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孝文化渗透策略

2019-03-30李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8期
关键词:语文文化教育

李霞

摘 要:百善孝为先。学校是传承传統文化的第一阵地,目前大中专学生的孝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与关注。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渗透与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孝文化因素;第二,积极组织孝文化经典的诵读活动;第三,广泛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第四,精心打造耳濡目染的孝文化环境氛围。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晚清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被视为诸德之首,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当前,正值传统文化复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关于传统“孝”道如何批判继承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1]

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阵地。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得到高度重视。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

在此背景下,大中专学生的孝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与关注,但大多数研究者局限于从宏观的德育角度强调孝文化的重要性,而缺乏从微观的人文学科角度对孝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与实践。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其孝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渗透与教育,力求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让孝文化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对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关于孝文化的渗透与教育,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孝文化因素

中职语文教材中存在许多关于孝文化的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有对父母亲情的重视,有对家国故园的眷恋,还有对责任义务的承担等。这些涵盖着孝文化资源的文章是实行孝德教育的重要凭借。[2]

根据内容和主题,可以把这些文章分为三类:

1.孝敬父母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其间父母经历了多少辛苦、辛酸?正如《诗经》所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所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即使他们离我们而去,我们也要怀念他们,追忆他们。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感人的追忆母亲的佳作,文章通过记叙母亲的身世、经历、性格,塑造了一位具有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应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尤其要针对生活中有些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的现实,让学生从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中,联系自身实际,理解生活中的母爱,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再比如以《东海孝妇》为原型的孝文化选文《窦娥冤》,文中的窦娥是一个命运悲惨,具有反抗精神的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婆婆的安危。为了让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她挺身而出,勇担责任,以单薄之躯忍受残酷的刑罚折磨,临刑前还怕婆婆见了伤心请求刽子手绕道而行。窦娥以替婆婆蒙冤受戮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2.友爱兄弟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母亲情,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姊妹之情了。《论语》里讲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姊妹是人的伦理道德之本。《三字经》“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也是这个意思。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日本小说,曾经被形容为“掉进了一亿泪的海”,在东亚三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感召力。小说中兄弟二人在得知家庭困境时,没有逃避和埋怨,而是和母亲共同努力并相互鼓励,勇敢地担负起不应该在他们那个年龄所承担的责任。他们明确分工,哥哥送报赚钱,弟弟买菜做饭,甚至为了避免妈妈向公司请假,哥哥瞒着妈妈去给弟弟开家长会等情节,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母子三人身处困境时的自强不息与拼搏进取,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至纯至美的母子亲情、兄弟之情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爱之情。[3]

3.家国情怀

孝不仅仅是承欢膝下,兄弟和睦,还应该有更深层、更高远的含义,那就是完成父母的心愿,如果这种心愿于家于国都有重要意义,那么这孝就更加有意义了。《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也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通过这封书信,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历程,可以用“悲壮”二字来概括。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所创作的《史记》,其最初动力竟是完成父亲遗愿。“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司马迁身处逆境仍旧发愤著书的经历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未竟之志,而且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瑰宝,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抒写了大爱和大孝,实现了对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总之,语文教材是传承孝文化的优秀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孝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对他人的友爱、对责任的担当等意识,使学生在孝文化的熏陶浸染下,讲孝心、践孝行、尽孝道。

二、积极组织孝文化经典的诵读活动

“孝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承千年,经久不息,除了孝的自身价值,还因为有以孝为主要内容的孝教育。自先秦“官学”“私学”兴起,早期学教教育的雏形产生以来,封建统治者便将孝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孝教育,孝的观念在全社会得到了推广和宣扬,孝的精神深入民心,起到了以教育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孝文化教育的著作和读物,比如《论语》《孝经》《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当然也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宣传孝文化的方法和手段,比如诵读。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诵读,《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劝学》把为学之术概括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强调“诵数以贯之”;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古人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记忆力最佳的青少年时期挑选名篇,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甚至背得烂熟,同时稍作点拨,不多讲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传承孝文化,应该积极汲取古人学习的经验,充分利用早自习、第二课堂进行孝文化经典的诵读活动。为此,我校为每位同学订购了两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选本》,语文组出面编印了《论语》《孝经》《弟子规》等传统孝文化经典合本,每隔一天早自习或两周一次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语文老师还要不定期地利用课堂时间对孝文化经典合本进行解读,对孝文化知识的检测也体现在每个学期的期中与期末试卷中。通过这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孝文化的滋养和影响。

三、广泛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传承孝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传承孝文化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孝文化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孝道就在身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的民俗习惯,课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

第一,依托学校团委、政教处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感谢父母师恩,我在健康成长”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浸润人生”朗诵比赛,“我爱我家”手抄报大赛等;

第二,以班级为单位,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清明时节话孝道》《月圆中秋,情满孝道》《百善孝为先,春节行孝道》等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对父母说一句温暖的话,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使学生在感受传统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孝亲文化。

最后,由学生会组织部分同学到附近的敬老院,给孤寡老人做好事,献爱心,让学生感受奉献的力量,使学生“學孝于课内,行孝于课外”。

总之,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多形式、多角度开展对孝文化的传播,灌输学生正确的孝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生活中尊老爱幼、爱家爱国等良好行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四、精心打造耳濡目染的孝文化环境氛围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可以对现有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整体策划和科学布置,围绕“孝文化”这一主题,在校园相关位置进行孝文化景点建设,比如张贴孝文化宣传画、二十四孝人物图等;或通过学校广播站定期播出以孝道为主题的文章或事迹,特别是身边的孝道事迹,宣传赞扬孝行为,针砭不孝行为,宣传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孝道;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在班会时间,给学生播放以孝道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片或资料等,让学生细细品味,并写观后感。通过软硬件设施的综合运用,提高孝文化宣传的实效性和形象性,精心打造一个耳濡目染的孝文化环境氛围。

总之,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用孝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知孝明理、感恩励志,并最终成为一个对父母有孝心,对他人有爱心,对事业有诚心,对国家有忠心的优秀人才,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相信这也是所有教育者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庄志远.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教育.考试周刊.2013年53期.

[2]袁媛,袁玉芝.中学语文教学对孝文化的传承探析.语文知识.2005年12期.

[3]编者:《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弘扬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12月.

猜你喜欢

语文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