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音”深处听诗

2019-04-18周剑雄

诗选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余音王琦诗人

周剑雄

当下时代瞬息万变,如同浪花闪烁的生命个体,不可避免被卷入汹涌和令人晕眩的生活江河。我们穿过或远或近的晨昏,像风一样辗转像云一样聚散,甚至无暇凝视,驻足,叩问:彳亍的灵魂,可否跟上你的行走?

“诗意的栖居”渐渐成为记忆枝头的闭月羞花,城市谱系催生的“科技物象”不断掩埋“自然质朴的美学意向”,作为承德市文联主席,王琦居然拨冗前往,将一个诗人的诘问悬在《雾灵山上》:“我站在燕山之巅,此时刚下过雨/云雾在山腰起伏”,歌者靠近故乡的高处,暂时屏蔽掉人群的潮汐,“这时放眼望去/我刚刚生活的世界/全在山脚下匍匐”。只有挣脱生活的污秽和漩涡,跳出“主体”的窠臼,停在生活的对面,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和内核。也许吧?诗人应归列于红尘中真正的隐士,他们用冷峭的眼光洞悉这个世界的惊悚之美——拧亮希冀的灯塔,解下悲戚的缆绳,敲响向前的锣鼓。

当“金色的光芒”“照在我们这些肉身之上”时,“我已止不住委屈的泪水”,俨如清澈的溪流穿过颤抖的季节的身体,“我知道,上天从未放弃过我们”,每个生命无不是上帝庇佑的孩子,尽管现实如此不平和猝不及防,疾病、贫穷,弱肉强食的低矮现实等等,每每揪断诗人的肝肠。

而诗歌,恰恰指明方向: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马丁·路德金),在辽阔的心灵牧场,诗人无限虔诚,自喻为“秧苗”以及“岩石”,但这并不妨碍“从此我的境界提升起来/燕山的海拔应该加上我的身高”,这不是梦呓和自负,而是对“山高人为峰”的抽象逻辑做出具象的诠释。

跟紧诗人,来到草木蓊郁的兴隆。“以前有你在。还有敢于呐喊的人/现在你躲进燕山,躲进了诗上庄的最高峰”,我仿佛听见萧伯纳的评语专为一个人量身定制:“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崭露头角。”是的,“民国的最后一个文人”,离开愈久,愈发教人怀思和仰望,鲁迅的生命是从死亡开始的:从伤逝到彷徨,从闰土到阿Q,“而你这山一样的沉默/并未让他们有所悔悟和停顿”。诗人侧身冷眼,于无声处撩起沽名钓誉之士的“红肿的脓疮”,但他不能收割的滔滔悲悯,又最终让诗歌问鼎陡峭的情怀之上:“不忍心对你再有半点责备”,宽恕必须是出自宽恕者的辽阔胸襟,“并且也原谅了那些被虚名所累倒的人们。”通过言辞的介质,它把匍匐于生活脚下的众人扶起来,——在灵魂中悖弃的爱和信仰,此刻,都在诗歌的眼眶里获得救赎和赦免。

揖别鲁迅峰,折回“诗歌墙”:“从古罗马到燕山深处/一百余位诗人/共同完成一次精神的迁徙”,极度吝啬文字的王琦善用准确的子弹命中诗意的靶心,“为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献上了最美的诗句”。全景式的“俯瞰”“思维的弹跳”,最能考验一个诗人的视野和格局,——这是所有迈向成熟诗人的试金石。

不得不说,原本一个燕山褶皱里的普通村庄,因为另一位叫刘福君的诗人的“设计”和“塑形”,已然成为垫高本土文化的精神地标。许多当代文化巨擘(暂不具名)不辞劳顿,纷纷“加持”兴隆“这星星最多的地方”……

“在诗上庄/我与每位诗人都成为挚友”,进行神交与思想的碰撞,“每当他们词语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某个安静的堤岸和夜晚,“都能感受到语言沉寂时的力量”,生命的旅途有多么泥泞,诗歌的回报就有多么慷慨!现在,我们能否扯拽一个诗人的袖口,偶尔推开熙熙攘攘的喧嚣,享受孤独的蜂巢的蜜汁,顺着诗意的丛林溪水,轻轻聆听,静静远望?

梦无界,行无疆。诗人的脚印永远在葳蕤的远方,比如《写给富春江》:“想象两百年后/江边也站着我这样一个人……风起来了/轻轻地扯了扯这一动不动的下午。”本来慵懒的下午,因为诗人语言的刀子,割破了一个密封的时空气球,瞬间引爆读者的想象炸弹。

“在江边,有一个古钓台/恰似富春山居图上的一滴墨/黄公望的笔意还在,而落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直顺流之下的小渔船”(《游严子陵钓台》),听,《石舍吟》的弦外之音:“江南的山水都不必再写/我现在只写石舍村的石头”,“人之初,对石头的疼痛无动于衷”,“其实我知道石头们的苦/说不出,道不出”。石头布满时间的锈,它的体内也藏着古老的心跳岁月的回音。顺着诗人手指的方向:“人啊,生旦净末丑/总有卸妆的那一天/即便一代宗师/也是曲终人散”(《谒李少君铜像》),踮脚再看“今晚的富春江只为我流淌/只为我一个人露出半个月亮/我为太白兄而来,他在这块石头上/醉了一千多年,我还滴酒未沾/就也有了微醺的感觉,随江水摇晃”(《题醉卧石》)。转身后,诗人《在海边》迎风而立,省问自己:“看着这些往事,一浪一浪/扑上来,又水银泄地般退去”,“旧”是“新”的萌蘖之地,“覆盖了刚刚的脚印儿”,谁能遮挡重生的喜悦呢?

诚然,诗人最难得的是在语言的五线谱中找到适合渲染他内心情感的乐器,调出醇厚绵长的高山流水,以期遇见同频共振的知音。受过时间检阅的优质的诗歌,总能赐予读者许多惊喜和意外,它,早已超越了文字概念的范畴,变得可嗅、可触,甚至可听——无声胜有声。好的诗歌更像不可译的音乐,如同“耳朵的巧克力”,你能听见空谷的回声、逝水的心跳、海浪的咳嗽。

“技巧”是诗歌的初级门槛,大凡诗人都背负“炫技”的荆冠,因此不能领悟诗歌不光是语言的艺术,更兼“开拓未知”的使命;衡量一个成熟诗人的作品的标准就是看它有无“技艺”的斧痕。就我有限的阅读体验来说,读王琦的作品,丝毫无挤压与滞重之感,我曾经形容他的诗是“垂钓的流云”,读者透过诗人构建的语言彩虹抵达思域的星空,读者藉由语言的区域驰骋广袤的未知疆域,语言之于诗歌,只是诗人借由语言的支点(工具),撬动读者的思想星球,——语言不啻为诗歌最厌烦的血缘亲戚。尽管诗歌是语言的子嗣,但它的终极目标则在于“消灭语言”——语言的尽头、语言的禁区、语言不能够到的部分,恰恰接近于缪司。

不仅如此,诗歌的语言材料是一种有别于口语以及其他文学格调的特殊矿石,经由诗人的独立的“文学产权”(雨果语)的淬炼加工,从而实现韦勒克·沃伦的定义:“诗是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我们在王琦式的语言重组和建设中,完成“久久的凝视,悄悄的驻足,轻轻的叩问”,差不多忘记了诗人的名字,跋涉在想象的森林里反复迁徙和行走……”

倏然想起梭罗所呈现的语言界面:“那循循善诱的融化力量,比手持锤子的雷神更有力量。因为前者是融化,而后者只是击成碎片”。诗,始于融化。我们的思想碎渣在诗歌的炉膛里被它重新烧制和定型。

从故乡的山脉走向历史的水系,继续前行,就是蔚蓝和浩瀚、翻滚和奔腾,那“二十九年的矗立”,王琦撞开了今天的昨天,海子穿过昨天回到了今天,“我所看到的大海,你也看到了”,“此时”,“我正顺着你的目光,面朝大海/但我错过了春暖花开的季/只能在你生前的/最后幾分钟里徘徊”,可是头顶诗歌辎重的背影,“一个人,浓缩了一个时代/一块石头,浓缩了大海”,“那朵翻腾的浪花,不是大海的遗言/而是你的叹息/是我无法擦干的泪水”(《题海子石》),语言窒息的地界,是诗意闪烁的苍穹,“卖掉你的衣服,留下你的思想”(梭罗语)。深深凝望吧,同为诗歌的仆人,彼此宁愿就这样在短暂的凝望里凝望永恒……

正如一位爱尔兰诗人的谶语:诗歌不能阻止坦克的碾压和轰鸣。的确,文字不能取悦你的肠胃,也不能垒砌炉火和城堡,它甚至有些虚弱并且疏离人情,显然鲜有实际的应用。尤其是当我们弯曲到生活的臀部以下的程度,你根本无可解读它的洁癖和高贵。

不妨把海子那句天问稍加改动:“诗歌”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雪莱断言:“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碰巧遇到耐读的佳作,它能用语言的指尖轻轻触碰一下我们喑哑的心灵,让我们不禁一愣、一疼、一嘘,其实已经足够。

猜你喜欢

余音王琦诗人
王秀玲
Briefly Talking About Methods Of Infilt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咏梅花
“诗人”老爸
愤怒
《皇帝的新装》后传
沈腾:我俩是拆不散的“冤家”
“夏洛”沈腾“一次就好”:带你去看天荒地老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作文课上练“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