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效因子探析

2019-04-27王晓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暗示认知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课程具有其独特性,其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更好成长。其课程目的更加强调学生的感悟、知识的获得性和实用性。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心理健康课程有效因子是认知改变、暗示和催眠、模仿迁移和重塑希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认知 暗示

【基金项目】山西财经大学2017年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251-02

我校自2014年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来,通过多年的实践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总结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心理健康课程有效因子是认知改变、暗示和催眠、模仿迁移和重塑希望。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一个重要有效因子是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人在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自动思维中非适应部分也称歪曲思维或错误思维。歪曲和错误的思维包括主观臆测,往往有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特征。

心理健康课程的一个重要有效因子就是识别学生头脑中的歪曲“自动思维”,并与其进行辩论,进而识别学生头脑中的非适应性“核心信念”,并进行纠正。心理教师通过大量调查访谈,以及日常心理咨询的经验,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思维状况以及他们通常会产生的情绪,识别以及这些情绪问题背后隐藏的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易觉察的“自动化思维”和“负性核心信念”,也就是大学生常见歪曲价值观,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对其进行纠正。帮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观点或价值观的片面性,看到世界现实的多面性,学会运用更灵活多样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更新。

二、心理健康课程纠正学生不合理认知的主要途径是催眠和暗示

催眠和暗示是权威者运用语言、行为以及所创建的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过程。催眠和暗示没有逻辑性,没有说服教育,有的只是一种影响。它有几个条件:其一,要有权威性。其二,要通过语言、行为或环境来进行。具体运用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就需要首先教师具有权威性,其次需要教师熟练运用催眠和暗示的方法于课程中。

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过程中,心理教师往往会通过放松的课程氛围帮助大学生在完全放松的身心状态下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采用情景式、讨论式、模拟式、现场咨询式等多种方法展示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最关心的事例,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寓理于情,增强说服力和暗示效力。运用讨论、辩论、学生活动、演讲等方式,运用互動式反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感受性,增强暗示和催眠效果。

同时教师要受过足够心理学专业训练,掌握大量经过验证的理论,有足够的生活经验,通过大量案例,寓言故事,真人真事,将世界的不同视角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从更多角度看问题想问题,避免固执单一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观念改变情绪。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其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效能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积极的暗示能够在潜意识层面给大学生输送积极的信息。大学生们经常接受这类暗示,就会变得更加自信、乐观、快乐、兴奋,拥有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

三、心理健康课程另一个有效因子是明星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另外,在我们的多年实践中还发现明星教师对于课程效果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作用,可以起到增强课程暗示作用的效果。教师自身风格,气质态度,人生观,人生经验,理论水平,自身魅力等,对学生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暗示作用。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言传身教相结合,他的一言一行可以对学生有非常明显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暗示效应,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学生很可能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与自己喜欢的老师靠近。因此,我们也非常注重教师的培养,帮助教师爱上课堂、爱上学生,这往往会对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和潜能开发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展工作,如何将课程办的越来越生动有趣,使之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将课程办成真正可以帮助学生会生活懂生活的小助手,应成为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马喜亭,刘立新.精神卫生法规制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 2017.12

作者简介:

王晓霞,讲师,山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暗示认知
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探讨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高职院校后进生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