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中的祖辈参与研究

2019-04-25许可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父辈

许可

摘要: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今中国社会。在了解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归纳几种参与方式的特点,明确祖辈参与家庭教育时应坚持:运用丰富的育儿经验、发挥时间和情感优势、做好品德的楷模、成为家庭教育中的综合催化剂等原则,以感恩教育为契机,以赏识教育为途径,以自强教育为目的,以此共同搭建良性的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041-04

一、祖輩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由祖辈参与对隔代进行教育的现象,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形态之一。尽管目前家庭教育趋向于以父母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的数量也在持续减少,但相关研究表明,祖辈参与隔代教育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中国新闻周刊》曾针对隔代教养进行全国调查,发现中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是在祖辈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广泛存在隔代教养的国家之一。201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46人进行网络调查发现,85.2%的受访者表示隔代教育现象已经十分普遍,76.7%的受访者表认为其原因与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无暇照顾孩子有直接关系,42.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法律为年轻父母照料孩子提供更多假期。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李洪曾针对祖辈隔代教养情况,对上海市中小学及幼儿园的7980名儿童家庭,以及全国八省十一市的1973名儿童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比例随儿童年龄的降低而升高,隔代教养在小学生中占6.6%,在3-6岁儿童中占6.5%-8.7%,在0-3岁婴幼儿中占55.6%。其次,儿童受父母教育的质量要高于祖辈参与的家庭教育。再次,虽然总体质量低于父母教育,但祖辈参与教育在幼儿时期仍旧具有一定优势,且优势随儿童成长逐渐减弱。

产生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原因,绝大部分是伴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改变而逐渐形成,当父母投入工作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多,承担照料子女以及教育子女的责任则越来越多由祖辈承担。从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界及社会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和家长的关注和研究。一般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教育经验,以及充裕的空余时间和较轻的生活工作压力等。这些都是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有利因素,如果加以科学研究并充分运用,将会给家庭教育带来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同时,有研究也指出,祖辈承担参与教育与照料的孩子身体素质较好,人身安全等客观保障方面的意识也较强[1]。沈卫华(2001)也认为祖辈家长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看孙辈,其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宝贵财富[2]。梅鹂欢(2004)认为,隔代教育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连接父辈与祖辈的教育,使之保持一致性[3]。一方面,隔代教育能够减轻父辈压力,有效促进家庭和谐气氛的形成,另一方面祖辈也是连接孙辈与父辈之间沟通的桥梁,隔代教育可以与亲子教育相融合。而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劣势也较为明显,比如体现在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放任大于管教,实际上对孙辈成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此外,祖辈教育与父辈教育存在观念上的客观差距,也成为阻碍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掣肘,甚至一些错误、迷信的观念,对孩子早期的生活经历起到适得其反且不能逆转的负面影响。李洪曾(2002)认为,祖辈家长的文化知识欠缺,使隔代教育质量与亲代家庭教育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低于父辈教育水平[4]。易云(2002)指出,从整体上看隔代教育的负向作用要大于正向作用[5]。卢乐珍(2004)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育存在着情感大于理智、注重物质奖励多于精神熏陶、培养方式压抑儿童好动天性等弊端,容易造成祖辈教育与父辈教育产生隔阂,从而影响亲子关系和教育效果[6]。

二、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方式

(一)情感参与式的祖辈教育

中国自古民间就有“隔代亲”的说法,其原因不仅仅是亲传血脉之间的继承,更多的是一种维系情感的价值纽带,或认定为一种情感依赖。孙辈在幼年阶段往往需要一个长期陪伴的角色出现,而祖辈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伦之乐、含饴弄孙等因素影响,与年轻孙辈产生情感上的接驳与共鸣,往往形成比父辈更牢固的情感关系。通过访谈,我们也发现祖孙之间的亲密程度确实要比父母与子女的高,表现为更愿意邀请祖辈参加活动,更愿意与祖辈交流等,而这些由情感亲密带来的交互活动实际上都是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建立祖孙间亲密感的同时,祖辈身上具备的个性特点以及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孙辈身上,并逐渐塑造其未来的人格品质。同样,孙辈也因为对祖辈的好感而更乐于接受祖辈的讲解、劝告、教导甚至批评,客观上比接受父辈的教育更加容易,也更便于形成温馨、轻松的教育氛围。这种由情感参与而自然衍生出的隔代教育,具有以信任为基础、交流与学习过程相对融洽、状态放松、效果好等典型特点,是祖辈参与家庭教育并影响孙辈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知识参与式的祖辈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辈经常被作为智慧的代表,象征着知识的传承和传统美德的延续,是孙辈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学习的过程并不产生于特定的教授环境,而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存在于言传身教的生活当中,可能是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次字谜游戏,祖辈就无形中将文化知识自然传递给了孙辈。祖辈将国家历史和家族历史与孙辈分享,会给孙辈的早期经历留下深刻影响,成为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财富。在成年后,孙辈仍会因祖孙间早期的分享而愿意向祖辈讲述自己近期的经历。这种祖辈参与教育的模式与情感参与极为相似,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情感的交融,使祖辈与孙辈能够产生愉快且放松的教育环境,但不同的是更多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其特点可以简单归结为以融洽的情感沟通为前提,将知识作为日常生活当中碎片化的对话内容,通过祖辈的纽带作用传递给孙辈,并逐渐成为其认识整个世界的知识基础。

(三)行为参与式的祖辈教育

行为参与一方面是祖辈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以自身的行为习惯将社会规则和个性特点传递给孙辈,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祖辈通过影响、指导、纠正孙辈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调查中,从不同的几位祖辈与孙辈就幼儿园期间同伴交往的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粗窥端倪。比如,祖辈在关注到孙辈与其他小朋友有矛盾时,往往会提出自己的忠告,“每个小朋友都有优点,你看看他有什么优点”“男子汉气度要大一点”“要和其他小朋友和平相处”等等。这些都是用语言适时地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行为,改变他们的认知。又比如,让孙辈尝试以小主人的心态接待小朋友,培养其大方的待人接物的行为;让其模拟作为客人,学会文明礼貌的行为;在处理游戏纠纷时,以大孩子的身份体谅、劝慰小的孩子,培养忍让与宽容行为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祖辈的言语鼓励、情景模拟、行为指导等,让孙辈在祖辈的参与下完成学习。

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不一而足。在参与的过程中,祖辈能够与孙辈共享经验,帮助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潜移默化地教授知识、提高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一点意义重大。在幼儿时期往往具有向往群体生活的本能,渴望同伴之间的交流,不断通过各种尝试、游戏、交流获得成长与满足感,而祖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让他们能够顺利度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阶段,培养和发展出青少年时期的健全人格。从这一点来说,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结果是正向且积极的,但同时也应该把握好以下的两方面。

三、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优势

(一)丰富的育儿经验

祖辈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养育经验,相对于父辈在照料生活、品德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也有研究指出,祖辈在教养中更多关注孙辈身体方面(晏凤鸣等,1997)[7]。访谈中也印证了,祖辈普遍在幼儿时期生活和育儿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优势随幼儿的年龄成长而逐渐减弱。因此,对于祖辈参与的家庭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适当调整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

(二)时间和情感优势

较为充裕的时间和较轻的生活压力是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之一,另外,相对平和的心态也是祖辈较于父辈更具备陪伴和参与教育的条件,容易建立起融洽持久的教育关系。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祖辈在对待参与家庭教育的态度上普遍持积极的态度,乐于参与并将其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将孩子的进步看作是自己的成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可以借助这一点,使祖孙间的陪伴维持在良性的教育循环状态中。

(三)以长辈身份做好品德的楷模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孙辈面临着更快、更多的观念冲击和变化,而祖辈是传统美德有力的传承者,也是孙辈身边最方便、最直接的知识获得渠道,可以将文化中稳定的精神内涵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年青一代。在接受访谈的6位祖辈中,有5位将知理明耻放在首位,对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好善乐施等传统美德也能多有涉及。这些内容作为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对于孙辈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将是伴随其成长的永久财富。

(四)家庭教育中的综合催化剂

祖辈虽参与家庭教育,但并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有研究指出,家庭成员和谐融洽的关系与祖辈参与关系密切。有效的参与方式是建立在祖辈受尊重的基础上,他们对家庭教育呈现“支持而非干预,民主而非专制”的态度。通过访谈我们也发现,适恰的祖辈参与可以调节家庭气氛,达到促进教育的效果,避免因意见分歧而产生教育矛盾。一方面,这种融洽、民主的家庭氛围对教育孙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孙辈犯错时,祖辈角色的参与也能有效中和父辈与子女间的直接冲突,释放家庭教育的压力。

四、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切入点

(一)以感恩教育为契机

祖辈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以感恩教育为契机参与家庭教育。首先,感恩教育是任何人必须上好的人生第一课,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就不断培养,并伴随成长过程的不断内化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其次,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成年,独二代现象逐渐出现,很多研究指出,缺少同伴及朋辈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其娇生惯养和独断自私等不良习惯,为今后学业、工作都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应该借助感恩教育的契机加大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再次,感恩也是良好家庭氛围延续的重要途径,孙辈对祖辈怀有尊敬之心和感恩之心,不仅仅是影响着现有家庭,也是对未来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一种保障。

(二)以赏识教育为途径

祖辈对孙辈发自内心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但赏识大多还停留在语言上或者是表层次,并没有形成具有深刻内涵、指向内部的教育理念。比如,祖辈在表扬孙辈优点时,往往局限在显而易见的地方,比如穿着漂亮、乖巧听话等等,而对于如有毅力、不放弃等深层次、稳定的性格特点往往缺少关注,不容易培养持久且深层的性格优点。其次,传统文化往往将谦虚等同于缄默,老一辈也普遍认为表扬孩子容易使其骄傲。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赏识教育往往不受重视,殊不知恰恰是合适的赏识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正面的激励引导作用,帮助建立自信、进取的人格。

(三)以自强教育为目的

自强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自立、自主等生存的基本诉求并非生来就具有,也不是通过教育就能够一蹴而就,这些品质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勤加磨炼,逐渐养成。通过调查发现,孙辈在生活上对于祖辈的依赖要超过父母,并且在面对祖辈时更容易表露天性,这也表明祖辈父母对于幼儿的要求更为宽松,对其行为表现也更加宽容,这就容易让其产生一种在祖辈与父母面前差别表现的印象,对其日后自主独立的品格和自理生活的能力都是不利的做法。因此,祖辈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特別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习惯,比如刻意安排一些简单易完成的任务,如自己穿衣服、洗毛巾等,在培养孩子获得基本生活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其体会到成就感,获得成长的快乐。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现象在当前中国社会是广泛存在的,并将持续存在。这种参与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问题,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虽然祖辈在思维模式、教育理念上落后于父辈或者现实教育要求,但也具有传承和补充的重要价值,合理地、科学地、有效地将祖辈纳入家庭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其更新观念,鼓励其使用新的教育方法,是本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和结论。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不同代际之间客观存在的观念鸿渠,并非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跨越。所以,祖辈与父辈必须要在考虑两代人生活阅历差异的基础上,统一意见、加强交流、相互支持,到位而不越位,居位而不虚位,共同搭建良性的家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梅,邓世英,郑日昌,周霞.从祖父母到代理双亲:当代西方关于祖父母角色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4):94-96.

[2]沈卫华.论祖孙关系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5):82-87.

[3]梅鹂欢.隔代教育的利与弊[N].广州日报,2004-07-23(5).

[4]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 2002(11):42-43.

[5]易云.“隔代教育”困扰家长[N].生活时报,2002-09-26(3).

[6]卢乐珍.隔代教育: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J].家庭教育,2004((10):6-8.

[7]晏凤鸣,刘越,曹志清.祖辈对独生子女教养的行为和意识——对南京、镇江四所幼儿园2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1):1-5.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父辈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爷爷奶奶来“听课”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尊敬父辈
两只小猫
隔着代,相亲爱
隔代家长怎样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