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2019-04-27芦天喜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解决对策存在问题

芦天喜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的作用越發的重要,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社会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没有发挥出其应用的意义。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89-01

引言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时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学科,基于社会生活实践,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愈发的受到人们的重视,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将生活实际和品德教育相结合,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核心道德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就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建议,望各位同仁共同指正。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改革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比重有所上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教师所处的教学地位过于强势,在教学关系中居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并理解吸收,学习效率并不高且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教学方式十分单一,且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按照课本授课,使得教学氛围十分枯燥乏味,学生极易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最后,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过大,缺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悦的进行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教师要平等、民主、和谐的与学生相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真正的融入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课本中包含着大量的优秀素材以及精神内涵,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生活化素材,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降低教学理解的难度[1]。例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的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中在电影院里排队的规则、过马路时的交通规则以及班级中上课禁止大声喧哗等规则为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规则的作用,并树立起正确的规则意识。

3.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拓展活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的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拓展活动,进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拓展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例如,教师在开展拓展活动时,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模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在教学《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拓展活动,分别扮演售货组、收款组、采购组、保安组等等,体会商店里不同人员平时需要做的工作,并在活动后进行简单的互评,进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劳动工作者的敬爱之情。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进,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而帮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冰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王则.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解决对策存在问题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