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2019-04-24孟娅

系统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舒适度血液状态

孟娅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安徽合肥 230000

肾脏是人体排泄最重要的器官,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各功能逐渐衰退,致使其出现退行性改变,增加尿毒症的发生率[1]。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多实施血液透析治疗,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损伤,增加其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出现抗拒治疗或者依从性降低的问题,基于此,应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8例血液透析患者,给予其心理护理,观察其实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88例该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将其分为两组(随机表法),即实验组44例,对照组44例。

1.1.1 纳入标准 ①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②符合临床透析指征患者;③配合较好患者;④符合临床研究标准患者;⑤透析时间在3个月以上患者。

1.1.2 排除标准 ①造血功能障碍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出现急性并发症患者。

1.1.3 实际情况 实验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2~74 岁,平均年龄(52.5±15.5)岁;透析时间:0.5~3年,平均时间(1.7±1.2)年;糖尿病肾病患者 11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5例,梗阻性肾病患者10例,多囊肾患者8例;对照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38~78 岁,平均年龄(58.5±17.5)岁;透析时间:0.8~4 年,平均时间(2.4±1.5)年,糖尿病肾病患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8例,梗阻性肾病患者8例,多囊肾患者6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干预;实验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患者患病后虽入院进行治疗,但其自身缺乏对疾病和治疗系统的认知,增加心理压力,基于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使其慢慢对疾病基础知识和治疗相关事项有一定的了解,降低因恐惧产生的心理反应[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保持认知、乐观、镇静的态度,使患者在感受到尊重的同时,了解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并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4]。

认真倾听:人体自身情绪需要适时得到宣泄,不良情绪宣泄后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受到疾病、长期透析、家庭负担等影响,致使其心理负担和压力较常人更为严重,基于此,在对其进行适时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应引导其进行不良心理的宣泄,使其不良情绪得到释放,缓解其心理压力[5]。

心理辅导:医院应每周组织社会爱心人士为患者实施心理辅导,各患者通过自己心理宣泄,降低心理压力,再由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通过与病友之间的交流和相互鼓励,借助外界的心理辅导,逐渐提高其对抗疾病的信心[6]。

社会干预:患病后患者孤独感明显升高,对家庭和亲友关爱的需求较平常更甚,基于此,护理人员在临床上应适时的叮嘱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还可以根据其爱好和需求寻求社会的支持,通过社会的支持,提高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改善其心理状态[7]。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抑郁:采用SDS量表进行评估,严重抑郁:评分>35分;中度抑郁:评分在20~35分之间;轻度抑郁:评分<8分;焦虑:采用SAS量表进行评估,重度焦虑:评分>29分;中度焦虑:评分在21~29分之间;轻度焦虑:评分在14~21分之间;可能焦虑:评分在7~14分之间;未焦虑:评分<6分)、生活质量(采用ADL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包括身体功能、躯体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状态、独立性等,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舒适度(采用Kolcaba量标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环境4个项目,分值为1~4分,1分:舒适度差;4分:舒适度高,得分与患者舒适度呈正比)、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的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满意度高:评分在90分以上;满意度一般:评分在70~90 分之间;满意度差:评分在 70 分以下)[8、9]。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计量资料(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舒适度)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满意度)用(%)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患者身体功能为(69.36±2.65)分、躯体功能为(77.67±6.77)分、总体健康为(79.65±5.45)分、活力为(71.26±2.16)分、社会功能为(76.46±8.46)分、情绪为(72.28±4.46)分、心理状态为(76.57±6.76)分、独立性为 (73.33±4.32)分,对照组患者身体功能为(61.11±2.15)分、躯体功能(62.27 为±6.22)分、总体健康为(61.68±5.85)分、活力为(60.26±5.15)分、社会功能为(62.26±7.21)分、情绪为(62.54±4.25)分、心理状态为(60.23±5.52)分、独立性为(60.59±7.2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37,P=0.000;t=14.381,P=0.000;t=4.909,P=0.000;t=13.065,P=0.000;t=8.474,P=0.000;t=10.487,P=0.000;t=12.419,P=0.000;t=10.044,P=0.000)。

2.2 心理状态对比

心理状态对比显示护理前无差异,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37,P=0.000;t=6.209,P=0.000);见表1。

表1 心理状态对比[(±s),分]

表1 心理状态对比[(±s),分]

组别 焦虑护理前 护理后抑郁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44)对照组(n=44)t值P值20.36±5.21 20.15±5.36 0.186 0.853 8.06±1.26 13.56±3.19 10.637 0.000 25.52±5.06 25.31±5.39 0.188 0.851 11.21±2.56 15.36±3.62 6.209 0.000

2.3 舒适度对比

舒适度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6,P=0.000;t=16.509,P=0.000;,t=7.464,P=0.000;t=19.865,P=0.000);见表 2。

表2 舒适度对比[(±s),分]

表2 舒适度对比[(±s),分]

组别 生理 心理 精神 社会环境实验组(n=44)对照组(n=44)t值P值3.25±0.52 2.21±0.05 13.206 0.000 3.16±0.42 2.05±0.15 16.509 0.000 3.03±0.59 2.28±0.31 7.464 0.000 3.36±0.22 2.34±0.26 19.865 0.000

2.4 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26例(59.09%),满意度一般 15(24.09%)例,满意度差 3 例(6.82%),满意度93.18%(41/44); 对 照 组 患 者 满 意 度 高 20例(45.45%),满意度一般 14例(31.82%),满意度差 10例(22.73%),满意度 77.27%(34/4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35)。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的排出机体内毒素的方式,但具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7/10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致使临床上此类患者多伴有心律失常、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影响透析效果。

该次研究中,表1心理状态对比显示,实验组焦虑为(8.06±1.26)分、抑郁为(11.21±2.56)分均优于对照组焦虑为(13.56±3.19)分、抑郁为(15.36±3.62)分,这与汪红梅[10]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研究中,实验组焦虑为(8.22±1.25)分、抑郁为(11.35±2.76)分均优于对照组,分析: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受疾病自身、经济情况、治疗时间的影响,患者患病后遵医嘱实施血液透析治疗但由于担心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极容易产生不良心理情绪,基于此,为其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家庭耗费的财力、物力越来越多,患者内疚感和自责感明显上升,对家庭的需求也较明显,基于此,对其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和社会干预,使其不良心理情绪得到宣泄,改善其消极认知,提高治疗配合程度,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主动参与到护理和治疗工作中,提高治疗效果[11-12]。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其治疗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因不良情绪产生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舒适度血液状态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状态联想
多彩血液大揭秘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侦破血液迷局,真相只有一个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