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偏差成因及相关建议

2019-04-01李然

神州·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

李然

摘要:对于青少年而言,自我认知偏差的产生会导致其对学习、生活、日常交往的适应不良,严重者甚至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出发,通过自我提升理论、权重差异理论以及信息差异理论分析了自我认知偏差的成因。除此之外,本文通过对自我认知偏差的分析,得到其有可能使个体产生如抑郁倾向、情绪障碍、难以展开社交、甚至产生轻生取向等的危害,并结合成因给出相应建议,如完善比较对象信息、客观面对自身能力、向外界寻求帮助等。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偏差

1 引言

青少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因此关注青少年的个体发展状况尤为重要。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拥有较为完善的自我认知水平,决定了其能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进而决定着一个人的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反之,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则会导致其形成种种非适应性结果。因此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至关重要[1]。认知偏差的概念首先出现在Beck的抑郁认知论中,他在研究中提出,在面临重大变故时,人有歪曲事实而证实已知信念的取向,这种不自觉的认知差异被他命名为认知偏差[2];而我国的学者倪婕则从学校心理咨询的角度出发对自我认真偏差的概念进行定义,她指出,认知偏差是一种会产生不良行为的认知观念[3]。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就青少年自我认知偏差的成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2 自我认知偏差的成因分析

费斯汀格在其论文《论社会比较》中提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身价值的趋势[4]。这种趋势来源于人类体内的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而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便是社会比较[5]。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有着通过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认知的取向,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有时会与客观事实产生偏差,在自我认知和客观事实产生冲突时,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发现,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出发,有研究者认为认知偏差的成因可以通过自我提升理论,权重差异理论以及信息差异理论进行分析[6]。

在自我提升理论中,研究者提出,人有一种积极的内驱力,这使得个体往往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分析自身处境与能力,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对自身的评估更容易高于比较对象。这种积极的眼光在个体陷入困境中时是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的,但如果过度夸大自身的优势,脱离现实的理性分析,则有可能产生自我认知偏差。

权重差异理论与个体潜意识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相关,这意味着个体在评估事件可能性时,更多的是关注自身而不是关注比较对象。如果个体经过评估,认为此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较高、或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时,便有认为自己的能力优于常人的取向。反之,则产生自身的能力低于平均水平或不够幸运的取向。然而这只是个体基于对与自身能力水平的评估之上的分析,不与真实的比较对象产生联系,则容易产生于真实情况不符的预估,从而产生自我认知偏差。

而在信息差异理论中,研究者们引入了个体对比较对象的了解程度这一因素,使理论更加完善。其认为,对于个体而言,对比较对象平均水平的了解程度,即所获取的信息的完备程度,决定了是否会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对于比较对象的信息获取较少,则更容易从主观的角度评判自身在群体中的能力水平,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以上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自我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的分析。除了上述分析之外,与自我认知偏差相关的因素还有个体所处的环境、比较事件、比较时所处的情境、性别、年龄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影响着个体自我认知偏差的产生。

3 自我认知偏差的危害分析

减少认知偏差有助于个体更有效地了解自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规避有可能产生的错误。反之,如果个体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我认知偏差,则有可能会引导个体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青少年而言,严重的自我认知偏差更是直接影响其学习生活,使其难以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方式展开学习。进一步而言,可能模糊其对未来的判断,并影响积极目标的建立,如个体身上存在的“过分自信”效应使其制定过高的目标,而过高的目标又难以达到并完成。在努力却难以获得相应成效时,青少年容易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滋生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抑郁倾向。

对于自身有着过分积极认知偏差的个体,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难以找到平衡,已知信念与事实结果相悖,青少年们往往难以认识到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对自身的认知偏离客观事实。找不到解决途径,难以发泄这种落差带来的失落与自我怀疑,又缺少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努力弥补理想现实差距的驱动力。在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中,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冲动、偏激,容易产生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对自我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认为自身能力水平低于常人的个体,对现实自我不满的同时,又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变当下的自己达到理想自我,从而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倾向。严重者更是放任自流,在日渐趋于平庸的过程中丧失信心,失去目标,愈发消沉,产生自卑心态,严重的可能导致形成精神分裂症或者绝望轻生。

4 如何正确认知自我

首先,通过信息差异理论可以得知,一个人的认知偏差程度与其所拥有的比较对象信息的完备程度是负相关的。因此若想要消除自我认知偏差,不妨在评估自身能力水平之前,尽可能地搜集了解群体信息,得出较为精准的分析,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增加自我对群体认知的信息,形成对群体水平更加客观的认知,进而避免一味依靠主观进行判断。

其次,要学会客观地看待自身并总结主客观之间差异的成因。通过向内分析自身的情感、心理、行为,调整自身状态;通过比较理想结果与现实结果的不同点,找出对自身认识的不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形成對自我更加客观与全面的认知。

除此之外,在察觉自身产生认知偏差又难以自我矫正时,可以适时地向外界寻求帮助。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流,从他人的角度发现自我认识的不全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正、完善,提升自我认知的发展水平。

5 结论

自我认知偏差对人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生活经验不足、更难以管理自我的青少年而言,其对学习成绩、交往环境等结果的错误预期,对自身能力的错误判断以及预想与客观事实的冲突,更容易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基于其重要性,本文从社会比较理论出发,分别从自我提升理论、权重差异理论以及信息差异理论三个角度,分析了自我认知偏差的成因,其有关因素为人的积极性内驱力、对于比较对象信息的不了解等。并结合前人对于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的研究,分析了自我认知偏差对于青少年的危害。最终结合理论与生活实践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即获得更加完备的群体信息,客觀审视自身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咨询等手段向外界寻求帮助。

目前,在理论方面,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较为片面,缺少整体性的总结;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的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着重关注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研究结论难以覆盖各个年龄阶段。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重视自我认知偏差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的重要性,更加全面的考察自我认知偏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养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重视青少年的自我认知水平发展,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认知自我,从而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郭韶敏.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215-217.

[2]Aaron T.Beck.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M].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6,10(2):10--14.

[3]倪婕.中小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Festinger L.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Hum Relat,1954,7(7):117--140.

[5]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78-84.

[6]周爱保,赵鑫.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探析:“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J].心理学探新,2008,28(1):72-76.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
追寻自我之旅
从学生自我认知需求的角度解读《丑小鸭》
信息技术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
高职学生入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分析
基于消费者自我认知的品牌营销评价体系研究
自我认知团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