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塞并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睡眠分级护理的临床康复效果

2019-04-26张爱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脑梗塞分级神经功能

张爱萍

(徐州市铜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脑梗塞是临床神经科室常见疾病,主要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部分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收到损伤,临床致残率、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1]。临床针对脑梗塞疾病患者实施治疗治疗,虽然能对大多患者生存状态提供保障,但是部分患者治疗后存在后遗症状,诸如偏盲、失语、肢体麻木、吞咽困难、记忆力下降、眼球震颤、口眼歪斜及随便障碍等,其中睡眠障碍作为多见[2]。脑梗死并睡眠障碍症状,如未能得到及时干预,可直接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延长其恢复时间[3]。本院围绕脑梗塞并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并睡眠障碍患者80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中疾病诊断标准[4];(2)脑梗塞患者经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出现睡眠功能障碍;(3)签订知情同意书;(4)均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神经功能损伤,伴随严重失语、失认等功能障碍;(2)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衰竭;(3)抗拒或抵触研究开展;(4)参与其他研究者。采用摸球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6岁,平均(63.3±1.4)岁;B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0~75岁,平均(63.4±1.3)岁;两组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A组采用睡眠分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护理人员按照医院制定科学规范的睡眠作息制度对患者进行护理,将患者集中在同一病房中,同一其睡眠时间;通过统一管理了解患者睡眠情况,包括苏醒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等信息,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措施;对患者睡眠障碍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为轻中重度,对应三、二、一级;其中三级患者可自行进入睡眠状态,但是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受环境噪音影响极易清醒;二级患者入睡困难,进入睡眠状态后极易恢复清醒,睡眠质量不佳,存在多梦、惊醒等情况,睡眠时间短;一级患者无法进入睡眠状态;在护理过程中,大多患者对于疾病认知程度不高,不了解负性心理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护理人员应及时于其建立良好关系,通过沟通了解患者负性心理及特点,疏导其不良情绪;并将疾病相关注意事项及干预内容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讲解,包括睡眠障碍原因、危害、后遗症、治疗、预防等内容,积极提高患者自身的认知水平;对于三级睡眠障碍患者,可为其营造良好舒适的睡眠环境,合理控制光线、噪音和气温等外界环境对患者带来的干扰,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同时,白天则引导患者作出适当运动,适度增加疲劳感,以使得夜间获得最佳睡眠;对于二级睡眠障碍患者,睡眠之前,可对患者提供诱导睡眠操作,诸如洗热水澡、喝一杯牛奶等,并在室内摆放葡萄柚、薰衣草等植物,以达到安神促睡眠之效,进一步提高临床干预效果;对于严重睡眠障碍患者,则可给予安眠药物以抑制神经元活性,以确保其睡眠状态及质量。B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平常睡眠习惯进行干预,结合医嘱指导患者以正确方式睡眠。

1.3 研究指标

护理后观察效果,包括住院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NIHSS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100分,分值越小神经功能缺损越小,反之越大[5]。

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睡眠质量,量表分值:21分,量表项目:入睡时间、主观睡眠、催眠药物、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好[6]。

1.4 数据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 21.0。“±s”描述计量数据,t检验,(%)描述计数资料,x2检验,以α=0.05为检验判定标准。

2 结 果

2.1 住院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对比

A组住院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均短于B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住院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对比(±s)

表1 住院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对比(±s)

组别 n 住院时间(d) 总睡眠时间(min) 睡眠潜伏期(min) 觉醒时间(min)A组 40 12.10±3.21 464.35±20.21 27.55±14.13 16.95±8.25 B组 40 14.59±3.23 420.13±16.69 21.19±13.20 13.21±8.22 t 3.458 10.670 2.080 2.031 P 0.000 0.000 0.020 0.023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23±0.15)分,低于B组的(5.56±0.19)分,睡眠质量评分(18.55±1.16)分,高于B组的(13.36±1.14)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60.875、20.182,P=0.000、0.000)。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组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B组的20.00%(8/40),其中A组尿路感染1例,B组尿路感染3例、痤疮2例、食欲不振3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4.507,P=0.034)。

3 讨 论

睡眠障碍是临床脑梗塞疾病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后遗症,可能与神经生物学、病变解剖部位及社会生理学等因素有关,患者无法进入安静、稳定的深入睡眠,严重者神经组织长时间维持兴奋状态。症状发生后,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休息,也会对疾病康复造成影响,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干预,可严重其健康及神经功能[7]。

以往临床针对脑梗塞并睡眠障碍患者多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通过了解其睡眠习惯及医嘱对其进行干预,协助其建立正确的睡眠意识和作息时间,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大多患者仍旧存在睡眠障碍,极易受内外在因素影响而苏醒。睡眠分级护理是近年来临床针对脑梗塞并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的干预措施,通过对患者睡眠习惯及不良睡眠认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睡眠时面对的问题制定干预计划,包括节律恢复睡眠时间、限制睡眠时间、降低心理负担等促使患者睡眠生物节律恢复正常水平,从而达到改善其睡眠质量的目的[8]。本研究结果,A组采用睡眠分级护理干预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升,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均趋近于正常水平,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有效干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得到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风险得到降低,进一步证实在脑梗塞并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睡眠分级护理的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并睡眠障碍患者护理中采用睡眠分级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改善,并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风险进行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脑梗塞分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