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

2019-03-29刘艺

科学与技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中小学生

刘艺

摘要:我国中小学存在严重的过度教育问题,学习内容较多且超前,科目难度逐渐增大,总体学习时间长而休息时间少。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对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进行分析,提出学校、教师与家长应遵循学生认识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改善过度教育现状,减少厌学心理、反抗心理的产生,促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中小学生;过度教育

前言

认知心理学认为不同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同,中小學生的认知水平应与其年龄一致,过度教育只会透支学生的智力与热情。因此,学校与家长应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积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校要保证教育形式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家长要尽力降低期望。

一、中小学生过度教育现状

(一)重视课业,忽视素质

在当前中小学发展过程中,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过于重视课业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素质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只知道理论、只懂得学习的“机器”,学生更不是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工具”。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校认为主课程最重要,音乐、美术、体育等副课程必须给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让路”,教师更是为了抢占副课程时间展开竞争,学生经常在体育课上半节课做数学题,下半节课背英语单词,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的厌学心理愈加严重,身体素质严重下降。

(二)强调阶段,忽视长远

中小学校过于强调阶段性发展,而不重视学生的长远性发展。在教育市场过度竞争影响下,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严抓学生的书面成绩,例如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教导小学生学习初中内容;为了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在假期强制学生补课等。这种做法能够提高学生某一阶段的成绩,但由于与其认知规律和心理发育规律不相符,会导致学生智力过度消耗,在后续学习中感觉愈发吃力。

(三)学校与家长的“暴力教育”

学校的高竞争要求使得教师不得不狠抓学生成绩,在课堂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还会侵占学生的课余时间,比如两节课之间的时间、放学之后的课后时间、假期的休息时间等,有些学校甚至提出“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的标语。家长出于“为了你好”、“你要有出息”、“不能比别人差”等想法,对孩子严标准高要求,在课后和周末时间,为其安排大量补习班,例如有位小学四年级女生的周末时间安排如下:8点—11点上奥数课,13点—15点学习舞蹈,16点—18点上“新概念英语”课,19点或20点以后做学校布置的作业。学生为了完成学校与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自有时间、休息时间、娱乐时间急剧减少,这种“暴力教育”过度消耗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身体健康,对其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

二、从认知心理学分析中小学生过度学习的危害

(一)学生的厌学心理十分严重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同阶段的不同事件组成,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当学生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时,学习动机相对强烈,自然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过度教育已经超过了中小学生该阶段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极大,除了要在学校学习必要知识,还要在课后与假期时间参加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与该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完全背离,中小学生在应该快乐玩耍的阶段拼命学习,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据相关调查显示,1000名初中生中至少有350名学生有严重的厌学心理,甚至还有约160名学生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学习”。

(二)思维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加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极大影响”,学生若想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旧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需要对新知识进行长时间的选择加工,不断刺激自身的知觉,才能保证长时间记住所学内容,加工的过程便是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过程。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在过度教育的影响下,考试、作业、学习占据着其全部时间与精力,没有额外时间拓展兴趣爱好,据某国际评估组织的研究数据表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被调查的21个国家中,排在第17位。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生从小接受“填鸭式”教育,只懂得被动学习,不知道主动提问,书面成绩好但创新能力差,最终只会被社会淘汰。

(三)助长学生的反抗心理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全面提高,主要取决于其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只有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素质高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过度教育影响下,学生被动参与学习活动、“半强迫性”学习,学校与家长对学生过度施加压力,且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反抗心理,当中小学生承受不住压力时便会采取过激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会给家长、学生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2]。例如,某初中男生的父亲对其要求十分严格,每次做作业时都会坐在他身边监督,在这种高压学习环境下,该男生因承受不住过度学习的压力,趁父亲打盹时,用刀结束了父亲的生命。

三、改善中小学生过度学习的措施

(一)学校应端正办学态度,遵循教育规律

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应与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本质保持一致,如果办学理念科学合理,那么该学校的校风、学风就会十分开明自由,对促进教师成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影响。我国某些中小学的功利性倾向较强,办学理念逐渐偏离教育本质与认知规律,使得中小学生成为过度教育的最终受害人,为了改善过度教育现状,中小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态度,树立正确理性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安排、时间规划等方面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的认识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工作,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与身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例如因材施教规律、循序渐进规律等,严禁揠苗助长行为,从而有效改善过度教育现状,促使学生激发并保持学习热情。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教育观念,降低过高期望

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方法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学习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社会大背景下,家长为了让自家孩子获得美好的未来,要求中小学生不断学习,过度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疲于应对后续学习,学习质量与效率逐渐下降,而家长不但不对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反而加大学习负担并对孩子进行严厉责备,使得中小学生越来越厌恶学习,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改善过度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家长必须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自身愿望的继承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降低过高期望,坚决拒绝盲从与虚荣,尊重孩子的选择,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娱乐时间与休息时间,给予中小学生独立选择兴趣爱好的权利[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过度教育”严重的问题,学校为了提高竞争实力,家长为了满足自身期望,使得中小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巨大压力。从认知心理学对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现象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十分严重,理论内容掌握全面但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反抗心理越来越强烈,因此学校与家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善过度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闫玺印.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及对学习过程的启示[J].晋中学院学报,2018,35(05):27-30.

[2]刘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度教学”的现象[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130.

[3]刘铁芳.走向整全的人:个体成长与教育的内在秩序[J].教育研究,2017,38(05):33-42.

(作者单位:海林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认知心理学中小学生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研究
浅谈运用认知心理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PBL教学模式在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