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国际理解教育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9-03-30杨晓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历史教学渗透

杨晓艳

摘 要:“历史课程建设必须从国家的教育实际出发,必须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历史课程建设的基本点”,借助历史课程内容,在初一历史教学中逐渐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希望学生在不忘记民族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国际意识,与时俱进,成为“既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眼光”的人。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 历史教学 渗透

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通过历史,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洞察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使命感。新课程理念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大势所趋。

初一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史,其中适合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本土文化、中外交流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可以择取相契合的部分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国际理解教育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认同本土文化,视为重要前提。

正如之前所述,文化史在历史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若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本土文化,就有可能在面对异质文化时迷失自我。因此,认同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前提。

例如原始社会时期的“炎帝和黄帝”,带着学生走近远古的传说: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涿鹿战役中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逐渐发展为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把炎帝和黄帝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此同时,可以与其他民族的始祖传说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了解自身民族起源的同时,也认识到要尊重各个民族的历史起源。又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引导学生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和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加以拓展,了解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思想精髓在国外的传播情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例如在隋唐时期,西方国家采用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示范,建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官制度。课上通过问题、绘制思维导图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将历史课堂与现实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关注中外交往史,形成完整历史观。

例如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作为古代中外联系的重要纽带,使学生了解两条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到宋元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延伸,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更为频繁,重要的发明包括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以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补充“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资料,结合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理念,“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相互对接的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并与2017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及其他活动相联系,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影响,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或是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又例如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联系所学的盛唐气象,唐朝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繁荣,对当时的其他国家极具吸引力,加上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中外交流的史实,并链接当今,让学生说说唐文化对他国生活习俗等各方面仍存在的影响,如唐人街、文字、节日、建筑、习俗等,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国和平友好的交往,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实现共贏。又例如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不能及时从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科技,导致中国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阐述闭关锁国政策时,可以适当拓展近代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同时期东西方发展状况的比较,结合长期以来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学习进取的重要性。通过中外交往史的学习,将中国置于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观。

三、注重民族关系史,各民族协同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是“关系到各国各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生存发展命运的重要战略”,而历史课程又正好具有关注“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以及由此汇聚的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的职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增进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共处,对于认知和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异质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适当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北魏孝文帝在制度、语言、服饰、姓氏等方面推行汉化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又例如隋唐时期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体现了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所带来的民族和睦相处。通过和亲,促进了吐蕃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从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和相互学习所带来的共同进步。放眼当今,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目共睹,由此使学生更能认识到各民族和睦相处、协同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国际理解教育应立足于本国,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使学生通过教育拥有全球胸怀。在保持自身稳定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包容,而历史教学正是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最佳平台。“历史课程建设必须从国家的教育实际出发,必须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历史课程建设的基本点”,借助历史课程内容,在初一历史教学中逐渐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同时,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并获得认知这个世界的能力,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希望学生在不忘记民族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国际意识,与时俱进,成为 “既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眼光”的人。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历史教学渗透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