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视角下的壮汉双语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2019-04-09农远团

关键词:教育创新民族文化课程设置

农远团

【摘 要】壮语是广西大多数壮族儿童的母语,民族文化是壮族教育的重要根基。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民族文化教育差异性及特殊性的关照。本文基于壮汉双语学校教学创新的实践,提出了在壮汉双语学校设置民族文化课程的设想,为当地教育水平提升,壮族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研讨。

【关键词】教育创新;民族文化;壮汉双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265-02

一、壮汉双语学校教学课程创新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说,民族文化课程是帮助学生在校园里克服文化背景差异,实现全面成长的关键。要增强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逐步提高其学业成绩,必须要在学校课程中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将民族文化融入广西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范畴,能够更好的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其学业质量的提高。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前提是对于自身文化形态的理解和思考。不再一味的追赶先进,转而定位于自身,强调我们自身文化的价值及影响力。这是我国公民文化自觉的表现,在这一诉求下,我们中华民族必须高度关注各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双语学校的教育意味着两种文化的多元并存。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民族的确的双语学校,需要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构建,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现实困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三成以上,当地的教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入学率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现实差距,让我们清醒意识到当地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民族教育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在壮汉双语学校,少数民族占学生比重较大,同时,随着年龄学段的增大,所占比例逐层递减,这说明随着教学层级的增大,少数民族的流失情况严重。而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民族文化的课程缺失也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在此现实困境下,实现双语教学,并切实充实民族文化课程,满足民族学生求学的差异性成为有效的途径。

二、壮汉双语学校民族文化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1.国家的教育政策支持。

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这一次课改赋予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符合本省需求课程的权力。并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对于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改革规划扶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11年发布了未来十年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壮汉双语教育作為该区义务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并明确提出“支持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开发,提高壮汉双语教学质量。”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进一步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壮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壮汉双语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等具体措施,为壮汉双语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壮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

学校是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领地,课程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基石。从2010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开始实施壮汉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学校是我国民族教育最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为民族文化课程的纳入提供了宝贵经验,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教学研究、教材开发等均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为民族地区进一步构建民族文化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得民族文化教育的前景值得期待。

三、壮汉双语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1.丰富民族文化负载内容。

民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这股力量才是民族源源不息发展的最强内驱力。要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可以在壮汉双语学校的课程中,融入具有壮族民族特色的内容,比如反映壮族民俗、历史、人物、经济、社会和风土等课程,让学生从中获得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

第一,壮族历史知识,包括典籍文献、名胜古迹、民间故事、历史诗歌等方面的人文知识,让学生认识壮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情趣、审美修养、与其他民族的民族关系和相互影响,培养其开阔的眼界与心胸。第二,壮族地区自然地理知识,包括地理环境、土地面积、人口和民族分布、第十地形、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等,通过对学生进行自然与科学知识的输入,培养其学生对生活与生长地区的兴趣与热爱。第三,壮族艺术的普及,包括音乐艺术、文学艺术、诗歌艺术、舞蹈艺术等等,壮族的民族艺术丰富且独特,英雄史诗、叙事长诗、山歌文化等鲜明且璀璨,根据学生的学段层次,可以以选择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艺术课程纳入教学活动中。

2.开发民族语言文化资源。

壮语言文学专家蒙元耀在《壮文翻译中处理外来词之管见》中提出,“壮文押韵、双关、比喻等艺术手法,假如用另外的语言来翻译,将会丢失很多信息,丧失那些传神的东西。”壮汉双语学校虽然推动了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但在壮族语言文化传承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因此壮汉双语学校要树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观,大力开发民族语文文化资源,使之形成课程内容。这需要双语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知识提高,在深入掌握壮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学习壮族文字,更要懂得壮族语言文化,以引导学生去领会文字背后沉淀的深厚魅力。

结语

正如哈经雄,滕星在专著《民族教育学通论》中提到的,“汉族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的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相距甚远。……,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相脱离,……,课程内容忽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有文化背景及由此带来的差异,影响了学生发展。”基于民族文化课程缺失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切实充实民族文化课程,丰富民族文化负载内容,满足民族学生求学的差异性等路径,在壮汉双语学校中创新设置民族文化课程,推动民族文化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兰明.论壮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的建构——基于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创新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5(2):165-171.

[2]海路.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变迁论[J].广西民族研究,2016(5):77-84.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民族文化课程设置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