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中美体育电影的主题呈现

2019-03-28向锦雯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

向锦雯

【摘 要】中美体育电影的主题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倾向。美国体育电影更强调搏击与胜利,种族、性别的融合,怀旧情怀的“美国梦”,基督教情结下的人文情怀,亲情、爱情至上的价值关怀等;中国体育电影更强调集体荣誉感与国家使命感,喜剧风格下的生活励志,奥运精神的人文诉说,生活化、商业化相结合的人文情怀等。因而,中美体育电影的主题有同有异。“同”形成的原因是人类具有部分普遍特征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异”形成的原因是两国政治制度、社会价值、社会生活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中美体育电影;主题呈现;同异和成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89-03

本文选取了2000年到2015年共255部中美体育电影的主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中美两国体育电影主题的异同。

美国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共拍摄了202部体育电影,涉及的体育项目有田径、体操、游泳、拳击、摔跤、足球、篮球、排球、棒球、冰球、橄榄球等。

中国在2000年到2015年拍摄了53部体育电影,涉及的体育项目有田径、体操、游泳、跳水、拳击、摔跤、足球、篮球、排球、棒球、曲棍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等。

一、美国体育电影的主题呈现

(一)搏击与胜利的美国精神

这类美国体育电影的主题,强调美国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完胜,塑造运动员在体育项目里占绝对优势,进而通过完美的结局来赞颂美国的强大。代表作如:《百万金臂》《铁拳》《冰上奇迹》等。

《铁拳》里讲一名知名左撇子拳击手比利,他靠冷酷野蛮的出拳和先“挨打”再反击的战术获得很多胜利,也因此而得名。但在一次意外中,妻子被槍击,女儿也将被送走,比利开始自我颓废、酗酒吸毒。后来为了改变糟糕的生活,他醒悟过来,重新站回了拳击台。重返之路异常艰难,但依靠获得拳击总冠军的意志与目标,“铁拳”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类美国体育电影的主题在2000年以来数量最多,占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这类体育电影很好地契合了美国“胜利主义”的观念,从而更直观、更强烈地宣扬了搏击与胜利的美国精神。

(二)种族与性别的歧视与融合

这类体育电影反对种族歧视、倡导种族融合,反对性别歧视,如《光荣之路》《冲锋陷阵》《卡特教练》等。

《光荣之路》是由入选篮球名人堂的教练唐·哈金斯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在当时美国种族对立的大背景下,坚定不移的白人篮球教练唐·哈金斯决心在NCAA里做出一番成绩。一群具有篮球天赋的黑人学生成为了该球队的主心骨,黑人学生跟白人球员一起训练。从最开始大家相互怀疑到后来整支队伍团结融合,唐·哈金斯的阳光与信心感染了每一个球员。这支“黑白相间”的队伍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荣获了“1966NCAA篮球比赛”的总冠军。唐·哈金斯球队的“光荣之战”捍卫了黑人的尊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美国大学篮坛正式进入黑白共存的时代,扭转了人们对黑人进入职业篮球队的歧视。

另一方面,与女性相关的体育电影大都体现了反性别歧视的主题,如《足球女将》《女生向前翻》《女篮辣哥》等。《足球女将》发生在1978年,当时,美国的女子足球还是体育项目中的空白。一个热爱足球的少女,在同样热爱足球的哥哥意外去世后,决心通过实现哥哥未曾实现的足球梦来战胜悲伤。在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后,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足球梦。这部电影不仅涉及亲情叙事,也展现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女子运动的轻视与不解;而最后,女主人公努力训练后的成绩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也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女子足球运动。

(三)怀旧情怀的“美国梦”

这类主题的电影,通常是主人公通过运动竞赛取得胜利实现“美国梦”,也映衬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1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金融危机,2001年出现的“9·11”事件更使得美国社会风雨飘摇,人心惶惶。这个阶段的体育电影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怀旧特征,借此通过回忆与憧憬过去的美好来暂时回避现实的缺陷,电影中的主角通过个人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体育竞技的成功,从而实现了人生价值。代表作如:《奔腾年代》《铁拳男人》等。

《铁拳男人》发生在大萧条时期,放弃拳击事业的拳击手詹姆斯一家生活困难,跟当时大部分美国人一样,生活的重担让他失望透顶,于是他回到拳击赛场,靠奖金养家。虽然作为老拳手,被人怀疑与无视,但是在家人爱与荣誉的支撑下,他经过奋斗,成为一代拳王!这样一个为家庭与荣誉进行拼搏的草根英雄得到了大批民众的拥护,也让当时许多美国人得到了鼓舞与信心。《铁拳男人》以展示不屈与奋斗精神的体育项目——拳击来展现美国人在这个时期以乌托邦似的美好情怀回忆过去、期盼未来,彰显了挑战自我,直达梦想的辉煌的“美国梦”。

怀旧主题的美国体育电影映衬了美国人奔赴“美国梦”的努力与追求,这类体育电影的主题在美国体育电影中经常出现,是美国体育电影的经典范式。

(四)基督教情结下的人文情怀

在美国体育电影中最独特而有意味的主题——基督教情结下的民族意识与人文情怀,是与中国不同的地方。这类主题一般围绕美国人对基督教的信奉与理解,即结合基督教精神与民族认同来展开情节。

如奥斯卡体育大片《弱点》,讲述了出身贫困无家可归的黑人男孩迈克尔与白人妈妈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白人太太莉安的好心收留以及一家人的关爱与温暖下,这个黑人男孩逐渐走出软弱和自闭的心境,在橄榄球这个美国“国球”项目上功成名就,成为赛场上的“强者”并顺利考上了中意的大学。在十字架下教练说服各位老师接受从小辍学的后进黑人孤儿迈克尔进入学校,就用了基督教的教义与爱的思想作为辅助,他说道:“如果基督教义,都只是摆在这里,是表面的,那一切有什么意义?”教练的话让大家接受了这名有运动天赋的黑人进入课堂,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白人家庭的爱与平等、教练的体贴关怀,温暖了迈克尔,而其中基督教的人文关怀也让人感动。

《弱点》展现了基督教教义下浓浓的人文情怀。而这类主题也使体育电影超越了单纯竞赛的本质,呈现了更多精彩的内容。不管是超越种族还是救赎主题的美国体育电影都因为基督教文化对美国长期的渗透和影响,造就了美国体育电影基督情怀的主题趋向。

(五)亲情、爱情至上的价值关怀

纵观美国体育电影,有关亲情爱情的体育电影不胜枚举,典型代表为拳击传奇电影——《斗士》。单纯从剧情来讲,《斗士》属于传记式的美国励志电影。但是影片没有把镜头集中在励志精神上,而是放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影片中,家庭的责任和个人的志向相互交错;忠厚而慈祥的父亲的支持与鼓励、幡然顿悟让人感动至深;直率又控制欲强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男主人公粗犷却不失真挚的爱。这种浓郁热烈的爱情与亲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发酵,随着拳击比赛的进行而愈演愈烈,在高潮推向光明的结局,观众随着影片情节心情起伏、情感澎湃。

美国的家庭意识极为强烈,在这类主题中,亲情与爱情对运动员的影响是除了训练与比赛之外出现最多的镜头。这类电影也让世人看到,运动员在生活中与普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平凡与伟大。正是因为有了感情的点缀,体育电影才更加精彩动人。

二、中国体育电影的主题呈现

(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国家使命感

在中国体育电影的主题中,追求成绩与金牌的理念深入人心,但追求成绩与金牌的动因是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国家使命感。这类体育电影的场景更多的是运动员刻苦训练的运动场,生活中的描写也更多地围绕主人公(运动员)的比赛展开,通过展示运动员克服训练的艰辛而取得胜利来突出集体荣誉感与国家使命感这一主题。代表作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许海峰的枪》《隐形的翅膀》等。这几部涉及田径(跑步)、射击、滑冰的体育电影,在国内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描写的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经历曲折奔赴美国参加奥运会的故事。影片重现了1932年,短跑实力运动员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忍痛告别亲人,逃离日寇控制,决心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为了国家荣誉,在轮船上风吹雨打的天气、因训练带来的伤病疼痛都不能动摇刘长春为祖国获得佳绩的决心,这充分展现了那个时期为了国家荣誉“赴汤蹈火”,奋发努力的社会趋向。

再如以我国著名运动员许海峰故事为原型的体育电影《许海峰的枪》,在这个2008年获得奥运冠军的个人传记式的影片里,许海峰为国争光,付出了很多心血,承受着在奥运赛场上眼疾的疼痛。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领队、教练的期望,咬牙坚持并最终取得了冠军。这部电影,不管是故事原型还是后期制作,都带有明显的以国家荣誉、集体主义为主题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整部电影基调激昂,催人奋进。

《隐形的翅膀》讲述了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志华去草原放风筝,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双臂,后来通过努力,她站上了残奥会的领奖台。在这个过程中,志华与其家庭承受了很多灾难,她失去了母亲,以自己的倔强与多于常人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不断训练自己。虽然这部影片呈现了主人公为获得成功在生活、训练以及赛场外学校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佩服,但全片围绕着志华的艰辛历程展开情节,更多地反映了中国体育电影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国家使命感的主题。

(二)喜剧风格下的生活励志

在现代影视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以娱乐风格引领情节的电影层出不穷,而运动场面激烈刺激的体育电影也成为一种很好的呈现方式,借用轻松活跃的剧情表达励志主题也是中国新世纪以来体育电影的一大趋势。代表作如:《大灌篮》《热浪球爱战》等。

2008年周杰伦主演的《大灌篮》,讲述了一身正气有篮球天赋的世杰被功夫大学校长收养,后来参加大学篮球赛,为了心仪的女孩与篮球梦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大灌篮》里篮球跟功夫相结合以及活泼愉快的情景对话,幽默的场景设置和氛围,戏剧性的起伏剧情以及无厘头的情节设计,让观众的视觉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主人公世杰为了篮球梦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在赛场上与生活中以一种轻松又“诙谐”的场景呈现,为电影主題表达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喜剧体育电影《热浪球爱战》讲述从小在贝浪湾成长生活的沙龙和瑞秋的故事。沙龙一家和布家为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争斗,为了保卫家园,经谈判后,沙龙一家和布家同意以一场沙滩排球公开赛决定一切。将功夫融入排球的训练方法让沙龙和瑞秋进步很快,最终取得了沙滩排球公开赛的胜利并保卫了家园。

这部影片将三大球之一的团体项目——排球作为该影片的体育项目,并且关注了沙滩排球;影片另一个出彩之处就是集结了海峡两岸的喜剧明星,如曾志伟等。活泼愉快的情景对话、幽默的场景设置和氛围、戏剧性的起伏情节让观众在欣赏排球这项体育项目的同时带来了心情上的愉悦与轻松。

虽然喜剧风格下励志的中国体育电影近年来越发引起关注,这类体育电影在风格与形式上也有新的突破,但是仍然难以跳出“英雄式奇迹”的怪圈。

(三)奥运精神的人文诉说

申奥成功,百年梦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到结束,中国奥运史上的金牌从无到有再到跃居世界第一。在这个辉煌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素材与事件可以从体育电影的形式中展现出来。

这个阶段,作为展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电影,如《破冰》《梦之队》《亮亮的梦》等,既有奋起搏击、为国争光的主题;也有褪去功利、重在参与的主题。而后者,更凸显了国人健康阳光的体育观。

《破冰》里的赵红旗教练对滑冰事业非常热爱,赵红旗选择当一名基层速滑教练员,坚持走上了这一条充满荆棘又带给他欢乐的路,而且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直到生命的终点。他把一生都奉献在培养国家速滑人才这项艰难枯燥又让人肃然起敬的事业上。他怀着对祖国体育事业的忠诚艰苦地训练小队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有效率地付出后,终于将那些穷孩子打造成能为国家争得荣誉的实力运动员。他克服生活与训练带来的重重困难,坚定地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速滑人才。为了这条路,他舍弃了自身的一切,直到送这些小队员到专业队、省队、国家队;直到他培养的运动员使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

《破冰》这类主题的中国体育电影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真人实事,这类电影在申奥成功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28部。这些体育电影的主题既涉及奥运健儿的真实奋斗经历,也有来自“怀揣冠军梦”的平凡家庭“小人物”的追梦过程。所有相关的体育电影都紧紧围绕着为国家争荣誉、为奥运争光彩的主题。作为应奥运而生的这个阶段的体育电影,涉及的体育项目多为奥运会常见项目,很多还是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

(四)生活化、商业化相结合的人文情怀

这类体育电影的主题更注重展现体育在现实生活中带来的人文情怀。体育运动奋勇拼搏的人文内涵,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多地是移植在现实生活中。体育运动所体现的拼搏精神,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勇气战胜挫折。随着商业娱乐化、人文化时代背景的延展,中国体育电影更是通过影片里所展现的坚韧、敢于竞争与挑战的体育精神,感悟生活的方式让大众感受到其独特的人文内涵。

如2001年由周星驰编剧并主演的《少林足球》,从普通人追梦的视角展开,以喜剧风格、诙谐特色创下了当时香港票房的最高纪录,在轻松的氛围里展现了人生百态。再如与孩子体育梦想相关的《深山球梦》《少年足球》等影片中,都蕴含了体育精神与独特的人文关怀帮助人们去获得勇气战胜挫折的主题。

体育电影打动人心的另一面就是它的真实,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生活物质十分丰富,娱乐方式十分多样,为了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精神需求,电影工作者应当思考如何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并与社会场景相结合,创作出更具观赏性能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体育电影。

三、结论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几乎与人类电影同时诞生的体育电影,中美两国的体育电影都体现了独特而又璀璨的文化,它们对主题的审视与表达展示了体育运动的魅力,而通过主题展现的各种内涵特征也展现了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归属。

在数量与题材方面,相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产出较少,题材较少,涉及的运动项目也不及美国多样。

中美两国体育电影的主题重点不同:美国体育电影多围绕胜利主义,种族、性别的融合和平等;基督教训导下的救赎等主题;而中国体育电影则多围绕竞技体育与国家荣誉等主题,更强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国家使命感,这些差异是中美两国价值观所导致的。但中美两国的体育电影在倡导敢于竞争的体育精神的同时,都体现了因爱情、亲情、战友情而显现的人文关怀。不同的是,美国的人文关怀有时表现出一种宗教色彩,而中国的人文关怀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阶级情谊。

在美国多元的主题内容与类别的比较之下,我国体育电影应该借鉴国外(美国等)优秀体育电影题材及创作方法的优势,深入挖掘我国的体育文化资源,为我国体育电影增添更多的文化因素。在我国体育电影的指导思想方面:体育电影要更新思想观念,在传播与发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需求,拓展影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充分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优势。

参考文献:

[1][美]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43.

[2]劉争义.体育电影的文化主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流变[J].电影文学,2009(08):57.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4]宋薇.美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主题倾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5]张健如.中美体育电影价值内涵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