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旁疝修补术一例

2019-04-10张坤李文刚徐娟李俊生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疝的补片裂孔

张坤 李文刚 徐娟 李俊生

食管裂孔旁疝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腹腔镜下原发性食管裂孔旁疝修补术,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患者为80岁老年女性,术前完善胸部CT检查及消化道造影发现左侧胸腔胃底疝入伴扭转,诊断为食管裂孔疝。术中则发现此为食管裂孔旁疝,而不是食管裂孔疝,该食管裂孔旁疝疝囊较大,有黏连,术中仅采用了腹腔镜下缝闭疝口结合补片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食管裂孔旁疝是食管裂孔疝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分型,发生率低,但易发生并发症,且术前与食管裂孔疝难以鉴别。

与食管裂孔疝不同的是,食管裂孔旁疝的膈肌缺损部位与食管裂孔相邻,为侧膈肌角的肌肉间隙缺损,而食管裂孔的解剖往往正常[1]。食管裂孔旁疝通常发生在食管裂孔的左侧,因右侧有肝脏的存在,从而阻止了内脏的疝出。食管裂孔旁疝的内容物多数是胃底,由于肌肉的卡压,且易发生胃扭转、坏死及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本病的发生率较低,但是会导致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并发症,而手术则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3]。腹腔镜手术则以其微创、安全及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镇江瑞康医院普外科对1例食管裂孔旁疝行腹腔镜下修补手术。

患者,女性,80岁,以“间断性进食后烧灼不适1年”为主诉于2019年5月16日入院。服用抗酸剂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反复,患者近半年来进食较少,常伴有恶心及反酸,无呕吐,自诉上述症状近期加重。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胃底憩室腔,按胃炎治疗症状反复。后进一步行上腹部CT检查提示食管裂孔疝。既往史:患者无外伤病史及手术史。查体发现患者肥胖,体质量指数31.2 kg/m2。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入院后完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见:胃疝入胸腔并部分扭转(图1)。完善相关检查并排除手术禁忌症后,于2019年5月24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术前行胃肠减压,手术采取全身麻醉,术中患者体位为“大”字型,头高脚底,术者站在患者的两腿之间进行操作,扶腹腔镜医师站在患者的右侧,第一助手医师站在患者的左侧,术中采用30°腹腔镜。穿刺孔位置为:(1)脐上放置10 mm Trocar,用作观察孔;(2)10 mm主操作孔在左侧锁骨中线肋缘下;(3)5 mm的左手操作孔位于右侧锁骨中线脐上4 cm;(4)5 cm的肝脏拉钩在右侧肋缘下腋前线;(5)5 cm的牵拉钳位于左下腹腋前线附近。术中探查发现患者膈肌食管裂孔附近黏连严重,食管左侧膈肌缺损,但是由于胃底与膈肌黏连(图2),经过仔细分离胃底、膈肌缺损周围的黏连后,发现胃底部分疝入胸腔,予以完全回纳。膈疝缺损位于食管裂孔的左侧的左膈肌角内,与食管裂孔中间间隔着左侧膈肌角的肌肉纤维,缺损沿着左侧膈肌肌肉间隙穿出(图3),并非普通的食管裂孔疝,而是食管裂孔旁疝。彻底分离疝囊并还纳后,采用倒刺线缝合关闭疝口,使用组织隔离补片对其进行了修补,手术部位放置引流管2根,术后根据引流情况分次拔出。鉴于该患者年龄大,无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及食管贲门炎症,考虑并非普通食管裂孔疝,故而未同时行胃底折叠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自我感觉良好,进食后未再出现剑突下烧灼不适,无恶心、呕吐、反酸、吞咽困难、胸闷、气紧等症,于2019年6月6日治愈出院,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未发现复发。

图1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图2 食道裂孔旁疝

图3 食管裂孔旁疝解剖

讨论食管裂孔旁疝是较少见的一类疝,与食管裂孔疝明显不同,其疝缺损位于正常食管裂孔的外侧。食管裂孔旁疝根据发生原因分为2类:(1)先天性/原发性;(2)属于获得性/继发性,其中继发性食管裂孔旁疝较原发性常见。继发性食管裂孔旁疝与外伤或手术过程中的医源性损伤相关,如食管切除或贲门切除术后,可能与术中游离胃食管连接部时对于膈肌角过度牵拉或损伤有关[3]。在过去的20年里,食管裂孔旁疝的报道日益增加,这可能归因于腹腔镜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临床中,术前很难鉴别食管裂孔疝与食管裂孔旁疝,几乎都是术中才能得以确诊[1]。食管裂孔旁疝容易发生致命的并发症,通常是胃底的嵌顿和坏死,故即使是偶然发现,也需要外科手术治疗[4]。腹腔镜食管裂孔疝及食管裂孔旁疝修补术有很多优点,视野更清晰,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由于食管裂孔旁疝发病率低,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等原因,对食管裂孔旁疝修补后是否再需采用补片加强尚没有明确定论。食管裂孔旁疝的修补术中,要坚持无张力原则,小的食管裂孔旁疝可以采用不可吸收缝线直接缝合关闭缺损,对于大的食管裂孔旁疝,可以采用复合补片加强,以防止复发。我们所报道的病例,在关闭疝口的同时应用了补片修补,以防止术后复发。

食管裂孔旁疝的另一个争议是,是否需要联合抗反流手术,这也是食管裂孔疝和食管裂孔旁疝处理上的不同之一,食管裂孔疝往往需要加做抗反流手术,而对于食管裂孔旁疝,多数学者认为术前无反流症状,可以不做抗反流手术,但在有反流症状的患者中,需要联合抗反流手术[5],可进行Nissen抗反流手术;虽对于食管旁疝患者,由于进行了食管裂孔和膈肌的游离,需要常规联合抗反流手术,以免术后发生继发性的食管裂孔疝,本例由于患者无明显反流,故未同时行抗反流手术。由于食管裂孔旁疝大多发生在食管裂孔左侧,故术中应对左侧膈肌角的解 剖加以注意,判断有无食管裂孔旁疝存在,如怀疑是食管裂孔旁疝,则在游离膈肌角时,可仅针对左侧膈肌角进行游离,避免了游离整个食管裂孔。

综上,食管裂孔旁疝在临床中较少见,术前难以与食管裂孔疝鉴别,却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积极手术治疗,即使术中发现的无症状的食管裂孔旁疝,也要积极手术修补,根据患者的术前症状,术中缺损的大小,决定是否采用补片加强及是否需要加做抗反流手术。我们体会到,腹腔镜食管裂孔旁疝修补术具有较多优势,即微创、视野好,恢复快等,同时可判断整个膈肌及食管裂孔的状态,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疝的补片裂孔
PLGA/PP复合补片的体外降解及防粘连性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污染和感染区域中应用生物补片的研究进展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和安全性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总是烧心,当心食管裂孔疝
有种胃病,用药治不好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