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丝春雨润“春语”

2019-04-23吴锋张敏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用书技巧核心

吴锋 张敏

2月21日上午,天空飘洒着不紧不慢的春雨,《湖北教育》编辑部以“理想课堂与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为专题对杨再隋教授(以下简称“杨”)进行了专访。

《湖北教育》:杨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呢?

杨:我认为,那些不只是传授语文知识,而是能够在传授语文知识中体现关键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学。现在的教育界都在提倡并实践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能力和品格可不是空洞的概念,说得浅白一些,就是在教学中要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一节语文课,我不仅要看你传授给了学生哪些语文知识,更看重你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是否将能力和品质如春雨般地浸润到学生的心中。所以,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学就是知识与能力齐飞。

对了,我借这个机会强调一下,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核心素养”,要有学段的针对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稍嫌泛化。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接受能力上看,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具化为“语言积累与运用”更为恰当。再如,“审美鉴赏与创造”对小学生而言,无疑有些拔高,我认为从“审美情趣的培养”上入手,更符合学生实际。

《湖北教育》:对于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的界限,很多老师感觉有些模糊,请您给我们厘清一下。

杨: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超越,但并不能代替三维目标。现在,很多老师有一个认识误区,似乎认为有了核心素养就可以淡化甚至不用再落实三维目标了,这显然是片面的。从二者的概念外延来看,三维目标的外延要大于核心素养,因为语文教育除了核心素养,还有更多的非核心素养,二者俱为一体,共同对学习行为及受教育者的素质给予结构性和整体性的阐释。“素养”是知识与技能的内化状态与水平,要形成核心素养,就离不开三维目标,所以,语文老师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我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过这个观点,甚至在我所编定的小语教材中,我也非常注重二者的相依相存关系。

《湖北教育》:廓清了这个问题,老师们也就不再纠结了。教授能不能从教材编写思想上给我们介绍一下呢?

杨:我编写的是湘教版小语教材,这版教材在學界也算是小有名气。我编写的教材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界认可,归根到底,还是站在其他教材“肩膀”上的缘故。在编写湘教版小语教材时,我多方借鉴,吸纳了其他版本的长处,主要是人教版教材,当然,也吸取了其他地方版本的编写教训。在选文上,视野更为开阔,兼顾中外名家名作,这是为了更全面地展示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大量增加了古诗文,这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我在教材编写中,主要突出了语文字、词的积累和句、段的练习,强调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无论是选文标准,还是编写过程,我都把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结合起来。

比如,我原来选了一位著名作家的《捅马蜂窝》一文。文章通过年幼时的自己因为一时的好奇心而去捅了马蜂窝,后来看到马蜂因为自己的举动而死亡,懂得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生命,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这篇文章曾被一套较有影响的小语教材选入,开始,我也认为这篇文章不错,但是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咨询时,两名研究员建议我删除这篇选文,因为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马蜂与人类是平等的,不应该成为人类好奇心的牺牲品。这篇文章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三维目标角度来审视,作者的行为很可能会让其他学生去模仿,对于小学生而言,“捅马蜂窝”既是容易引发孩子好奇心和好胜心的“娱乐”,也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很有可能与我们的教育初衷相悖。鉴于此,我果断地撤下了这篇选文。

为了使教材更具权威性,我们在文字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一般的文字校对,我就不说了,为了使文字更准确,语言更规范,我特地邀请著名作家李少白和皮朝晖两位先生任副主编,他们文字功底可以说是大师级的水平。语文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和文字。

《湖北教育》:除了教授刚才谈到的教材编写思想外,您认为一本教材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杨:我认为一本教材最核心的价值有四个:一是语文价值,这是语文教材的编写之基,语文教材忽视了这一点,就不能称之为语文教材;二是教育价值,社会在进步,一些负面的东西往往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所以,教材必须担负起教育孩子树立正确“三观”的重任;三是思维价值,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思维品质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四是审美价值,这个“美”有两层含义,一是美好的事物,二是美好的情感,我想,一个教育对象能准确分辨出事物的美和丑,并能怀有美好的情感,这个教育对象一定是健康的,也一定是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

《湖北教育》:听了您对教材的看法后,我们想借此机会请教授给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讲解一些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

杨: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凝结着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老师的心血,都是符合“课程标准”和小学生认知实际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课程标准”,从落实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运用教材,将教材内容与之有机结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深研《教师教学用书》,“教学用书”是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和教学智慧的结晶,用好“教学用书”,对我们使用教材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教学用书”的作用固然很大,但并不能过分强调“教学用书”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完全依靠《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只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拐棍”,它也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或几个思路,即使是相关的教学建议也只是“建议”, 而且,《教师教学用书》是以大多数教师教学实践为出发点的,是普遍适用于大多数教师的,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但是每个教师对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是个性化理解,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搬照抄《教师教学用书》。归根到底,还是要根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来形成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思路。既然这样,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就要努力研究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全面掌握教情、学情,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材使用方法。

《湖北教育》:“个性化教材使用方法”,这个概念很新颖,也很有可操作性,请杨教授给我们一线教师介绍一下教材使用技巧。

杨:既然谈到教材使用技巧,我就先谈教法和技巧的问题。“教法”和“技巧”是一脉相承、相互依存的,但二者又不能完全画等号。“教法”是如何教的问题,“技巧”是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直接的方式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教学方法并不等同于技能、技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出问题的不是方法,也不是技法,更不是什么“技巧”,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误,语文教学最大的“技巧”就是抓教材、挖教材,灵活使用教材。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我历来不主张教学需要技巧,相反,我一直强调教学素养,而教学素养又是以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为主的,当然,这又是一个新话题了,这里不再赘述。我非常赞同于漪老师所说的“理解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教好书的关键”,于漪老师的意思其实也是抓教材、挖教材,灵活使用教材。

我认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技巧”应该这样理解:“魂要附体”。“魂”就是三维目标,就是核心素养,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体”就是语言文字。“魂”必须通过“体”来实现,如果“魂”不附“体”,或者“魂”“体”分离,任何所谓的“技巧”都是哗众取宠,都是雕虫小技,都是“末技”,以“末技”探“本质”, 靠小聪明、小技巧是搞不好语文教学的。至于让教师抓教材、挖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我还有一个看法,这个前提就是提高教师的语文基础水平,打牢教师的文字功底。一个语文基础和文字功底弱的老师,是很难深挖教材的,更遑论灵活使用教材了。当然,如果一个老师语文基础和文字功底深厚,即使让他来教政治课、自然课,他也能教出语文的美。比如,天津的李卫东老师在讲劳技课《怎么制作风筝》一课时,他就把这篇课文上得语文味十足,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湖北教育》:最后请杨教授给小学语文教学提一些建议,以便一线老师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

杨:其实,我前面所谈的基本上也算是建议了,既然你们特意要我提建议,我就用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关于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原话作为我对一线教师的建议吧。我参加课程改革研討会时,陈部长这样对我说:“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我觉得,这十六个字不仅是对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更是对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建议。

另外 ,我建议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全局观,整本书观。有了这“两观”,我们在备课时就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思想,就能够从整本书的角度来找准备课方向。至少要有单元观,也就是说,我们在备课时把整个单元的重难点进行归类,要注意每一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联系,既要左顾右盼,更要瞻前顾后,所谓“左顾右盼”,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横向联系的意识,不要就课文讲课文,而要把课文与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对接起来;所谓“瞻前顾后”,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有纵向联系的意识,要把新授知识与以前所讲的知识贯穿起来,将后面将要讲到的更新的知识提前融入现在的新授知识之中。老师们增强了这两个意识,再按照每一节课的实际来确定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备课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系,就不会孤立地看待一节课了,备课的思路也就很清晰了,当然,教学思路也将更为开阔。

后记

采访结束,丝丝春雨还在空中不紧不慢地飘洒着,看到这滋养万物的春雨,想到杨再隋教授关于“将能力和品质如春雨般地浸润到学生的心中”的比喻,我突然想到另一个比喻:如果把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比作季节之“雨”,那么,催熟秋实的秋雨正象征着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滋养植物生长的夏雨就象征着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无疑地,为基础教育奠基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一定是滋润万物细无声的春雨。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名家,杨教授对小学语文的研究、探索和贡献,不就像这绵绵的春雨一般滋润着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吗?有这样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春语”一定会更加茁壮。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用书技巧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吃书与用书
指正要有技巧
关于农家书屋用书出版的几点思考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