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孤独感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2019-04-26杨莲英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孤独感成因幼儿

【摘要】本文基于某幼儿园幼儿孤独感的研究结果和三个教育案例,论述幼儿孤独感的产生受环境因素、不正确教养方式因素影响,并提出三点解决方法:家园沟通,建立融洽的关系;营造交际氛围,体验成功的乐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幼儿 孤独感 成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75-02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不安的内心感受,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状态。孤独感就是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和不愉快的情感。生活中有些孩子一旦面对新环境时,有的十分胆怯,心理比较脆弱;有的孤僻,不愿与同伴沟通交流、不合群;有的智力发展缓慢;还有的在家中甚至不愿与家人亲近、交流。这些幼儿表现出性格古怪、孤立的特点,实际上都是幼儿的“孤独”症状。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会直接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最终导致无法适应社会。

一、幼儿孤独感研究结果分析

(一)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是对A幼儿园5~6岁的100名孩子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

孤独感与不孤独感人群比例分布情况(N=100)

[ 无孤独感 轻度至重度孤独感 重度孤独感 N 27 10 63 % 27 10 63 ]

由上表可知,被试(N=100)人群中存在孤独感的幼儿占比为73%,正常的幼儿占27%,中度孤独的孩子有10%,其中重症孤独感孩子比例居多,已经超过了50%。

在Asher儿童孤独量表问卷设置的24个选项中,许多都体现出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交际、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调查,而存在孤独感的幼儿,他们拥有的朋友少,且不善于和别人沟通,性格孤僻。此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孩子中所占比例较大的选项如下:内心感到寂寞有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觉得自己“在某些活动当中受到冷落”的有10人,占比例人数的10%;觉得自己“不能很好地和朋友相处”的有1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而内心觉得孤独的孩子有1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其他还有“在学校交友困难”“需要帮助但无人所帮”等选项的比例,大致都在2%~5%的范围内。而在积极问卷选项中,如“我有许多朋友”“需要朋友帮助时,我能找到朋友帮忙”等选项上,得到的比例也不高。由此可见,目前孤独患儿的形势不容乐观,且十分严峻。

(二)观察分析

案例1:瑞瑞小朋友通常喜欢一个人玩耍,在集体活动中,他选择作为旁观者。当教师请他加入时,虽然他看起来也想参与,但无论教师怎么引导,他都难以跨出第一步。他总喜欢躲在人身后,偷偷地看;当教师注视他时,他又躲起来了。小朋友们也不太愿意和他玩耍。

【分析】在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相关研究中,表明二者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同伴接纳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存在孤独感的孩子大都会出现孤僻、不安的内心反应,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独来独往,喜欢将自己限制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不会主动与其他孩子玩耍。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又是渴望与其他孩子玩耍的,只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融入他人的圈子,不理解其他孩子的行为和感情,怕被拒绝,表现出了矛盾的一面。

案例2:姗姗是个内向的女孩子,上课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请她回答问题,才讲完的事情她都答不上来……平时是由婆婆接送与管教,在做错事情时婆婆说了一句,她的眼泪就禁不住流了,教师对她提出建议或是一些要求,她有时也会一个人默默地流泪。面对教师的询问,她不作声;当同伴跟她开玩笑时,她有时也会因为承受不住别人的玩笑而独自默默哭泣。

【分析】研究发现,内心孤独的孩子存在注意力分散的特征,在课堂中跟不上教师的教学引导,在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时,适应能力差,出现焦虑、不安和不懂如何应对问题的反应。

案例3:幼儿园定期开展“宝宝讲坛”活动,但轩轩上了两年幼儿园,从没有参加过一次“宝宝讲坛”。教师多次疏导,仍是畏畏缩缩,不愿意尝试,经了解,轩轩是因为害怕小朋友笑话他,因此不喜欢这样的活动。有时,教师多次疏导,他还是不理不睬,十分固执。轩轩在学习中也表现出反应有些迟缓,接受新知识比别的孩子慢的问题。

【分析】研究发现,内心孤独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也比较差。他们在交际方面存在问题,在思维方面迟钝、认知缓慢,与人交往困难,语言发展能力弱、滞后,这些都进一步影响其智力发育。

二、影响幼儿产生孤独感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幼儿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对许多事物有着敏锐的反应,不管身边的成人如何与他们接近、交流、玩耍,他们都不会满足,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十分渴望多与同龄人交流,最希望找小伙伴玩,这是他们从内心深处自觉萌发的交际欲望。但在當今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交方式多样化,很多成人喜欢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发信息视频成为主要的交际方式。受此影响,孩子成长的环境日趋封闭,与同伴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不一样的环境会给予人不同的感受,若孩子长期处于孤单、陌生、突变的环境,他们的内心最渴盼与同龄人间的交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其内心就会慢慢滋长出一种孤独感。当与人交流时,则是十分冷漠,慢慢地变得不善与人交际、不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对事反应冷漠。

(二)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一些家庭、幼儿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幼儿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轩轩第二次走上“宝宝讲坛”时,他又畏缩了,再一次强调说他害怕,怕小朋友们笑话他。之后笔者了解到,父母平时都是趁他不注意悄悄去上班,甚至经常撒谎。父母在家里请他做一件事情时,他总觉得自己办不到,要求有人陪同才愿意去尝试。由此可见,爸妈对他的教育方式,使得他内心缺乏一种安全感,产生害怕心理,多数情况则是做着一件事心里还顾及另外一件事情,导致他在胆量勇气方面比较差,无法承受周围伙伴的嘲笑,甚至他人的批评等,而且这一类孩子一般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在失败后经常表现出焦虑、恐惧的情绪。而在幼儿园中,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缺乏爱心,没有学会正确对待孤独感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他们疏远、歧视、置之不理,以至于让孤独感幼儿更加孤独。

三、幼儿孤独感的解决方法

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在这一时期由于心理和生理都没有完善,神经系统还没有全面发育、定型,其可塑性是巨大的。我们只有找到相应的方法,引导得当,才可以有效矫正幼儿的孤独感。

(一)家园沟通,建立融洽的关系

对于兴趣单一、不合群的幼儿,我们可以经常抱抱他们,轻声细语地与他们交谈,时常微笑相迎,多创造机会与他们互动,多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和他们做一些亲近的游戏,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进而寻求问题根源,及时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问题。教师还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充分利用家园之间的合作资源,慢慢引导幼儿走出心理的孤独。以案例中轩轩和姗姗的情况来看,教师可以采取访谈的形式,向家长了解孩子平时在家中的表现,同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在园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家园协作。“父母给予成长的陪伴,胜过一切对孩子的关爱。”教师利用每天家长接送幼儿的机会,与他们交流疏导的方法,以便帮助孩子更好地缓解孤独感。

(二)营造交际氛围,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和重视是幼儿缓解孤独感的关键因素。对于孤独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交往能力偏弱。家长可以多多地带自己的孩子去走走亲、串串门等,提供与同龄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玩中慢慢地释放自己,体验与同伴间相处的快乐,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尽可能给孩子创设多种机会,给予他们更大的交流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歌曲、故事活动等,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有意识地邀请那些胆子较小、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担任重要角色,如经理、售货员等职务,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让他们渐渐远离孤独。针对轩轩的胆怯心理、内心的不安全感及抗挫能力低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各种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每一次教育活动,多为他们创设机会,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急躁;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让孤独幼儿多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逐步帮助幼儿从活动的“旁观者”演变成为“参与者”。

(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孤独感幼儿一部分原因是自小生活环境存在局限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听听音乐、种种花、养养小宠物等,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等。亲近自然,可以释放不好的情绪,当把种花、养殖视为一种兴趣,生活也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生命的美好。幼兒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宜单一,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且应该“教要多法”,教师要采用与幼儿实际相符的教学方法,在班级授课中注重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就是孩子。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爱的体验,并在孩子的内心培养爱的情感,引导幼儿将内心的孤独感化作积极的动力,以增强自我肯定的心理,缓解内心孤独感的体验,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杨莲英(1990—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孤独感成因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