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色无私到草花

2019-04-27袁爱国

江苏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文学作品

【摘 要】作家及其作品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还会对其专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效应。汪曾祺及其文学作品对教师专业发展启示极多,研读汪曾祺的作品,了解汪曾祺的人生阅历,可以拓展教师阅读的视野,增加专业趣味,促进专业写作,涵养专业精神,从而提升专业发展的境界。

【关键词】文学作品;专业写作;专业趣味;专业精神;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0-0077-03

【作者简介】袁爱国,南京市第十七中学(南京,210032)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这个人,是汪曾祺;这座苏北的小城,叫高邮。1985年8月底,我到高邮师范学校读书,那一年我15岁。3年后有些燥热的一个夏日清晨,我离开了这座小城。1988年8月,我到宝应县芦村中心小学工作,开启了教育之旅。一晃30多年过去了,高邮这座小城的影像有些迷离,而作家汪曾祺以及他的作品却如影随形,亲切无比。

一、从文学习作到专业写作

近年来出去讲学,许多第一次见面的老师与我交流时经常说:“读过你的文章。”这大概是因为我写的专业论文比较多,且有独到的地方,才给一线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回过头来想想,汪曾祺的作品开启了我的文学习作之路,也为我的专业写作指引了路径。

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的作品进入读者视野,恰如一股清流,澄澈有致。寻根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宏大叙事之外,竟然还有这样的小品文,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里下河还有这样的人情故事,中国还有这样的人道主义抒情者。高邮师范学校有一个新星文学社,我是文学社会员,读了几位大师兄采用汪氏笔法写的小小说,羡慕之极,于是也在自己的文学习作中尝试运用。可惜的是,还没等我写出一篇像样的“汪氏”小说、散文,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此与孩子们成天打交道,文学青年的梦幻从此告一段落。

中师学历让我有职业恐慌感,于是我参加了江苏省自学考试,读了大专再读本科,当通过了所有课程考试之后,要写毕业论文,又遭遇汪曾祺的作品。为何把汪曾祺作品作为选题呢?第一,因为汪曾祺的创作极有特色,与当时的主流有很大的距离;第二,我对汪曾祺的作品无比喜爱,反复读不会觉得厌倦,最后我的论文题目确定为《试论汪曾祺小说人物塑造特点》。1995年3月我到南京师范大学参加论文答辩,这篇论文确定为优秀等级。谁能想到,我的这篇毕业论文只是靠着研读一本书写成的。

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小学,学校没有图书室,更没有汪曾祺的书籍。我唯一的研究资料《汪曾祺自选集》,还是向同事借阅的。仅靠这本书,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独立完成一篇像样的论文,今天看来是一件壮举,仔细琢磨起来,这还影响了我后来专业写作的姿态与精神。

专业写作不是急就章,需要静下心来真研究。想当初我就着一本作品集,从作者《自序》读起,一篇篇文章逐一梳理,做笔记,写批注。摘录及批注的心得积累数十页,才动手写论文提纲。这样的“素读”与金圣叹式的批注,也算是一种文献研究吧。专业写作首先需要研究相关成果,同时要有一双慧眼,不仅需要整合别人的创见,还要生发自己的观点。其次,积累原生态的教学案例,“我”的案例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出来会有陌生化的效果,才能滲透教育的智慧与性情。

专业写作更需要心摹手写,修辞立其诚。2002年,我首次参加江苏省“师陶杯”论文大赛,得了一等奖,并到南京第十三中学参加了颁奖典礼。我清晰地记得论文准备阶段的殚精竭虑。一天深夜里,忽然梦得论文小标题的修改点,翻身下床找到一支铅笔,匆忙记下思考的成果,生怕清晨醒来,记不清楚新的想法。文章不落一字空,我会对笔下书写的每一个字负责,不沿袭陈言,更不照搬他人成果,凡引用文字皆标明出处。

二、转益多师方通神

我读中师时,艺术学科选了美术。后来教书之余,练过国画,刻过印章,而于书法用功最勤。从颜体和柳体入手,曾临摹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碑刻上百遍;后习魏碑,不喜魏碑方笔,多用圆笔临习《郑文公碑》与《云峰石刻》;学汉隶,多临《乙瑛碑》。后来在行草书上,取法米芾、王铎,得灵动笔法及书卷气息。30岁左右,我的书法在全县教师队伍中排在前列,书法作品也多次在市县活动中展览,还有10多幅作品在报刊上发表。

如果说,早年的习字经历为我的书法打下了基础,中年以后习字,则多有怡情逸兴散诸怀抱的意味。四十不惑,多有静气,从写大字转为习小楷,临习文徵明的《落花诗册》、王宠的汉晋风味小楷;近年来,每逢谷雨时节,书写《心经》一通,澄心静虑。2014年在温州工作的时候,在新年联欢会上,我面壁书写一联“游楠溪江品南越风情,登石桅岩论天下英雄”,赢得满堂彩。

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小说见长。其小说多用散文笔法,有诗意;散文有明清小品的散淡空灵的意味。汪曾祺的画里有诗情,有烟火气息,有文人雅趣,也有百姓情怀。“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汪曾祺经常书写宋儒的这句诗。从《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到《大淖记事》,其笔下人物多悲情,世事艰难中流露悲悯情怀。

汪曾祺的诗文与书画是相通的,其风格一脉相承。于我而言,从喜欢书法到研究书法,常常给语文教学及研究带来新的启发。我常年订阅《书法》《中国书法》等杂志,除了阅读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等老一辈书家著作,也读孙晓云、斯舜威、白谦慎、王岳川等当代书法名家的书论。《南画十六观》《照夜白》《山水思想》等国画理论书籍,也拓展了我近年来的阅读版图。2018年我为《国学画刊》杂志写了一组解读中国书画精品的随笔:《兰亭修禊:不只是风花雪月的事》《富春山居图:火焰、海水及隐秘情怀》《青藤写意:一半是游戏,一半是梦幻》《秋初韭花:舌尖上的美味及其他》……走进中国书画的水墨世界,与王羲之、杨凝式、苏东坡、黄公望、徐渭等展开心灵的对话,读黑白空间里的有形意象,悟大千世界世道人心中的万千气象。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最喜欢给学生上书法课,开笔第一课常讲授“永”字八法。每当我用粉笔在黑板上双钩一个两尺余高的“永”字后,学生们都会鼓掌欢呼。我教学生硬笔书法,总结“横平竖直”“上紧下松”“匀称均衡”“粗细变化”等基本规则,学生就能受用一生了。2016年,我在浦口火车站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多媒体,课前只用粉笔在黑板右侧自左向右竖写了这篇散文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穿越百年,领悟人间父子的真情。近年来,我提出了“境界语文”的教学主张,用“语文:在思与诗之间”阐述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这些观点,大概与我研习书法以及研读中国古代书画文论有一些关联。

三、我的灵魂没有一丝白发

一个人喜欢一位作家,会经常读这位作家的作品,不仅因为文字的魅力,还因为作家的人格与精神的感召。汪曾祺60岁以后才算过上好日子。在西南联大读书,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算是肄业;在昆明、上海等地也陆陆续续做过教师,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失业,贫穷、困顿始终相随。这坎坷的一生,汪曾祺却用“随遇而安”作结。“随遇而安”是生存的内需,也藏有生活的性情、生命的智慧。

随遇而安首先是接受现实,安于现状,但不是无为,而是有为。我在乡镇中小学工作了12年,除了教书,做过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教务副主任、工会会计。1995年,我参加宝应县初中语文教师优秀课评比,执教林斤澜的《春风》得了二等奖,这算是我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2000年1月,《“追本溯源”与“拦腰爆破”——激活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二例》在《扬州教研》杂志上发表,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2000年8月,我经考核选聘到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这是我在乡村工作的第12年。新的平台有了新挑战,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省市级的专业交流活动,专业写作、专业实践逐渐上了台阶。30年来,从乡村到城市,出入于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岗位不断转换,而对于语文以及语文教学,一往而深情,无日不读书,有闲即研学。

随遇而安,当有“舍得”智慧,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可专注一隅,安顿身心。专业发展有功利性,也有非功利性。专业情意的执着、专业操守的笃行,不仅决定了专业成长的速度,更影响着专业成长的高度。特别是在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向何处走,如何走得更远,考量着每一个名师的智慧与勇气。2012年我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2014年我被评为正高级教师。取得成绩以后,是暂停,还是选择再出发,这需要与自我周旋。2017年,我用了一个算式汇总专业发展的成果:2017=出版1本专著+编写2章部编教材教学指导用书+发表17篇论文+30场报告、公开课。同时,我还在管理一所学校,一半时间用于教学管理,一半用于教学研究,为个人专业发展求得进步,为一方教育谋求特色发展。

我一直相信,里下河的水土孕育着文学的基因、朴实的民风以及重教的氛围。这方水土的许多教师有追求,重道义,显风骨,数10年默默耕耘,兩袖清风,一身正气。

汪曾祺先生画过这样一幅小品,一柄细草开着几朵朱红色的小花,草的茎秆修长劲挺,枝头花簇俯仰生姿,右侧落款:秋色无私到草花。这温暖的秋色,有情怀,有格调,而草花又何其幸运,一秋芬芳,一生精彩!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文学作品与数学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