症,死亡率较高,约为5%~10%,如有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高达10%~20%[3]。肠梗阻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目的是解除梗阻和纠正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在非手术治疗中肠梗阻导管减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4,5]。本文通过回顾分析54 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回顾收集2017年1月-2018年6月同一时期内我院收治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54 例,28 例采用经鼻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26 例采用普通胃管治疗(对照组)。观察组男性17 例,女性11 例,年龄17~89 岁,腹部手术史26 例,结直肠癌手术8 例,胃癌手术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6 例,阑尾切除术7 例,胰腺癌手术2 例。对照组男性16 例,女性10 例,年龄19~83 岁,腹部手术史23 例,结直肠癌术史6 例,胃癌手术史4 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8 例,阑尾切除术3 例,胰腺癌手术2例。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胃肠道手术史,比较无差异(P>0.05)。

二、临床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2006年第一版,肠梗阻症状明显,有腹痛、腹胀,且伴有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可见腹膨隆,有肠型,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生或金属音。经X线腹平片、CT 检查显示小肠或结肠明显扩张,肠腔内有气液平面。

2.纳入标准 有肠梗阻典型表现伴有或无腹部手术史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3.排除标准 绞窄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肠系膜血栓引起血运性肠梗阻、腹部原发性或复发性肿瘤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基础疾病干扰观察指标或资料不完整患者。

三、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饮食、制酸、补液、维持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静脉营养治疗。诊断明确后当天行普通胃管胃肠减压或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观察患者腹痛、腹胀及肛门排气、排便情况,监测胃管、肠梗阻导管负压引流量、腹围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排气后24h 经肠梗阻导管注入肠内营养液,对照组继续静脉营养。置管后每2d 复查立位腹平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胸腹部体征,如发生电解质紊乱、营养障碍、肠绞窄、肠穿孔、休克等,立即行相应处理。

1.观察组 使用18/16 Fr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全亲水性套件进行治疗。导管套件包含双球囊透明型导管长300cm 一根,0.045"导丝一根。具体方法:口服稀释碘海醇造影剂显示食管、胃十二指肠,在DSA 引导下经鼻将Cordis 5F125cm 单弯造影导管及黑泥鳅导丝置入空肠上段,交换成0.045" 导丝,置入18/16 Fr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十二指肠水平部远端,前球囊注入灭菌蒸馏水稀释造影剂20mL,后球囊注入灭菌蒸馏水稀释造影剂25mL,导管末端接负压吸引器。胃癌术后患者和十二指肠球部通过困难患者在经鼻胃镜及DSA 双重引导下先将0.045"导丝置入空肠上段,再置入经鼻性肠梗阻导管。导管在耳垂处固定,鼻孔与耳垂预留15~20cm,在导管上记号笔做好标记,观察导管进入鼻腔情况。

2.对照组 采用一次性普通鼻胃管16 F 长度125cm,置入深度55~60cm。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结果观察组28 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留管时间5~9d,平均7.2d,留管期间患者耐受性良好,无导管脱落,无消化道出血、穿孔。观察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对照组(P<0.05),24h 胃肠减压量,24h 腹围缩小量>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转开腹手术1 例,占比3.57%,患者排气后,引流量连续3d>500mL,腹胀缓解,无腹膜炎,X 线检查缓解不明显,转开腹手术,上中下腹部广泛粘连,无肠坏死,行肠粘连松解术。对照组转开腹手术8 例,占比30.76%,其中2 例有小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观察组电解质紊乱4 例,占比14.28%,对照组电解质紊乱9 例,占比34.61%。观察组无休克死亡病例,对照组合并休克4 例,占15.38%,死亡2 例,占7.69%,其中1 例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后心跳、自主呼吸恢复,患者既往有子宫内膜癌手术史,家属自动出院,患者出院后第1d 死亡。其中1 例患者有腹膜炎、感染中毒休克表现,患者家属拒绝手术,自动出院,当天夜间患者死亡。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开腹手术比率、电解质紊乱比率、休克比率、死亡率均<对照组(P<0.05),见表2。

讨论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最常见的肠梗阻类型,其中约85%都是单纯性肠梗阻[2]。临床上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宜首选保守治疗。急性肠梗阻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是近端肠管压力升高,肠黏膜缺血、缺氧,血运障碍,坏死、穿孔,释放毒素,进而引起水盐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死亡。减轻胃肠压力,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是肠梗阻保守治疗的关键,部分研究显示,长导管减压在急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及后续手术治疗较普通胃管效果更加明显[6,7]。

表1 2 组患者减压效果对比

表2 2 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后应严密观察患者腹痛、腹胀及肛门排气、排便情况,观察胃管、肠梗阻导管负压引流量、腹围变化情况、导管头端位置,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如导管置入置入3d 后肠梗阻仍存在,连续3d 引流量>500mL,或腹部体征逐渐加重,出现肠绞窄趋势时,应及时考虑中转手术,避免肠穿孔、肠坏死的发生[8,9]。

本组资料表明,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较普通胃管引流效果好,症状缓解明显,中转手术、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少。使用300cm 长导管,导管头端有钢珠、前球囊、后球囊,在小肠中可模拟食物团块,促进肠蠕动,持续、分段下移,使肠道重新排列,有效地减轻梗阻近端压力,缓解腹胀症状,有利于减轻肠管充血、水肿,减少毒素的产生,在症状患者缓解后经肠梗阻导管注入肠内营养液,可精确计算出入量,改善营养,有效改善患者水盐电解质紊乱,防止休克[10,11],促进肠道恢复功能,为继续治疗和下一步手术提供良好支持[12]。

综上所述,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较普通胃管减压引流效果好,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是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作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

猜你喜欢

胃管肠梗阻休克
二次试水法在难置胃管患者胃管位置判定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休克的紧急处理方法有哪些?
“留置胃管”真的那么恐怖吗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