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资料汇编(四)

2019-04-26赵斐余从

戏友 2019年1期
关键词:秧歌小花

赵斐 余从

晋北八音会

晋北音乐系晋北流行的民间音乐的总称,以忻县、崞县、定襄、五台一带最为著名。它的曲调很多,以“八大套”(播霜台套、推辘车套、十二层楼套、劝金杯套、真三言套、鹅郎套、大骂鱼郎套、青天歌套)为基本曲调,豪壮、奔放是它的特色。因为吹奏时,乐器种类繁多,有唢呐、笙、笛、管、海笛、口噙及锣、鼓、钹等。故当地人又称它为“八音会”。

晋北音乐在演变过程中,有部分爱好音乐者把吹奏作为专门职业,甚至于子孙数代以此为生。如人们有了婚丧、宴会或庆贺,都雇用他们吹打。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虽“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和一般人不能相比,但与乐户有所区别:他们的儿孙,可以改就别业(如学工商等),念了书还能够有资格进学校、投考。旧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无乐户之甚。

解放以后,他们随时学习吹奏新的曲调,在劳模及参军等大会中吹奏时,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对鼓舞群众情绪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晋北二人台

二人台是一种民间业余戏曲形式。原流行于归绥、河套一带叫做“二人班”,后来流传至晋西北,盛行于河曲、保德一带,形式简便,由一生、一旦两个角色组成一出戏。它的来源,据说是由宋代的莲花落推演而来,到了清朝才形成了二人台。每年春节,多在山谷村庄里演出。音乐有胡琴、笛、三弦、四片瓦(有时也可以配合打击乐器)。

这种戏曲形式用人少,一出戏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演出条件最方便;无论街头、田野、庭堂、舞台,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出;最容易接受新形式和表达新内容。以往所演的节目有:《走两口》《小尼姑出嫁》《水淹西包头》《打胡桃》好些节目,都是表现爱情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节目。

解放后,配合政治任务,排演有:《离婚》《种棉花》《参军》等节目。在这些以新生活为主题的剧本中,不免有概念化,甚至有硬搬硬套旧形式的毛病。但一般来说,二人台这种短小简便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很受群众欢迎的。

孝义皮影戏

本省的皮影戏俗名“灯影”,它的源流现尚未考证确切。据一般老艺人谈称,本省皮影戏共分两种:一种,窗幕用纸,皮人的形体在一尺之上,其唱腔完全用“吹腔”,来源较古,现在称孝义县单有一个说唱艺人;另种,窗幕用纱,皮影的形体在一尺以下,此种皮影由河南传入。传入后它的发展路线,由晋南一直到晋中。晋南以新绛、曲沃两县为中心;晋中以孝义县为中心。

皮影班的组织,人数少,开支小,小坊子也能出演,是农村中最轻便的艺术活动形式。同时皮人本身,也是一种雕刻艺术,亭台楼阁人物形象,都雕刻入神。它的唱腔亦复杂多样。流行的曲调计有【道情】【弦板】【碗腔】【压工】【花鼓】【梆子】【秧歌】【罗戏】【越词】【洛阳曲子】等。它的表演艺术有软、硬功之别,计分扦法、步法、身法、唱法四种。

此外,皮影戏中所演的古典剧是很多的(皮影戏演唱神话剧更为自由活跃)。据初步统计有:《白阳河》《蛟龙驹》《紫霞宫》《葵花镜》《五花马》《破蚩尤》《抱厦亭》等一百二十余种。孝义皮影戏出演新戏《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浮山木偶戏

木偶戏来源甚古,我国在汉代以前即有之。当时名“窟儡子”,亦云“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原本丧家之乐。汉末始用之于宴会。演变至宋而始扮演历史故事。种类亦繁,据各书所载计有:悬丝傀儡、走线傀儡、杖头傀儡、乐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本省此次会演中的木偶戏,据说即系宋时杖头傀儡之遗。

本省木偶戏班的组织,每班至多九人(俗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一般来说,白天演木偶戏,晚间即演皮影戏。木偶戏的唱腔,系采用大戏的曲调,流行于晋中者用中路梆子演唱,流行于晋南者用蒲州梆子演唱。现晋中有孝义皮影组八班,晋南浮山、赵城、新绛、曲沃等县均有木偶戏班的组织。

此次参加会演的艺人,浮山县王绍禹、孝义县冯庆云肘扦技术,均极熟练。演时木偶操纵自如,好像活的人物在舞台上活动,颇为珍贵。

剧本方面,现流行的剧目计有《山海关》《反长安》《三家店》《串龙珠》《劈华山》《坐曹府》《出庆阳》《月明楼》《对菱花》《困铜台》《下淮庆》等百余种。

左权小花戏

小花戏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于榆次专区的左权县。据传说:到满清末年,发展已经普遍,流传范围,泛及全县60%以上的村庄。

据老艺人忆及的情况是这样的:小花戏最初是由一个成年人独唱,配合几件简单乐器,不化妆、不动作、不道白;一个节目,一气唱完。这种形式,叫做“喊大腔”。那时唱的节目有《拍破鱼》《起字》等。

到了清朝末年,小花戏的内容与形式有所演变。当时每个村差不多均有一个“社”的组织,每逢春节前后,社农就要闹红火,故称“社火”,完全是属于娱乐性质的。社火的扮演者是十二三岁的男孩(据当地风俗一到十六七岁就不演了),在化妆上很简单,在形象上只分男女。这时候的形式,与忻专的二人台相似,是两个人扮演,并着重唱。乐器伴奏上,有了笛、笙、唢呐及打击乐器;在动作上开始扭(舞蹈)起来了。当时演的节目有《抽蒜薹》《送小姨》《铲菜》等。这些节目的内容,多半是属于男女调情的。

一直到1923、1924年,在名称上仍称“社火”,而在表现形式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例如演《小放牛》时,扮男角的手里就拿个皮鞭,表示在放牛。演《钉缸》的男角,就担个担子,说明他在做活。还有演《扑蝴蝶》《游花园》《放风筝》等,都是用两个女角扮演,在形象上,要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来。总之,无论在动作表情上,化妆唱腔上均有所改进。但在内容上,仍然是以调情占大多数。

到1925年前后,小花戏在表演艺术上进了一大步。在演员的表演动作上,逐渐走向了形象化。特别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加了道白。例如演《大娘呀》时,扮大娘者必然要装成个妖里妖气的老妇,在道白与对话时,也带了感情,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特征性格。另外如《卖扁食》《妓女告状》《纺棉花》等,也是夹杂着道白与相互问答方式演唱的。不过在内容上,这个时候产生了极大倾向,唱词多半走向了淫词滥调、流于庸俗。

抗战后,明确了小花戏的宣传性质。为了配合当前的政治任务,编排成小戏,到街头去演。这时候,改变了仅限于男孩扮唱的传统习惯,又完全改为女孩子了。又因受了乌克兰舞的影响,使小花戏的舞蹈特色——扭,变成了跳,因而丧失了它原有的风格,自从1949年省文代会上指示了小花戏的偏向后,数年来,有了一些改造,于是形成了像现在又扭又跳的舞蹈,但仍然没有恢复了小花戏原来的独特风趣。

产生这种偏向的根源是小花戏的改造者,在吸取别人的优点时,不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和需要,而是以代替的手段改变了小花戏的传统特点。其次,是小花戏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从群众中一直走进学校,遭到一些知识分子的随意改造。结果不是丰富了小花戏,而是使小花戏失了元气。

小花戏的特点是一种小型的民间歌舞艺术。在中国汉人区的民间传统艺术观看来,是富于舞蹈性的一种形式。同时因为短小,又产生两个优点:

一、创作及时,因而能够紧密地配合当前中心任务进行宣传。

二、形式简单,开支不大,易于使广大群众掌握,因而普及地区很广。由于小花戏全部是由小女孩扮演,手执小花扇,舞起来宛若许多小蝴蝶在飞舞,轻松、愉快、活泼、健康,适合于反映新中国人民欢乐的情绪。

晋南道情

晋南道情有地场说唱和戏曲演唱(洪洞孔寨、柏庄有道情业余剧团)两种。在说唱道情中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流行于永济一带的说唱道情。所用乐器有渔鼓、简板、金钵、木鱼、二弦、三弦、四弦、笛、三才板(原为八片云阳板)。

二、是流行于解州、虞乡一带的说唱道情。有渔鼓、简板、三才板、四股弦、二股弦、笛,再配以打击乐器(鼓板、锣、钹、小锣等)。虽也是说唱不上舞台,但与舞台所演出的音乐唱调大致相同。这两种道情不同之处是:永济道情不用打击乐器,以说唱为主,不上舞台,唱本有八仙故事及二十四孝等,虞乡、解州的道情,有打击乐器,说唱念白,与上舞台的道情相似。唱本有《截江》《三娘教子》等。

永济说唱道情,是兴自永济韩阳镇附近新店、三家店、王店、盘底村一带。据说最早的组织是八仙会。入此会者多为秀才(即念书人),戏子、乐人不让入会。他们白天念宝卷,晚上念悟声。端正而坐,不准脱帽或歪戴帽,不准腿搭腿,不准肩膀搭手巾。念完一本宝卷才准吃荤。后来举此道者,借道情以宣道,名为“道情仙曲”,有大户人家还愿,就聘请他们说唱,车迎马送,酒席招待,异常尊崇。到了1931年以后,王永槐、王廷文、张子义、尚占云等四人才组合起来,赶庙会,到各村说唱,这才变为职业性的说唱。解放后,永济县文化馆把他们编为宣传组。

解放以前,他们说唱的材料多为八仙故事、二十四孝、菩萨赏药一类的戏。有整本的唱本如:《董永点神》(即《槐阴树》)《韩湘子出家》(一名《高老庄》)《龙三姐拜寿》《郭巨埋儿》《丁郎刻木》《拾佛衣》(吕洞宾故事)等。有表达历史故事的唱本如:《尧王访贤》《张良归山》《秦琼打擂》《彩楼配》(吕蒙正故事)等。有说唱民间故事的《白阳山》(忤逆子弃亲)《五件衣》(评剧名《绣鞋杂记》或《王丁保借当》)《双锁桥》《小姑贤》《隔门贤》《过门贤》《大小合家论》《老婆摸牌》《货郎翻箱子》《下狗娃》(一名《捉狗娃》)《小秃尿床》《吃烙馍》《十五妇人》《弹棉花》《金串子》(一名《百草花》,每人唱一段)《十八女拜寿》《八义诗》《白海棠割肝救母》《郭春兴割肉救母》等。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配合政治宣传,增加了很多的唱曲,如《上民校》《镇压反革命》《打美帝纸老虎》《新婚姻法》《过新年》《全家订计划》《虎儿娘写信寄前方》《植树造林》《求神一场空》《讲卫生》《李秀娟卖豆腐》《十女夸夫》《发展民兵》《打井防旱》等。(195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有《尧王访贤》《虎儿娘写信寄前方》两出)

调门经常用的:【靠山】【长流水】【耍孩儿】【绣荷包】【茉莉花】【小放牛】【十言调】【七言调】等。每个调门都分平、慢、快、哭四种声情。偶用的:【金钱跌落】【两头慢】【牛斗虎】【打莲花】【清江引】【梅调】【粉红莲】等。在说书前,经常先吹奏一个【十样锦】开场。说唱的规矩,多是上场诗,下场对,中间说唱。它的特点:生动、轻便(有三四个人就可以唱起来,最多为六人),吐字清楚,能充分表达声情。每人饰一角色,具有戏剧人物的性格,适合于农村宣传。

渔翁戏海蚌

渔翁戏海蚌是本省民间富有戏剧性的一种舞蹈艺术。它流传于忻县专区的繁峙县及代县的一部分地区。它起源于哪朝哪年,因无文字记载,很难作详确的考究。据传说:渔翁戏海蚌是依据“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演变而成的。在近百年来,这种形式是不很流行的,甚至有些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都没有看过。在近百年以前,渔翁戏海蚌常与斗狮子一块出来,那时候,只有铜器(打击乐器)做伴奏。在以后的演变过程中才逐渐加上了管、弦乐器。

渔翁戏海蚌的全部舞蹈,分有六段,第一段是海蚌动壳,第二段是水中斗智,第三段是岸上追走,第四段是调戏,第五段是跑大圈,第六段是夹攻下场。每一段都有它不同的舞蹈特色,而全部舞蹈的最精彩之处则是集中表现在调戏一段。

解放以后,由于党的关怀与人民政府的积极支持,渔翁戏海蚌这种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遗产,才被当地老艺人重新收拾起来。

耍孩儿

耍孩儿是产生在本省雁北怀仁、应县一带的地方戏。它的活动地区除雁北13县外,尚流行于晋西北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及绥远省的集宁、丰镇、包头等县。因为它是从曾在金、元盛行的属[般涉调]的[耍孩儿]发展起来的,故名“耍孩儿”。又因唱时一唱三嗨,故又名“嗨嗨调”。

它的唱曲方面,以正曲为主(或名平曲),就是正板或慢板。正曲,一股八句。如不足以表达剧情时,再加八句。前后两股唱腔相同。这与原来耍孩儿曲调,一煞不够,再加二煞、三煞……类似,除正曲外,尚有吸收的【南罗腔】与【吹腔】等古典曲调。据此次参加大会的名艺人赵祯谈称,原来所有的曲调有七八十种之多,惜今已失传大半。

耍孩儿这个地方剧,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过去每当农闲时,当地农民几乎每村都在请教师来教戏,大人小孩都学唱。因此,当地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狗也会叫耍孩儿”,话虽过分夸张,但其流行的普遍与农民喜闻乐见的程度,于此可见一般。

它的伴奏乐器,有笛子和胡胡,有时并间以唢呐吹奏。唱时且歌且舞,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更兼有民歌风味的唱词,表现了农民真实朴素的情调。因为它是农民所创造所发展,所以能深深地得到农民们的欢喜与爱好。

该剧种中优秀的剧本是不少的。据初步调查有:《关胜复仇》《千里送妹》《师上府》《打佛尘》等十余本。以上剧本,均富有历史上的积极因素;尤以《关胜复仇》一剧,所写大刀关胜与其女关宝莲、其婿陈东共同对卖国贼高俅作斗争,最后杀死高俅取得胜利的故事,更富有强烈的反抗性。

另外,在唱腔方面的特点,值得提出的就是“四七倒辙”。如此次大会所演《狮子洞》一剧,系孙悟空唱词:“孙大圣志量高,瞒呆子怎知晓,他计不如我计高。假变美色良民女,(仄声倒辙)去到深山走一遭,师傅沙僧怎知晓,搭救师傅走一遭。就地里划下墙堆,(仄声倒辙)划墙堆假意嚎啕。”与《缀白裘》所载昆曲中,《点化》一剧里的曲子——【耍孩儿】的调式颇相符合。从这里更可以明确的看出它的古典性。

惟近年来名艺人逐渐凋谢,后起乏人,耍孩儿这个地方剧无形中遂有江河日下之势。在发掘与整理发展民族艺术的今天,我们应引以重视。

沁源秧歌

沁源秧歌来源不详,因为它是在本省沁源县群众中土生土长的广场艺术,故特名沁源秧歌。据此次参加会演的胡玉亭同志谈称,据他祖父传言,他的高祖时代,沁源秧歌业已盛行。观以他祖父逝世年代稽考,证明清代道光年间,此种艺术形式即早为当地群众所爱好与掌握了。

沁源秧歌原有《老二送闺女》《拜节》《偷南瓜》《观灯》等30多个节目,与40来个调子。从抗日战争开始的年代一直到现在,在一些旧有曲调中,更换了新的内容,成为宣传教育群众的有力工具,并逐渐流行于附近各县。其活动范围更为广泛,除春节活动外,并在“三八节”“五一节”等纪念日表演。结合中心任务自编自演的节目不断增加。因为它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故感染力是非常强的。从新编的词调来看,有些尚未免于概念化、口号化的毛病。这是值得提起注意的。

现在最普遍流行的曲调有【平调】【摸牌】【送行】等十余个节目,此外不肯多唱的尚有20多个。此次参加会演的胡玉亭同志为沁源秧歌中的优秀艺人。自编自演的有七八十个节目,能曲甚多,并在演唱方面有独到之处。

晋中秧歌

晋中秧歌以祁县、太谷两县最为出色。最初是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约在清乾隆初,在每年正月十五,各村供奉三官神前,便开始在地场上演唱,于是各村才有秧歌班的组织。太谷县一农村中现在保存有一支当时的秧歌衣箱,上写有“乾隆十九年”字样。以后逐渐发展,到清末及以后的时代,由地场走上矮小的台子(临时用木板搭的),由广场的歌舞节目,发展出些社会故事的节目,兼亦演历史故事节目。到1926、1927年以后,便登上了大的舞台,直到现在。演出地区由晋中发展到平原、陕北一带。

伴奏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与晋中戏剧中的打击乐器相同,文场较少用,有时用碗琴伴奏,有时用唢呐伴奏。

其形式分别为三种:一、连歌带舞的节目,故事性小,这是由广场秧歌原始形式保存下来的,很活泼生动。二、扮演社会故事的节目,较有故事性,反映晋中一带人民的生活情况,如《算账》《回家》等。三、历史剧,由晋剧中发展而来,如《梁祝下山》《清风亭》《女起解》等。

它的特点,曲调繁多,唱白通俗,也有舞蹈化动作,几乎每一节目,就有一种曲调,甚至有两种曲调,所以被农村的男女老少所欢迎。以生、旦、丑为主,老生次之,净的出场很少见。所演节目,据祁太秧歌研改社统计,有剧目188种。现在通行出演的有四五十种。开头多民间诉苦题材,以后渐多调情故事。1931年左右,由于社会风俗的菲薄,发展到淫荡的路子,耍闹的成分多了。解放以后,淫荡节目不再上演,新排的节目深入群众中,进行宣传工作(有概念化的倾向)。

晋中秧歌的民间名艺人,祁县有刘连连,演唱三花脸出名,从事秧歌演唱30余年。太谷有德保旦、有儿旦。交城有手电把(旦角)。文水有松鼠旦(均是绰号)。

三花鼓

在晋南每个县差不多都有一个至数个的“乐户”班子。在旧社会,乐户是最没地位的。地主老财、王侯世家遇到婚丧、喜庆、拜寿时,就花钱雇用上几个班子,为他们吹打演奏。一般人称他们为“乐人”或“吹鼓手”,统治阶级骂他们是“王八”。

乐户们在旧社会生活待遇上很不平等。人家吃饭他吹打,人家休息他们不能休息。迎客、送客都要吹打。为了挣人家的钱,或为了获得额外的赏赐,便拼命地互相竞赛。双呐子、三呐子、鼻呐子、打花鼓等,在吹奏与表演上,创造了好多种花样。原来他们只是把鼓挂在脖颈上,打一个鼓,以后逐渐地增加到三个鼓。除了打鼓外,还打鼓边子,或用鼓槌挽花样打拍子,增加了节奏感,看起来也很好看。尤其是唢呐,吹到节奏紧张时,摇头摆脑,耍出各种花样。由于自己的情绪紧张,更刺激起了群众的欢腾情绪。

据老艺人谈,在猗氏最早的两家乐户是三区田村的苗家及五寨村的吕家。人们这样传说:在封建社会时,因为他们犯了王法而被罚为乐人的,以后人们称他们是“罚了乐”。他们之所以在旧社会最没地位,比一般人低下,一般是出于这种原因。后来,“罚了乐”的人又招雇了许多穷人学吹打,成为一行。

他们吹奏的曲牌多半是从蒲剧的二十四本唢呐牌曲里学来的(有时也吹眉户)。通常吹的曲牌有:【节节高】【哭皇天】【地荷花】【将军令】等。唱的剧本有《教子》《折桂斧》《芦花》《祭灵》等。吹奏演唱的节目是根据所遇事的性质而挑选。如遇喜事就挑高兴的吹唱;如遇丧事就挑悲哀的吹唱。

解放后,他们学了许多新的曲牌和唱本。由于社会的前进与群众觉悟的不断提高,红白事也很少雇用乐人了。乐人们在解放后也分到了土地,多半变成半职业性质。平常在家务农,遇到集会、庆祝节日时,他们就去参加吹奏演唱。

晋南道士杂乐

道士杂乐流行于晋南洪洞、赵城、临汾、襄陵一带,是一种民间的吹打乐。

晋南的道士们以往给人家“超度”演奏杂乐,还保留着原有的形式。他们首先演奏的叫“杂乐开场”。在开场时,吹打并重,特别是大钹和大镲,其他牌子里面很少用。

开场乐完了,就是连说带吹的一段,这一段才是正式的杂乐。在演奏这个杂乐时,先有两个人对说,说的词像诗,内容是赞扬他们自己的农具。他们还用竹子制作了铣、䦆、笆子、犁、耧、耙、纺线车、拐线架等农具的模型,而且在模型上钻孔,像笛子一样可以吹出声音。在演奏时,就把这些模型摆在桌上茶盘内,比做生产的姿势,说完了就和大家一起吹起来。这样说一段吹一段,一直把好几样农具都赞颂完了为止。

这种杂乐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明它是古来农民们在生产空闲时借以吹打自乐的音乐;或是庆祝丰收,讲颂他们自己的生产工具,在吹打中表示出他们内心的欢乐。同时这种杂乐的形式,也可以说明了音乐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杂乐中的对白,已经形成押韵的诗句,道士们叫做“序儿”。杂乐开始的“序儿”是:普天下一百二十行,唯有庄稼头一行。铣、笆子、犁、耧、耙,纺线车子拐线架。

关于犁的是:舜王耕地在历山,尧王社稷万古传,唯有农夫无上了,一层山河一层田。

关于䦆的是:是䦆真是䦆,老君炉里把它冶。虽然不是无价宝,开山坡里镇百邪。

关于耙的是:小小耙儿两头停,能工巧匠把它锲。虽然不是无价宝,离了此物不得平。

关于耧的是:前宽后窄一张耧,不用骡马并犁牛。世人好似耧中籽,个个去到土里头。耧有三条腿,第一条腿种的是大麦、小麦来黍谷,荞麦豌豆玉蜀黍。第二条腿种的是:茄子、辣椒、韭菜葱、菠菜、芫荽加带根(即辣菜疙瘩),红白□芽,蒜、黄瓜、油根、蔓青加白辣。第三条腿种的是:酸葡萄、甜葡萄,红枣、李子、绵核桃。延安(临汾延安村产枣,异常肥甜,俗称延安枣)出的轱辘枣。

关于锄的是:小小锄头不可夸,老君炉里造着它。要知它的名和姓,老君灶里如意钩。

关于纺线的是:车儿是轮,越转越有金银,三年不转,不能见人。

关于线拐子的是:拐线拐线,法力无边,今天做下明天穿。

最后唱的歌词是:山映映,水潭深,走遍天下谁知晓。自古堂前有一老,不知送女过华桥,紫气紫气照一照,凤凰落在梧桐高。

演奏杂乐以后,就随意吹些曲牌。凡是流传民间民歌小曲如:【山坡羊】【莲花落】【茉莉花】【乱弹】(古曲一种)【打调】【狼吃娃】【月儿圆】【逛灯】【罗罗腔】【弯儿腔】,他们都可以吹。

还有一部分吹的是戏曲里的牌子,如【杀妲己】【万年花】【八牌】【柳青娘】【小开门】【跌落金钱】等。解放以后,他们也吹一些新歌曲,如《白毛女》《刘胡兰》等新歌剧里面的曲调。

乐器属于吹的一类的有唢呐、管子、笛子、两支笙。打的乐器有九音锣(云锣)、鼓、锣、钹,有时用大锣和大钹(铙钹)。吹以唢呐、管子、笛子为主,笙作和声。打击乐器里以九音锣敲主音伴奏,另加鼓钹插打节奏,配成经常协调的音乐。

长治八音会

长治区的八音会流行很普遍,是农村一种业余娱乐的群众组织。另外,以前以吹打为职业的“鼓乐”(即乐户),现在也叫“八音会”。而业余的八音会有时也有人为了生活而出外给办婚丧事的人家吹打。

所用乐器,管弦乐器有:笙、笛、管、大小唢呐、胡笳、碰铃、咪子;打击乐器有: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镲、木梆等。

长治八音会基本上与晋北八音会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在艺术传统风格上另有特色。它的艺术上的特色是擅长吹奏各地戏曲。经常吹奏的节目有【度林英】【花腔】【长治秧歌】【西皮二黄】【黎城落子】【风搅雪】等。

猜你喜欢

秧歌小花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每一朵小花都应该尽情绽放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小花
富平村里唱秧歌
无名的小花
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
可爱的小花
昌黎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