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节目外景拍摄布光技巧

2019-03-30贾京亚

演艺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物造型

贾京亚

[摘要]结合自身实践案例,总结新闻节目外景拍摄的布光思路、用光技巧,讨论LED灯具及附件在外景拍摄布光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布光;外景布光;环境光线;人物造型;LED灯具;灯具附件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6.006

引言

随着人民群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传统单一的演播室录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电视新闻节目需求。于是,部分新闻节目转而寻求变化多样、现场感丰富的外景拍摄方式,将节目安排在故事发生地,或者更贴近节目主题的场地进行录制,这样既节约制景成本,又能展现丰富场景。但相对于演播室录制来说,不同的录制地点,现场灯光条件也是错综复杂。因此,需要专业的灯光人员对场景进行布光,才能更好地表现画面场景,突出节目主旨。

1新闻外景节目的主要类型及发展趋势

大部分的电视节目是在演播室内录制完成的,但是新闻节目为了让画面更具真实感、现场感,会选择外景拍摄的方式来完成节目录制。目前,外景拍摄的新闻节目类型主要有新闻访谈、现场报道、专题片拍摄三种。

新闻访谈类节目,内容立意深刻,思考性强,画面镜头多为固定机位长镜头,镜头画面要求高,要能充分展示访谈者的形象及契合访谈内容。现场报道相对简单,常用在新闻直播连线,以单机位运动镜头为主,一般是在现有光照环境下,在已确定的活动范围内,给出镜人物进行照明或者补光。专题片拍摄布光,类似于影视剧的布光形式,确定画面风格之后,根据镜头语言的需要,给人物、环境或物品进行布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视频业的快速发展,网络视频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内容创新,都大有赶超传统媒体的趋势。电视新闻如果还是保持传统的记者配摄像、单机拍摄的模式,很有可能无法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因此,将节目内容深度化、节目画面精细化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其中,灯光效果是提高电视画面质量最直观的一种手段,既能提升画面美感,又能烘托节目整体气氛。

2电视新闻节目外景拍摄的布光思路

2.1亦敌亦友的环境光线

相比于在演播室录制节目,外景拍摄的光照条件,不像演播室那么单纯,基本是多种光源混合而成的环境光线。对布光而言,若能将环境光线利用好,可谓事半功倍、锦上添花。反之,则可能给布光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外景拍摄的环境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自然光为主的直射光和散射光,这类环境光的特点是不可控,亮度、色温、照射角度都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二是以人造光源为主的现场环境光线,特点是光照效果可控、可利用。

(1)以自然光为主的环境光线

面对以自然光为主的环境光源,应该采用疏导和变通的方式为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匹配适应自然光,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共生的关系,包括光比的平衡与色温的平衡。

例如,笔者在录制一场人物访谈时,节目编导选定的场地背景是一块大型的落地玻璃(图1)。窗外的景色固然好看,但实时变化的日光,给布光带来很大的麻烦。为了平衡人脸与背景的光比,不让窗外的背景过曝,使用3台ARRI L7聚光灯做主光,为主持人以及嘉宾提供照度;使用2台KINO FLO的LED平板柔光灯做辅光,柔化人物面部的阴影(光位见图1)。

在录制过程中,保持画面监看,当窗外照度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灯光亮度,并与摄像沟通,提醒控制光圈。最终整体效果令人满意,光比适中,人物造型干净立体。

(2)以人造光源为主的环境光线

在以人造光源为环境光线的场景中,可以利用现有光线营造的气氛,保留对画面效果有益的灯光效果,关闭有损画质的灯光。通过人物光效与现场光效相结合的方式,整体布光。

图2是笔者拍摄专题片时的场景,场景为一个处于地下室的拳馆,没有窗户以及自然光线的干扰。现场整体光线气氛符合片子所描述的意境。

在与摄像讨论后,决定使用现场环境光作整体背景照明,人物照明匹配现场环境气氛。布光时,采用LED聚光灯做主光,在侧光位或者侧逆光位,对人物进行远距离照明,突出人物体表汗珠的质感,表现出训练的刻苦勤奋。辅助光用平板灯或反光板进行面部阴影柔化,使得人物面部轮廓分明、五官立体。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见图3。

2.2以人为本的布光思路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外景拍摄布光,电视节目最终表现的还是人物故事与节目内涵。因此,人物才是创作的主体,是布光的中心。在布光之前,首先要考虑节目需求和人物性格,再根据当前场景中的环境光线,设计一套与环境光线相统一且符合人物个性,能够提升节目深度的布光方案。

在拍摄《“八八战略”15年》理论专题片的人物访谈时,节目组在北京某酒店租用了一间小型会议室,并将场地清空,在酒店內就地取材,以书柜、绿植等物品作为背景。

考虑到嘉宾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确立了低调的影像风格。使用特图利聚光型灯具做面光,主光布置于前侧光位,辅光布置在机位轴线的另一侧,对人物进行面部阴影柔化,光比为1.5:1。聚光型灯具的光质较硬,能够很好地表现男性的硬朗与沧桑感,突出人物丰富阅历。逆光采用侧逆灯位,使用聚光型灯具给人物的头发与肩部轻微勾边。在画面中适当的位置,利用灯具进行局部的高光点亮,作为背景光效,亮斑的照射大小可用遮菲控制,保证光线的投射区域与光斑形状(图4)。

通过镜头语言与灯光的二次加工,平淡的场景在画面中展现得层次分明,人物主体画面光影和谐,影调丰富,面部轮廓立体,画面有景深(图5)。

2.3画龙点睛的气氛光效

气氛光效属于渲染性照明,它可以创造令人欣喜的图像效果,使观众赏心悦目,兴趣增倍。电视新闻类节目同样需要艺术的加工与创作,也需要气氛渲染与情绪烘托,这与新闻客观公正的理念并不矛盾。

以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例,为报道互联网大会盛况,节目部门决定采用直播连线的形式,在乌镇进行互联网大会的新闻直播报道。主持人出镜地点选在乌镇的一个游船码头,主持人身后是古镇美丽的夜景,华灯初上,小桥流水,月明风清。但是,由于景观照明的照度偏低,无法满足摄像机的曝光需求。因此,需要对镜头中出现的景物进行重新布光。

布光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河道两岸的树木,桥以及水面部分,沿河的商铺。首先是树木部分,镜头画面中出现的树木,都用镝灯从下往上进行照明,将树叶打亮,避免树叶在画面中死黑一片。根据树木的大小,镝灯的功率从1.2kW到4kW都有使用(图6)。

桥和水面的部分,首先是沿着桥的外侧,加装一条低色温LED灯带,通过灯带,勾勒出桥的整体轮廓,在桥的后方使用1台加柔光屏的4kW镝灯与4台1.2kW镝灯,将桥洞下的水面以及对岸的灌木照亮(图7)。接着,用1.2kW镝灯将主持人与桥之间的水面照亮,波光粼粼的水面刚好将水波纹反射到桥身以及沿河商铺的外立面上,画面中可见水面银光闪闪的效果。

最后,为沿河商铺的窗户提升照度,使用大量的低色温卤素光源,其中包括800w红头灯,300w、650w聚光灯。将它们吊挂在沿河商铺的房梁上(图8),提升室内照度,让低色温的黄光从窗户中透出来,与户外高色温的镝灯形成色反差,色温不同造成的冷暖对比使得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在最终的播出画面中,环境气氛光效完美地烘托出江南水乡夜晚的恬静与美好,为整个直播报道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图9)。

3外景拍摄的主要设备与使用技巧

3.1LED光源的灯具主流化

LED光源的性能早已被业界认可,进口、国产的各型LED灯具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灯光师的设备库。相比于传统的镝灯、卤素光源,LED光源的灯具功率小、亮度高,省去外出拍摄时携带大量的电源线以及开关箱接电的步骤。而且,目前很多LED便携灯具都支持摄像机电池供电,极大地方便了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应急拍摄的需要。

亮度、色温等参数可调,也是LED灯具的一大优势。外出拍摄时,场地环境光的色温高低不一,自然光的色温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因此,可调色温的灯具往往能够适应更多的场景。LED灯具亮度的精细化调整,能够让灯光师更好地控制光比,有的进口灯具还配备品一绿补偿功能,可以通过品一绿色的补偿调整,改善人物的肤色。LED灯具凭借丰富的参数设置、小巧轻便的外形设计等优势,已经成为新闻外景拍摄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

3.2附件的使用技巧

俗話说,“舞台灯光玩台子,影视灯光玩附件”。外景拍摄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画面,有时这并不是灯光师能力不行,而是录制场地室内狭小的空间很难找到理想的灯位。这种情况,可以使用附件来帮助完成布光。

使用灯具附件能够帮助改变光线性质,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丰富新奇的画面效果。常用的灯具附件有柔光罩、柔光片、蜂巢片、网格罩等。柔光片可以改变光线的软硬,蜂巢片、网格罩可以控制光线投射的范围,减少平板灯的杂散光。有些灯具还可以增加镜头套筒、图案片等,通过添加图案片,灯具可在背景墙面上投影出树影、水波等效果。

在室内拍摄时,屋内空间环境狭小,架设逆光的灯架很容易在镜头中穿帮,这时需要对室内的顶部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夹具附件可以将灯具固定在书柜、吊顶、门板上方,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将撑杆固定在两堵墙面之间,把灯具吊挂在撑杆上。这样既找到了完美的光位,又不影响取景。

4结语

电视新闻节目实景录制能增加节目的真实感和临场感,但相比于演播室的固定布景,千变万化的录制场地、复杂多变的环境光线都给布光带来不少困难,给灯光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合理选择场地、细致地平衡色温与光比,大胆设计影像风格,运用灵活变通的布光手法,最终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电视画面。

(编辑:王芳)

猜你喜欢

人物造型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苗家织女(123cm×122cm)
传统戏剧人物造型中时尚、动漫理念的融入与创新
顾恺之人物画造型风格分析
唐代女性人物造型的审美特征
因夸张而独特 因独特而美妙
线在戏曲人物造型中的运用
浅谈话剧中的人物服装造型与场景布置的关系
从“清癯之美”到“丰腴之美”:魏晋至隋唐人物造型艺术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