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甘薯新品种南薯016的选育及应用

2019-04-01刘莉莎何素兰黄迎冬李育明唐明双周全卢李东波朱洪庆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鲜薯南充市薯块

刘莉莎,何素兰,黄迎冬,李育明,唐明双,周全卢,李东波,李 胜,朱洪庆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甘薯研究所/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0)

甘薯〔Ipomoeabatatas(L.)Lam.〕又名番薯、红薯或山芋等,是旋花科甘薯属草本块根作物[1],起源于南美洲、非洲、南亚地区,具有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投入少、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是重要工业原料[2-3]、饲料、保健食品[4-5]及优质非粮淀粉类能源植物[6-7],同时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8],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9-10]。甘薯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而位居第四位[11-12],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蔬菜之一,在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推荐十佳健康食品中甘薯以其营养全面而列首位[13]。在日本公布的抗癌蔬菜排行榜中,生甘薯排名第一,熟甘薯排名第二,可见甘薯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甘薯在四川省的种植面积约为100万hm2,是四川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地育种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优质食用型品种的选育,先后育成了赣渝3号、苏薯16号、湛薯271等品种[14-16],并分别通过了国家或地方审(鉴)定。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于2009年用优质食用品种浙薯13作为母本进行集团杂交,2010—2015年进行鉴定筛选,成功育成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南薯016。于2016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号:川审薯2016007),适宜我国西南地区种植。

1 选育方法与过程

1.1 选育方法

南薯016系南充市农业科学院运用集团杂交育种法获得实生苗种子,经多年鉴选育成。集团杂交育种法通过一次授粉能完成多品种杂交,一次杂交具有几次杂交的作用,花粉来源广泛,有利于母本选择受精和提高结实率,在一个母本品种上可以同时得到多个单交组合,后代为多组合群体,遗传基础丰富,分离类型多,群体大,有利于选择,有更多机会将优良品质、抗性组合在一起,有利于积累有利基因和实现优良基因的重组。甘薯是高度异花授粉作物,六倍体,杂合性高,品种遗传基础复杂,F1分离严重,需庞大的群体才能包括其分离范围。甘薯品质的多种目标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干物率、淀粉、类胡萝卜素含量、纤维含量、初蛋白含量、花青素含量、茎叶鲜重以及对黑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茎线虫病的抗性等,在遗传上都具有加性效应[2],以往采用传统的单交法曾育成不少优良品种[17-18],但也造成了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并且在甘薯品质育种中,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仅靠单交很难获得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因此,笔者等改常规杂交为集团杂交,集团杂交使优质基因聚合,增加遗传变异度,提高优良变异的选择机率。

1.2 选育经过

亲本材料包括5份国外甘薯品种(澳洲红、坦桑尼亚、红东、金千贯、波嘎)和10份国内甘薯品种(岩薯5号、浙薯13、徐薯18、潮薯1号、南薯88、广88-10、湘薯15、龙薯1号、香薯、徐22-5)。2009年利用优异品种浙薯13(浙3481×浙薯255)作为母本集团杂交,收获实生种,原系谱号为D0922-5;2010年进行实生苗筛选,表现薯形美观、红皮、淡桔红肉;2011—2012年参加品种鉴定、比较试验,综合表现较好;2013—2014年参加四川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015年参加四川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2016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号:川审薯2016 007)。选育过程见图1。

2 产量表现

2.1 品比试验

2011—2012年南薯016在南充市进行品比试验。2011年鲜薯平均产量43 425.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5.66%;薯干平均产量10 769.4 kg/hm2,比对照增产9.48%。2012年鲜薯平均产量40 125.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减产7.23%;薯干平均产量10 219.8 kg/hm2,比对照南薯88减产0.01%。2年鲜薯平均产量41 775.0 kg/hm2,比对照品种南薯88减产0.95 %;薯干平均产量 10 494.6 kg/hm2,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 4.64%。

图 1 南紫薯016选育图谱Fig.1 The breeding process of Nanshu 016, a new edible sweet potato variety

2.2 区域试验

2013—2014年南薯016参加四川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区域试验6点平均鲜薯产量 36 756.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12.0%,增产极显著;藤叶产量37 881.0 kg/hm2,比对照增产13.7%,增产极显著;薯干产量9 871.5 kg/hm2,较对照增产8.8%,增产极显著;淀粉产量6 546.0 kg/hm2,较对照增产8.1%,增产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续试8点平均鲜薯产量30 024.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7.5%;藤叶产量32 217.0 kg/hm2,比对照减产5.9%;薯干产量8 416.5 kg/hm2,较对照增产0.9%;淀粉产量5 314.5 kg/hm2,比对照减产1.5%。2年平均鲜薯产量34 132.5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10.3%;藤叶产量32 217.0 kg/hm2,与对照相当;薯干产量9 144.0 kg/hm2,较对照增产3.9%;淀粉产量5 931.0 kg/hm2,比对照增产3.8%。2年平均薯块干率26.71%,较对照南薯88低1.77百分点;淀粉率17.06%,较对照低1.43百分点;大中薯率80%(表1)。

2.3 生产试验

2015年南薯016参加四川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4点平均鲜薯产量36 235.5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9.0%;藤叶产量21 589.5 kg/hm2,比对照减产3.2%,薯干产量9 552.45 kg/hm2,较对照增产9.5%(表1);淀粉产量6 012.0 kg/hm2,比对照增产10.2%。

表1 2013—2015年南薯016在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的产量Table 1 Yield of Nanshu 016 in regional and production tests during 2013-2015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形态特征

南薯016萌芽性较好,出苗整齐,幼苗长势较好,单薯萌芽数13个左右;顶叶色绿带褐边,成熟叶浅复缺,叶色绿色,叶片大小中等,叶脉绿色,柄基褐色;株型半直立,蔓色绿色,蔓粗中等,蔓长中等,分枝4~6个,蔓茸毛少;薯块纺锤形,皮色红色,肉色浅桔红色,单株结薯数3~5个;商品薯率高。

3.2 黑斑病抗性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2013—2014年用薯块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黑斑病抗性进行鉴定,2013年、2014年南薯016的病斑直径分别为9.7 mm和12.0 mm,病斑深度分别为6.2 mm和4.7 mm,表现为中抗—抗黑斑病(表2)。

表2 南薯016黑斑病抗性的鉴定Table 2 Resistance of Nanshu 016 to black spot

3.3 贮藏性

2013—2014年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绵阳市农业科学院进行贮藏性试验。收获时在田间选大小均匀、无病无伤薯块,分别记数、记重装筐,并于当天入窖,入窖前用8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浸种处理。贮藏条件:窖温11~14℃、相对湿度90%左右,贮藏期120 d左右。结果表明,南薯016出窖时健薯率为92.0%~96.5%,明显高于对照南薯88(76.4%~79.8%),说明南薯016贮藏性极好。

3.4 品质

由多点取样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南薯016的薯块烘干率26.71%左右,淀粉率17.06%,鲜薯可溶性糖含量7.1 g/100g,蛋白质含量0.731 g/100g,维生素C含量27.2 mg/100g。甜味适中,纤维含量少,熟食品质优。多年多点试验表明,南薯016鲜薯薯形美观,熟食味较好,加工薯脯、薯条色泽鲜艳,适于食用及食品加工用。

4 主要栽培技术

4.1 培育壮苗

南薯016萌芽性较好,出苗较早,薯苗数量较多,苗床排种量应控制在 17 kg/m2左右,不仅可培育壮苗,同时也节省种薯。在四川地区育苗期多在3月,前期温度低可采用地膜覆盖。苗床应背风向阳,选择地势平坦稍高且干燥的地块,注意排灌方便。精选种薯,选无病斑、虫眼、表面光滑的种薯,排种前施足基肥,床底施8 kg/m2腐熟土杂肥并覆土 2~3 cm,待苗长至25~35 cm,叶片有7~8片时即可进行剪苗扦插,注意筛选茎秆粗,叶片肥厚,节间短,无病虫害的健康壮苗,剪苗后苗床应及时施肥、浇水。

4.2 土壤深耕,起垄培肥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土壤进行种植。甘薯属块根植物,土壤理化性质对其生长有较大影响。适当深耕可避免土壤板结造成甘薯块根发育不良或生长缓慢,也避免过深翻耕导致生熟土混杂,破坏土层肥力。翻耕可选择在晴天进行,耕深宜为25~30 cm。

起垄栽培可加厚土层,扩大根系活动范围,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块根膨大。且吸热散热加快,加大日夜温差,同时有利于排水灌溉。起垄宜在晴天,尽量达到垄形、垄高、垄深一致,垄高25~30 cm,垄距80~90 cm。

4.3 适时栽插,合理密植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8℃以上即可进行移栽,在四川地区一般在5月中、下旬栽插,最好选择阴天土壤不干不湿进行。采用斜插法或船法,薯苗入土2~3节,有利于增加结薯数,压土紧实,让薯藤与土壤紧密接触,栽后施定根水。合理密植,前中期生长势旺,结薯早,后期落黄早,因此种植密度控制在52 500~67 500株/hm2。栽后4~5 d进行查苗,发现缺苗立即补栽。对由于栽插时未施肥,而出现叶黄脱肥的地块,可叶面喷施2%尿素溶液750 kg/hm2,连喷2~3次,每次时间间隔7 d左右。生长正常的地块,在中、后期喷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900 kg/hm2,连喷2~3次。

4.4 适时早收,安全贮藏

当薯藤叶开始逐渐变黄,气温在18℃左右时即可收挖。一般选在立冬前收获,收获前20 d不宜浇水,以免降低薯块耐储性。选择晴好天气收获时,尽量避免雨天收获,薯块晾晒2~3 h后装袋。采收做到轻刨、轻装、轻放。选择无病害、无破损的薯块作为种薯。安全贮藏,贮藏最适宜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为85%~90%。

猜你喜欢

鲜薯南充市薯块
南充市嘉陵区: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南充市顺庆区:从严推进就业培训领域系统治理
南充市:党建引领 促进社保高质量发展
有惊无险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甲基托布津SC马铃薯使用技术实验总结
鲜薯储藏技术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