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在小儿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2019-04-24赵南南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9年6期
关键词:磁共振检出率肝脏

赵南南

(开封市儿童医院影像科,河南 开封 475003)

肝脏肿瘤是一种发生于肝脏部位的疾病,良性肿瘤较为少见,常见类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恶性肿瘤多为转移性肝癌。发生肝脏肿瘤后,患者可发生体质量下降、发热、肝区疼痛、乏力等症状,该疾病可并发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小儿肝脏肿瘤主要发生于2~5岁的儿童,患儿难以清楚描述自身症状,且疾病本身不具有典型症状,临床需要采取有效方式进行诊断。近年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29例小儿肝脏肿瘤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29例小儿肝脏肿瘤展开研究,29例患儿均给予CT以及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分析2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结果。29例小儿肝脏肿瘤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1~5(3.21±0.79)岁,其中7例肝母细胞瘤、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例神经母细胞瘤、8例错构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儿首发症状均为右上腹包块,其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厌食、哭闹、呕吐、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1.2 方法所有患儿在接受检查前6~12 h均不可进水、进食,检查结束后整理CT及MRI等2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并记录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CT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实施检查,对受检位置实施大范围的容积薄层扫查,设置层距为2.5 mm,层厚为5 mm。将获取的图像实施重建,分析病灶动脉早期以及晚期CT值,与正常肝脏CT值进行对比,明确肿瘤血供情况[1]。MRI检查:采取1.5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实施检查,以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受检部位。扫描参数包括:层厚为6~8 mm,层距为3 mm,层数为30[2]。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9例患儿均经病理证实为肝脏肿瘤;CT检查发现有23例患儿为肝脏肿瘤,检出率为79.31%;MRI检查发现28例患儿为肝脏肿瘤,检出率为96.56%。MRI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9例小儿肝脏肿瘤经CT及MRI检查的检出率比较 n(%)

3 讨论

小儿肝脏肿瘤的发生率不高,但肿瘤多为恶性,预后差。受小儿言语描述能力以及发病隐匿等的影响,小儿肝脏肿瘤的临床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对于检查手段的选择同样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其可准确诊断疾病,为小儿肝脏肿瘤提供了较好的诊断手段[3]。

对于小儿肝脏肿瘤,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有无规则边缘、钙化等情况,有利于对肿瘤良恶性进行预测,但是CT检查对于肿瘤增强及密度等判断并无实际性帮助,因此,在某些情况下,CT检查易出现漏诊[4-5]。MRI是目前不存在辐射损伤的一种安全检查手段,其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的优势,此外,MRI的多成像模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更精准的诊断。对于小儿肝脏肿瘤,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类型等,并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撑临床判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6-8]。

本研究结果发现:29例患儿均经病理证实为肝脏肿瘤;CT检查发现有23例患儿为肝脏肿瘤,检出率为79.31%;MRI检查发现28例患儿为肝脏肿瘤,检出率为96.56%。MRI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T与MRI检查对小儿肝脏肿瘤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是MRI检查的检出率更高,为给予患儿更为有效的治疗,应尽早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猜你喜欢

磁共振检出率肝脏
七种行为伤肝脏
肝脏里的胆管癌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3D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