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黄方辅助治疗黄疸型肝炎湿热蕴结证37例

2019-04-08周凤蕊李广明

中医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黄染黄疸肝炎

周凤蕊,李广明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黄疸型肝炎是肝炎病毒侵袭肝脏,使肝细胞受到破坏,肝内胆管堵塞,胆汁排泄障碍反流血中,导致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常见病。该病属中医学“黄疸”范畴,病机为湿热蕴结中焦,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1]。 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黄疸型肝炎是值得临床深入研究的问题[2]。中医药在改善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变化、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中医治疗黄疸采用辨证论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原则,往往取得较好疗效[3]。2017年8月—2018年8月,笔者采用清黄方辅助治疗黄疸型肝炎湿热蕴结证37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硬化科住院的黄疸型肝炎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平均(37.2±6.4)岁;病程平均(8.2±7.3)年。对照组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平均(36.5±6.2)岁;病程平均(8.5±6.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5]中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证;③患者黄疸持续21 d以上,血清中总胆红素含量明显升高,平均(185.7±5.2) μmol/L;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2.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病例标准者;②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者;③肝内占位性病变者;④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⑤有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保肝降酶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清黄方,药物组成:茵陈15 g,栀子10 g,垂盆草30 g,金钱草20 g,黄芩12 g,鸡内金10 g,大枣5枚。每日1剂,将所有药物入砂锅加水覆盖,浸泡20~30 min,武火煮沸,再以文火煎煮15 min,取药液200 mL,分2次口服。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禁酒,避免劳累,劳逸结合,合理营养。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观测指标

①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肝区不适、纳差、乏力、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小便黄、舌苔黄腻等变化。②黄疸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③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6]相关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肝区不适、纳差、乏力,无明显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小便黄,黄疸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偶有肝区不适、纳差、乏力,轻度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小便黄,黄疸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均下降一半以上。无效:病情无好转或向重型肝炎发展,黄疸指标及肝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善。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患者因重度感冒终止研究。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黄疸型肝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疗效对比

7.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黄疸型肝炎湿热蕴结证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7.3 两组治疗前后黄疸指标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黄疸型肝炎湿热蕴结证患者治疗前后黄疸指标对比

组 别例数时间TBILDBIL治疗组36治疗前130.41±96.7886.36±64.92治疗后24.35±11.12∗∗##19.83±8.72∗∗##对照组37治疗前131.57±96.4184.39±65.52 治疗后45.68±23.62∗∗35.46±21.15∗∗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7.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见表4。

表4 两组黄疸型肝炎湿热蕴结证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组 别例数时间ALTAST治疗组36治疗前473.68±81.32462.57±82.36治疗后37.32±13.19∗∗##36.93±12.82∗∗##对照组37治疗前475.21±83.53 478.29±80.72治疗后 55.36±15.57∗∗ 56.36±16.32∗∗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 讨 论

黄疸型肝炎胆红素升高及肝功能异常的病理基础是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细胞内ALT、AST释放入血,引起血液中ALT、AST升高;肝炎病毒引起肝组织重构,肝内胆管堵塞,胆汁返流入血管中,导致血清中TBIL、DBIL均升高[7],从而引起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小便黄等临床症状,故将肝功能指标中的ALT、AST、TBIL、DBIL作为临床研究的观测指标。

结合临床症状,四诊和参,黄疸型肝炎可归为中医学“黄疸阳黄”范畴。该病往往因湿热蕴结、熏蒸肝胆所致,临床表现为黄色鲜明、目黄、身黄、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病机关键为湿,从湿化热。《金匮要略》[8]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疗观点,为后世医家推崇。近年来,传统的中医药汤剂、丸剂、散剂、丹剂、颗粒剂、口服液、注射剂等不同剂型在治疗黄疸型肝炎中均显现出良好疗效和运用前景[9],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黄疸型肝炎常见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4 种证型[10],其中湿热蕴结证临床最为常见,且病情较重。治疗宜清热利湿退黄,方随法出,故拟清黄方治疗。清黄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药;垂盆草、金钱草利湿退黄,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疏利肝胆,共为臣药;鸡内金健脾和胃,避免寒凉药物损伤胃气,为佐药;大枣补中益气,缓和药性,且能护肝[11],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疏肝健脾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可减少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和氧化应激,促进胆汁排泄,减少入血胆红素,降低ALT、AST,减轻肝细胞损伤,具有保肝护肝作用[12];垂盆草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渗出, 较好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肝细胞损伤,从而达到降酶保肝的作用[13];金钱草有松弛胆囊平滑肌、增加胆囊排空的作用,并能降低黄疸患者的胆红素水平,达到退黄的效果[14]。

本研究结果表明:清黄方辅助治疗黄疸型肝炎湿热蕴结证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降低黄疸指标,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黄染黄疸肝炎
猪黄脂病的原因分析及鉴别预防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世界肝炎日》
鲁晓岚:黄疸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第一期:黄疸病例讨论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