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意蕴

2019-04-02黄小毅

西部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小毅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带有与生俱来的生态意蕴。它承载了中国人民对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期待、国际社会对共建绿色家园的普遍愿望以及子孙后代对“绿色银行”的共同需求,反映了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奋力建设“美丽中国”,全力开拓“绿色丝绸之路”,强力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人类生态价值诉求的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生态诉求;生态实现;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3-0056-0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给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重大场合,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和阐发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等一系列具有浓烈生态意蕴的主张和观点。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的报告之中。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思想,对共建生态良好的美好地球家园,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具有与生俱来的生态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主要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考量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等诸多方面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是生命共同体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利益交织,关联程度空前加深,成为同一个生态环境下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尽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展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空间深度和范围,增强了人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依旧没有改变。人类因自然而生,是在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并且和这个生态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不能超出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阈值,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人类将不可避免地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出现事倍功半、两败俱伤的情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尺度,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自然生态系统健康运行。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实现双赢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依靠资源要素的投入,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也在全球范围导致了气候变化、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重大生态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各国人民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共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势必会引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而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经济发展势必要换挡减速。面对“两难”矛盾,各国人民应牢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家园,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顾及全人类的生态利益,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对自然环境实施竭泽而渔的破坏行为。“为了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资源环境得到永续发展,应该统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由“两难”向“双赢”转变的重要路径。

(三)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生态环境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深谙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基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鲜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并深切呼吁国际社会同心协力,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全人类携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人类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全球绿色治理,实现全球绿色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向世界各国发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时,提出了“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战略设想和奋斗目标。他呼吁世界各国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树立和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人类共同的生态福祉。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诉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中国人民、国际社会、子孙后代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向往和共建生态良好的美好地球家园,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普遍期待,是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民的生态福祉与世界各国人民、子孙后代的生态福祉融为一体的必然选择,充分展现了对全人类生态利益的高度关切。

(一)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期待

经過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舞台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但过度依赖资源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也导致社会经济发展跨越生态边界,冲击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大量生成和集中暴露,“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据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公开发布的《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不达标城市占70.7%。”全国七大流域中,黄河、淮河、松花江等五大流域水质均遭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淮河流域水质呈现中度污染症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不再满足于求生存、盼温饱,追求自身的物质文化需要,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生态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求生态、盼环保,希望政府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已成为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回应中国人民生态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奋斗目标。

(二)建设绿色家园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长期依靠不可持续的黑色发展模式,世界各国在利用自然环境源源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尽管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资源高强度、大规模地开发和肆无忌惮的破坏仍是给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全球气候变化为突出代表的全球“八大公害”正越过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不断蚕食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生态安全。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逐步觉醒,保护生态环境,携手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共同推进全球绿色治理和绿色发展的国际呼声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际义务,积极寻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绿色发展经验,共迎全球性生态挑战。无论是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在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的问世,还是2015年《巴黎协定》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的达成,都充分说明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共建生态良好的美好地球家园的共同期待。这是人类在21世纪的首要命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三)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是子孙后代的共同需求

当代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属于全人类,也包括子孙后代。作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不仅为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源源不断地供应着丰富的自然养料,而且也肩负着为子孙后代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提供物质保障的历史使命。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竞争需要,不顾子孙后代的生态需求,高强度、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仅造成自然资源过多、过快地被耗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然资源在代与代之间失衡,剥夺了后代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而且以消费的过度增长带来的高产出和高收益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对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因此,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好当代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潜力,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不仅是子孙后代生存需求和发展期望,也是当代人应尽的共同责任和代际义务,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实现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单靠一国之力也无济于事。因此,切实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推进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全人类生态福祉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奋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世界生态安全的重要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倡议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時代,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新期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并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全国上下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学习活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正在中华大地上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涉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与此同时,针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国情,我国全面加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等各类环境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力执行史上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法律法规,让生态文明建设以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有效推动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这为世界各国推进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良好的中国示范。

(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全力开拓“绿色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向人类文明发展的兴盛之路,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缩影。出于深刻的发展考量和人类文明延续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6月出访乌兹别克斯坦时就提出了“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中国主张。作为倡议者,中国率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生态环保引导性政策,携手联合国环境署共同筹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先后成立以绿色为底色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中国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全面贯彻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各个方面,强有力地引导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现有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环保制度、法律法规、环保产业项目、生态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商以国家利益和区域成员共同关注为基础的生态环保引导性政策、战略与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绿色化,充分保证“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成效,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

(三)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强力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前,随着人类生活关联的不断加深,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重要场合多次呼吁国际社会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近些年,在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世界各国不论大小,不分贫富都不约而同地将绿色发展融入国家建设与发展之中,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有效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与此同时,世界各国还立足自身发展阶段,积极开展和参与事关全人类共同生态利益的双边、多边、区域和次区域的绿色国际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引进吸收国际绿色投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将生态环保的价值取向融人战略对接、产业投资、互联互通、能源合作等方面,在合作中建立健全绿色经济体系。此外,世界各国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环境机制安排与实践,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力争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协同推进全球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有力促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

猜你喜欢

生命共同体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
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