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油田某区块开发地质特征研究

2019-03-29石芮铨

科学与技术 2019年9期

石芮铨

摘要:吉林油田某区块的注采问题较为突出,含水率上升速度较快,单井产能和区块的整体采油速度都呈现下降趋势,本文对该区块的格架如何进行细分作了论述,对细分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地质总体构造特征进行再次落实。

关键词:吉林油田;井网重组;注采调控

吉林油田某区块的采出程度只有17.96%,与设计的采收率进行比较来看,还有8%左右的储量空间,本文通过对前期的储层进行深入的研究,重新构建起地下的地质认识体系,可以为后期的水驱方案优化改进提供技术依据。

1地层格架细分

1.1以前地层格架划分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之前的地层格架划分方案把某区块分成4个砂组以及12个小层,该种方案可以很好的进行旋回控制,可以把地下储层进行逐级的进行细分。可是由于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统一的划分,当前的划分成果对一些局部井点的划分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对于进一步的细分方面存在着不足。而在相变较为快速的地下储层区,没有划分出次要标志层,引起油、水井相互间的小层、砂组演变趋势变得极为复杂,对应程度会显著减弱,从而增加了地下小层的射孔、注采相互关系、油气资源开发效果评估和井网和地下体系的分析困难程度。

1.2地层格架细分基本原则和办法

把之前的某区块地层构造和沉积相作为研究的前提,针对研究区块的地下油层是多旋回三角洲分流平原至前缘地下储层的构造特征,利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办法来对地下储层的格架进行搭建和细分[1]。从岩心沉积构成的情况来看,某区块地下储层中大多含有泥质,细砂岩和泥岩交互出现,地层的厚度不高于7.3米,平均厚度为1.1-4.7米不便具有发育构造,还有发育小型相互交错的层理,对采集到地下岩心的观察中可以认定,该区块在汇聚性河流三角洲沉积阶段,水体具备的能量不断减小,在总体上看仍保持在高能状态,尤其在4小层之下的砂体受到较为频繁削蚀。

1.2.1电性发育特征

从基干剖面旋回纵向发育的特点上来看,某些采油区域的砂岩发育情况要好于其它区块,发育程度较好区块储层的厚度差别较大,多以正旋回作为主要特征,局部的井段区间砂岩呈现出连续发育的特点,组建成复合旋回方式。发育程度较低的地下原油储层是以泥岩区段夹正旋回为主要特征,砂地比率区间在26.9-56.8%,平均为33.6%,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陆相河流构建地层。

从基干剖面油、水井相互间的横向比对结果中发现,在位于井286-1500米区间范围里,砂体、泥岩区段横向分布呈现出的稳定性并不很好,从发育程度差的区块到发育程度好的区段间,井间地下储层的稳定性呈现出稳定性增长的趋势。

1.2.2标志层确定

利用层拉平对比、小井距连井和等海拔电性剖面比较来看,在区块所有范围以内,呈现出较好稳定性的标志层数量并不是很多。在地下原油储层顶部发育形成的双峰低电阻和声波时间转换界面当成全区块中的稳定标志层,从顶部的标志层向下,油层内有着发育情况不同的4个正复合旋回,头一个旋回底部发育厚度不同,局部地层比较稳定的泥岩区段,可以当成局部的标志层。

发育程度不好的油层油、水井相互间,纵向砂体呈现出的稳定性并不理想,采油区块对比标志层并没有进行发育[2]。油、水井间厚层砂岩发育区段作为标志层,砂组标志层的控制之下,小比例井间电性旋回研究分析表明,在300米区间里,油、水井相互间砂泥岩有着较为显著的电性稳定特征,可以当作井间细分对比标志层,而在砂组、小层初步细分地质格架控制以下,依据厚度演变趋势、电性,对小层界限进行再次的调整。

2地层格架细分结果

2.1地下储层格架的细分

针对砂岩发育程度好的原油开采区块,把原有的划分方案作为前提,处用旋回控制、逐级进行划分的办法,以必要的调整作为基础,对于7、10、11、12小層,把单砂体作为小层的标准单位地细分,把采油工作区间内的120口井进行整体划分。从小层的厚度情况的统计结果中可以得知,一砂组的厚度较大之外,别外三个砂组平均厚度区间在5.36-7.51米,可以表明沉积厚度会受到三角洲河流沉积因素的控制。

针对砂岩发育程度相对较差的原油开采区块,利用总体控制以及旋回划分的办法把该区块的地下储层划分为6个砂组和15个小层。由于陆相河流沉积环境的控制这下,从底部到储层的顶部,小层和砂组地层厚度呈现出的横向变化情况显著,油、水井相互间的砂体分布与前者对比来看,稳定性相对较差。经过细分的小层厚度分布区间在3.96-14.23米,平均厚度在6.97-9.78米,呈现出陆相河流沉积差别补偿的特征。

2.2细分层为后续的挖潜提供数据支持

油、水井相互间的砂体类型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薄层砂、河道砂以及河间砂发育情况较好,通过对射孔动用层位进行分析,4个小层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岩体在注水井、油井间形成较好的对应关系。累计射孔地下层段较多,再与单砂体注采情况、配注调整状况、油井作业措施等进行结合,进行整体性分析可以发现,尤其是油井经过压裂作业后小的7小层,含水率从原来的97.86减小到84.1%,注水井注入量的恢复的不断的提升,油井产液量上升到每天5.9吨,采油量也从原来的每天0.54吨增长到1.79吨。

3区块的地质总体构造特征再落实

对吉林油田某区块提供的油藏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地下断层的同侧油、水井注采的地下层位是相互对应的,但是其产油量相关数据是没有对应关系的,也就是存在着注水井并没有实现设计的注采效果,通过对动静态地质资料的分析中可以是知,该采油区块前期地质构造中北部、东北部和中间部位的某些局部位置的地质解释并不是十分的准确,需要对该区块的地质构造情况再次进行落实研究。

3.1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把以前地质构造作为基础,以每个旋回顶部海拔变化趋势分析作为重点,从而开展对比分析。依靠原有的密井网情况,组建地下断层连续井眼的剖面,把断点、断路情况进行落实,再进一步结合油、水井生产运行资料,对油、水分布情况、地质构造部位和油井的生产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为井网的科学调整提供参考。

3.2总体构造特征

通过对地下原油储层的5个砂组顶部剖面构造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区块表现出受到东西两个地下断层的夹持,位于北部的小范围地下断层切割生成的,从地下油藏中间部位向着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快速倾斜的无规律背斜。地质构造的高位置点是在东中部某油井附近,每个砂组顶部剖面地质构造继承性很好。主体部位地下储层倾斜角度不大,多为1.5-1.6度。背斜地质构造倾没范围的北侧油井区以及西南部的油井区,地下储层的倾斜角度较大,一般为2.2-3.1度。采油区块内部发育的2个小范围正断层的局部区域产状有所改变,断距并不是太大,平均在5-25米。

参考文献

[1]高诗惠. 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2]吴忠正. 蒙古林油田调驱后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作者单位:吉林油田公司扶余采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