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流程再造在老年髋部骨折救治绿色通道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2019-04-10周丹雷海清熊荣艳韦黎利蒋琼

骨科 2019年2期
关键词:等待时间髋部髋关节

周丹 雷海清 熊荣艳 韦黎利 蒋琼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接近1/4。因为老年人骨量流失严重、骨密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受轻微外力撞击即可诱发骨折,而其中以髋部骨折最为常见。预计到2050年,亚洲老年人群中髋部骨折发生率将增加7.6倍,全世界髋部骨折的老年病人将达到630万[1,2]。积极有效的手术是髋部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老年病人身体机能衰退,且大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术前需要大量检查,等待时间较长,导致围手术期手术风险增加,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及预后[3]。本研究对护理流程的实施进行再造,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及制定标准化护理干预路径、降低并发症、缩短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等待检查和手术的时间,为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提供快速、有效的绿色救治通道。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影像学检测显示明确髋部骨折证据;③出院后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双侧骨折及多发伤病人;②自主意识欠佳或神志不清;③手术切口感染或皮肤破溃者。

二、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创伤中心收治的60岁以上髋部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双侧骨折及多发伤)并获得12个月随访的1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男52例,女76例。

按护理流程分为再造后护理流程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流程组(对照组)。观察组64例,其中男27例,女37例,年龄为(76.9±7.5)岁(69~84岁),合并基础疾病58例。对照组64例,其中男25例,女39例,年龄为(77.5±8.2)岁(69~85岁),合并基础疾病57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表1)。

三、护理流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病人接诊后按照常规诊治流程进行检查,办理入院手续,进入病房后根据医嘱完善专科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安排手术(手术等待时间>48 h)。

观察组采用再造后护理流程,具体措施如下: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急诊快速流程 设立总指挥,成立创伤总值班,急诊、急诊骨科、手术室与病房管理一体化,通讯一体化[4]。设置1名高年资和1名低年资分诊护士。病人进入急诊区域后,分诊护士迅速评估伤情。确认髋部骨折后,医生开具入院证明,在入院证上加盖“绿色通道”章,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病房护士准备接待新入院病人,安排专人负责将病人送至科室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2.病房快速流程 病房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暂空床。病人到达病房后,责任护士与急诊护士进行床旁交接后,医生立即查看病人,根据病人情况开具检查项目,检查单上标注“绿色通道”标识,纳入快速预约通道,快速送检。

3.早期干预流程 责任护士与急诊护士进行床旁交接后,快速对病人进行营养、压力性损伤、疼痛、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等评估,必要时立即进行镇痛等处理。与康复师共同评估病人,将髋部骨折知识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告知病人及家属,取得配合;由康复师全程指导病人进行早期的踝泵、肺功能、VTE预防等练习。将营养评估量表提交营养科,请营养科根据病人情况制定个性化营养指导方案。

4.围术期管理流程 诊治团队在病人入院8 h内成立,由内科医师、骨科医师、麻醉科医师组成。根据病人体格检查、既往基础病史以及辅助检查进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评估(ASA分级Ⅲ级者48 h内进行手术,ASA分级Ⅰ、Ⅱ级者24~36 h完成手术[5])。术前1 d,责任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随访病人,了解术中体位管理等,做好指导及辅助练习。

5.术后管理流程 病人麻醉清醒后,即由责任护士及康复师共同对病人进行评估,并制定康复计划。每天按计划路径对病人进行指导辅助,循序渐进,尽早指导病人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

6.延续护理管理流程 成立专人负责的院内-院后闭环管理团队,对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病人实行入院-围术期-出院后至完全回归家庭整个治疗、康复周期的闭环管理及指导,建立相关数据库,对病人的功能恢复、回归社会情况进行追踪及数据整合。

四、观察指标

记录病人的手术等待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出院时及术后6、12个月的病人髋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估。满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良,<70分为差。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IBM公司,美国)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当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手术等待时间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进行描述,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手术等待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等待时间中位数分别44.3 h和137.6 h,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24±0.48)d,与对照组的(3.51±0.31)d比较,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78±1.5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25±1.3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二、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出院时,两组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7);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1.82±6.79)分,与对照组的(58.13±7.6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2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9.18±7.2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67±8.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讨 论

近年来,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增长,处理不当会极大增加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我们通过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救治绿色通道,采取全方位、多学科联合协作的方式,在24 h内为病人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在48 h内为能耐受手术的老年病人实施手术。对病人实行入院-围术期-出院后至完全回归家庭整个治疗、康复周期的闭环管理及指导。与传统救治模式相比,极大缩短了老年病人手术等待时间及卧床时间;尽早下床进行康复锻炼,提高了病人晚年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利于老年病人回归家庭和社会。

表2 两组病人手术等待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表3 两组病人各时间点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病人各时间点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4 64--出院时51.62±5.47 51.42±5.21 0.221 0.827术后6个月71.82±6.79 58.13±7.61 8.419<0.001术后12个月79.18±7.21 63.67±8.79 10.965<0.001

在老年髋部骨折救治绿色通道中,以护理为主导,通过优护再造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的护理流程,分别通过优化交接、送检、早期的围术期评估及干预,减少无效等待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保证病人在院内获得救治,减少并发症,利于病人康复。本文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01)。表明护理流程再造可显著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及住院时间,使病人得到早期诊治,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6⁃8]。Khan等[9]对52项研究中的291 413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期手术(48 h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等待时间中位数为44.3 h与上述结果相一致。

在老年髋部骨折救治绿色通道中,护理流程再造可以提高病人康复效果。快速康复方案是一种提倡早期、自主、互动式的院内-家庭持续式的康复方案[10]。实施专科护理,病人从入院至出院接受全程、全方位、个体化及专业化的照护,可提高康复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且观察组出院后12个月髋关节康复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说明鼓励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并指导病人出院后在家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复查,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优化老年髋部骨折绿色救治通道护理流程,简化一系列手续,采用多学科合作模式,对能耐受手术的病人争取早期(48 h内)手术,能减少病人术前等待时间和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且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统计学偏倚,最终的结论有待后期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等待时间髋部髋关节
给学生适宜的等待时间
——国外课堂互动等待时间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意大利:反腐败没有等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