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聚剖面在注聚前期和中期的应用

2019-03-29肖伟

科学与技术 2019年9期

肖伟

摘要:吸聚剖面可以反应出地层剖面的吸聚状况,通过分析连续测试的吸聚剖面资料,提出了治理措施。对注聚初期和中期注入井吸聚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措施实施后,注入压力上升幅度正常,试验区地层吸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吸聚状况;注聚浓度;同心分注

前 言

化学驱过程中,吸聚剖面的变化反映了油层的动用状况,且中、低渗透层吸聚剖面改善程度直接影响化学驱油效果。注入井吸聚剖面资料测井资料,为制定合理的调整挖潜方案,提高油层采收率提供依据。有些井油层在注入初期吸液剖面得到改善,但一段时间后又发生了返转。吸液剖面是评价化学驱效果最直观的现场数据,因此,研究吸液剖面的变化规律以及引起吸液剖面变化的原因,及时提出治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区块开发效果。

1 地层吸聚状况分析

由于试验区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水驱,在注聚初期优势通道比较发育,同时油藏非均质性较严重,导致吸聚剖面测试出现了注入压力低及吸聚厚度比例小的结果。地层吸聚厚度比例小,剖面严重不均,统计试验区前置段塞21口注入井吸聚状况,吸聚状况较差的井有15口,比例占71.4%。

随着注聚时间延长,油层中聚合物逐渐增加,流体粘度增大,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吸入能力下降,部分层段出现了不吸液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在水驱阶段产生的高渗优势通道未起到有效封堵作用,导致部分井段出现强吸层段或单层,采油井产出液聚合物浓度超高,注入液无效窜流,弱化了增大波及体积的能力。从测取的吸聚剖面资料可以总结出注聚中期地层吸聚状况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存在强吸聚单层。这类注入井的特点是一个小薄层或厚层中的某一小段相对吸液量非常大;②存在长期的集中吸聚层段。这类注入井的吸聚状况是某一段地层集中强吸;③存在不吸或吸聚较少的单层。这类注入井的吸聚状况主要是某一层不吸或吸聚较少;④吸聚反转。这类注入井的吸聚状况是初期不吸液的地层开始吸液了,而初期吸液量较多的地层吸液状况逐渐减少[1]。

2 改善地层吸聚状况的措施类型及适用条件分析

为改善地层的吸聚状况,减少开发过程中注入井出现的注不进,注采井间窜流,聚合物利用率低等问题,在井组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注入井调控的措施类型和适用条件,以改善注采矛盾,提高试验区开发效果。

2.1 注聚前期,对注入压力低且存在强吸聚层段实施调驱

在二元驱过程中,油井如果出现窜聚现象,既意味着油井失去生产能力,因此对于强吸聚层段或单层的注入井,要及早实施调驱,控制窜聚现象的发生。从目前试验区开发过程中调驱情况来看,在注聚初期开展的调驱措施对于提高注入压力、改善地层吸聚状况比较明显,但到了中期,调驱措施改善剖面的效果明显减小。适用条件为注入压力较低、存在集中吸液层段。共实施调驱11井次,平均单井注入压力有7.1MPa上升至目前的7.8MPa,吸液厚度由8.8m上升至10.9m,改善效果明显。

2.2 边部井组提高注聚浓度,防止边水过早内侵

锦16块试验区非均质性比较严重,通过增加注聚浓度,可以大幅度提高注入流体的粘度,提高药剂在地层中的阻力系数,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改善地层的吸聚状况。但这种改善程度有限。这类措施主要是对于试验区部分边部井组,这类井组面积较小,离边水较近,其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较大。通过小注入量高浓度的注入,可以防止边水过早的内侵。共实施两口井,将其注聚浓度从2500mg/L大幅度提高至4800mg/L,注入量从单井83方下降至30方,但注入压力平均单井上升了0.8MPa,吸聚厚度虽无明显增加,但纵向上吸液状况发生了一定的改善[2]。

2.3 开展同心分注,缓解层间吸聚矛盾

从连续测得的吸聚资料可以看出,部分注入井的吸聚状况分成很明显的两段式,其中一段集中强吸,另一段吸聚较少。此种情况可能导致强吸段出现聚合物浓度迅速升高,而弱吸段的地层由于吸聚少,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而造成层间生产差异。对于此种情况,采用同心双管技术,限制强吸层,强注弱吸层,改善油层纵向上动用状况,提高开发效果。适用条件:层间吸聚矛盾较大、隔层发育[3]。全块共实施同心分注井8井次,吸液厚度由12.6m上升至14.7m,集中吸液层段的相对吸入量由71.4%下降至49.8%,说明纵向上吸液更加均匀。

2.4 实施酸化解堵,改善地层吸聚状况

试验区在注入过程中,由于聚合物溶液的粘性,其包容粘土颗粒运移,容易使渗流孔道变窄,甚至堵塞孔道,降低地层的吸液能力。另外,部分未熟化好的高浓度聚合物溶液也容易造成炮眼及近井地带堵塞。从吸聚测试结果看,有部分注入井,其注入压力高,导致注不进;还有部分注入井,其注入压力适中,但某一层长期不吸或吸聚很少。对于这种情况,主要是通过多氢酸,实施笼统酸化或分层酸化,改善地层的吸聚状况。适用条件:注入压力高导致的注聚困难、初期吸聚但后期长期不吸的层段、井底聚合物反吐导致的注聚困难[4]。全块共实施多氢酸解堵9井次,平均单井注入压力从8.6MPa下降到6.4MPa,吸液厚度由11.7m上升至14.4m。

3 结论及建议

3.1 对于优势渗流通道发育的高孔高渗油藏,在实施二元驱的中、前期应通过调驱和提高注入液粘度,建立较强的残余阻力系数来降低油藏的非均质程度,有利于后续表面活性剂发挥洗油功能。

3.2 在试验区现场实施过程中总结归纳了四种注入井调控措施类型及其适用条件,为下步措施调控提供。

3.3 由于试验项目周期短、措施时机性强,应超前预判,及时分析,确保措施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博仲,刘恒,李林.聚合物驱采油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2]王启民,冀宝发,隋军.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2):1-8.

[3]廖广志,牛金刚,邵振波.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1):48-51.

[4]卢祥国.大庆油田北二区西部注聚井堵塞原因及预防措施.油田化学.2002(3).

(作者單位: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锦州采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