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香散穴位贴敷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癌性疼痛临床观察

2019-04-06杨亚莉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癌性吗啡癌痛

杨亚莉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80)

疼痛是癌症常见症状,研究显示[1],64%的晚期或转移癌有疼痛,接受抗癌治疗的59%有疼痛,即使完成治愈性治疗后,三分之一的患者也有疼痛。目前癌痛的治疗常采用三阶梯止痛法[2]、生物治疗[3]、神经阻滞治疗[4]等。虽然止痛疗法迅速但仍有部分患者难以忍受癌痛,且常有胃肠道反应、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5]。本研究用丁香散穴位贴敷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癌性疼痛,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肿瘤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30 ± 7.57)岁;KPS评分大于等于70分;VAS评分平均(6.45±1.66)分;肺癌18例,肝癌5例,胃癌4例,结肠癌3例,其他类型肿瘤4例。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16± 7.12)岁;KPS评分大于等于70分;VAS评分平均(6.47±1.62)分;肺癌16例,肝癌5例,胃癌4例,结肠癌3例,其他类型肿瘤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或影像学诊断为恶性肿瘤,癌痛病因符合《NCCN临床实践指南:成人癌痛》[6]的标准。年龄大于18岁,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智力及精神正常、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对自身疼痛及一般状况有判断能力且能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 ①由术后切口疼痛、神经痛等非癌性疼痛;②严重心、肝、肾、骨髓等主要器官功能损害;③疼痛部位皮肤存在斑疹、丘疹、红斑、疱疹、剥脱性皮炎或溃疡性皮炎;④对本研究中已知中药、辅料或敷料过敏,或对阿片类药 物过敏;⑤依从性差,不能按要求完成治疗。

2 治疗方法

试验组用丁香散穴位贴敷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丁香散穴位贴敷采用丁香、肉桂、细辛、全蝎、穿山甲等磨成粉末,凡士林混合制成敷贴。

对照组用安慰剂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安慰贴剂制成大小形状均与治疗组穴位贴一致,且不含中药。

两组疗程均为7天。

两组治疗结束随访3个月。

3 疗效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拟评分量表(VAS)[7]进行测量,总分为0~10分。参照 WHO 制定的疼痛疗效标准。完全缓解(CR):无痛。部分缓解(PR): 疼痛较治疗前明显缓解,基本不影响睡眠,可恢复正常生活。轻度缓解(MR):疼痛较治疗前有缓解,但仍明显感觉疼痛,且影响睡眠。未缓解(NR):疼痛较治疗前无缓解。

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 (分, ±s)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 (分,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4 6.45±1.66 2.10±0.20△对照组 34 6.47±1.62 4.81±0.56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分, ±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分, ±s)

组别 例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 情绪功能 社会功能试验组 34 79.5±7.2078.6±7.7676.5±7.8678.4±7.4277.6±7.06对照组 34 64.2±5.7654.2±4.7860.9±6.5664.8±6.7265.4±6.80

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见表4。

表4 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 (分, ±s)

表4 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 (分, ±s)

组别 例 SAS SD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4 54.32± 4.98 29.86 ± 5.02 49.21 ± 3.77 24.46 ± 3.54对照组 34 53.76 ± 5.0 42.14 ± 4.5 49.02 ± 3.69 42.78 ± 4.02

两组吗啡使用量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吗啡使用量比较 (分, ±s)

表5 两组吗啡使用量比较 (分,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4 243.24±100.47 123.78±72.84△对照组 34 244.20±98.83 267.00±62.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食欲下降15例,便秘8例,头晕4例,恶心呕吐2例;试验组食欲下降4例,便秘3例。

5 讨 论

以三阶梯止痛疗法为主要途径的西医治疗,对于癌痛具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症状,但由于其毒副作用大及成瘾依赖性等弊端,往往给患者带来更多困扰[8]。

癌性疼痛属中医“痛证”范畴[9]。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癌痛主要依赖于药物经皮吸收后发挥的直接和间接治疗作用。中药穴位贴敷在很大程度上是药物在外敷的局部发挥疗效,这是中药的直接治疗作用。外敷的中药中某些成分可能在局部大量聚集,是其产生疗效的基础。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局部的刺激,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而起到纠正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补虚泄实,扶正巧邪的作用。丁香散方中丁香具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10],肉桂散寒止痛、疏通经络[11],细辛祛风散寒、温肺止痛[12],全蝎、穿山甲通利经络、透达关节、通络止痛。

丁香散穴位贴敷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癌性疼痛疗效确切,可以降低盐酸吗啡缓释片的使用量,止痛效果较好,无成瘾性,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小。

猜你喜欢

癌性吗啡癌痛
氢吗啡酮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镇痛效果
不同的护理合作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盐酸氢吗啡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癌痛药物管理政策亟待优化
健康教育路径对癌痛患者药源性便秘的作用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老年癌痛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