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面审美:实现田园诗教学价值的基本路径

2019-03-28殷业凤

江苏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田园诗教学价值

【摘 要】“画面审美”在田园诗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具象性和多维性、“画面审美想象”的经验性和断裂性、“画面审美情感”的移情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延展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广度,拓展儿童“画面审美想象”的宽度,积淀儿童“画面审美情感”的深度,从而让儿童在“画面审美”中,不仅感受到田园诗的画面美,更获得了审美的浸润与熏陶。

【关键词】画面审美;田园诗;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29-04

【作者简介】殷业凤,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教师,二级教师。

田园诗是我国诗坛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流派,多以描绘田园风光、记录风土人情、勾勒乡村生活、反映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其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田园诗的“画面审美”是指儿童通过具体意象感知、想象其营造的抽象意境,获得情感升华、性情熏陶、思维发展的过程。田园诗的“画面审美”在培养儿童的诗歌审美鉴赏与言语创造,发展儿童语文关键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田园诗教学出现“无审美阅读”的现象:教师教学田园诗时偏重知识传授、思想灌输,或只用PPT简单机械地直接呈现画面,而缺少诗文意象的审美鉴赏。这种“有画面、无审美”的教学模式,肢解了田园诗的整体“画面感”,使儿童失去了发展想象思维、培养审美创造的机会。

一、田园诗教学“有画面、无审美”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儿童阅读的“前审美”误区

不少教师认为儿童学习田园诗只能达到识记背诵、大致理解的程度,不能达到审美水平。然而,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田园诗时会表现出“本能感知”“身心合一”的状态。例如在听、读、诵田园诗时,学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甚至跟着诗的节奏做出动作,无意之中表现出其在田园诗中所感知到的审美愉悦。可见学生有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世界,教师不应以成人视角和价值判断去评判或质疑儿童感性的审美思维,而应尊重儿童画面审美的特点,制订适合的教学策略。

(二)田园诗教学的“模式化”陷阱

目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追求“速成”、指向应试的教学倾向,田园诗的“画面之美”在“功利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中弱化殆尽。教师虽重视田园诗教学,但教学大多指向应试,只要求儿童背诵、默写,因循“作者介绍—背景补充—字词讲解—内容分析—主旨总结”的教学套路,过分重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考点的强化训练,轻视对田园诗画面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体验,使田园诗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

二、画面审美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对象的具象性

当儿童在阅读田园诗时,审美感知大多指向诗中具体的意象,整个审美感知的过程是形象的、可感的、细节化的,容易忽视对诗中抽象意境的整体感知。教学田园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儿童感知对象的具象性、感知过程的感性化,创设形象可感的情境,丰富其对具体意象的审美感知,以此获得更为细腻的审美体验,感知田园诗的意境之美。

(二)感知途径的多维性

儿童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集中了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表现出多通道性。并且这种多通道性是多方面的,既有表情、身体动作与语言的结合,又有不同感觉之间的联合。”[1]142在田园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感知途径的多维性,充分发挥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表达力,尽可能让儿童自由地去想象、去表达,在对作品充分感知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想象延展的“经验性”

“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儿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性格、情感等直接移注于物,通过想象,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最终产生一种形象化的审美意象。”[1]155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联系儿童的已有经验去延展儿童对田园诗画面的想象,充分利用儿童对田园诗画面的想象延展儿童的经验。

然而,受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延展儿童想象的“经验性”还体现为想象连接的“断裂”。大多儿童不了解田园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导致儿童画面审美想象会呈现出田园诗本身与背景之间的割裂,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断裂。大部分儿童只能根据诗句的字面意思描述画面,而缺少恰到好处的补白和衔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补白”弥合儿童审美想象的断裂。

(四)情感體验的独特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成年人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儿童的情感体验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儿童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他们往往能自由发挥想象,产生许多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抓住儿童正处于想象力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引导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

三、基于“画面审美”的田园诗教学路径

(一)延展画面审美感知的广度

1.勾连经验,具象化感知细节。

审美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积极还原语境、引起共鸣的过程。当审美信息进入人的大脑时,记忆中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就会被自然唤醒。这种“相似感”会激活大脑的相关图式,使大脑获得一种特有的审美愉悦,促使审美主体开展有效的审美活动。教师在田园诗教学中,可以勾连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具象化审美感知的细节,以唤醒儿童大脑中的“相似性记忆”,激活儿童大脑的运行体系,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愉悦。

2.运用媒体,丰富感知情境。

对于生活在城市、对乡村有一定陌生感的儿童来说,音乐、图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诗意,走入田园诗的意境。教师可以根据田园诗的具体内容,釆用画面重现、音乐渲染、视频导入等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让儿童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感知田园诗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例如:在教学田园诗时,播放《森林狂想曲》,其中轻快的鸟鸣声、清晰可辨的虫鸣声、朴拙的蛙鸣声、潺潺远去的流水声……一下子就激活了儿童的听觉神经,打开了学生的听觉通道,直接将儿童送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儿童对自然的喜爱便如清泉一般,从心底汩汩流出。多媒体技术与诗文意境的巧妙呼应,能将儿童有效带入田园诗的意境,体验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美感。

3.打开感官,疏通感知通道。

儿童对田园诗画面的审美感知往往是直观而具体的,儿童的审美感知融合着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方位的体验。田园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儿童打开身体的各种感官——睁大眼睛去看、竖起耳朵去听、凑着鼻子去闻、伸出手去触摸、张开嘴巴去品尝。在疏通感知通道的过程中,“浸润式”地体验诗中有声有色的意象美、灵动流转的意境美。

例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诗文虽然只有短短28字,却带给儿童丰富的感官体验。可见:月光朦胧,房屋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夜空中的星斗也静悄悄地偏移了;可听:夜静更深,被绿叶掩映的窗纱外传来了阵阵的虫鸣声;可感:天气真的是变暖了,连虫子都活动了。当儿童的所有感官通道都被打通时,他们就已经走进了田园诗的画面中,融入了田园诗的意境之中。

(二)拓展画面审美想象的宽度

1.联系诗人,想象背景画面。

由于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儿童在想象田园诗画面时,常常因田园诗创作年代久远,儿童对创作背景不了解,造成田园诗诗文画面与背景画面之间的断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文的创作背景,引导儿童想象田园诗的背景画面,帮助儿童穿越时空,走进田园诗的创作现场,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对画面的审美体验。

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可以引入背景资料:陶渊明曾做过县令,但仅做了80多天,便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结束仕途生涯,回归田园生活,在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中有感而发,创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后,再引导其理解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就会比较容易。

2.发挥想象,丰富补白画面。

留白艺术造就了中国水墨画空灵简约而又意蕴悠远的艺术特色,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田园诗文字之间的留白就像水墨画中的留白一样,总能引人无限遐想。正是这些留白构成了田园诗独特的意蕴张力,从而收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敏锐地捕捉这些留白,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田园诗时获得更为独特的审美想象。

例如:学习唐代诗人王建《雨过山村》的前两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说一说最喜欢诗中的哪些景物,这个景物是什么样的,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补白后,雨后山村的美景便灵动地呈现在儿童眼前。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农妇结伴浴蚕时又会说些什么?组织学生结伴表演,深入情境补白谈话内容,体会农妇丰收时的忙碌与喜悦。

3.观察插图,感知整体画面。

语文教材中关于田园诗的插图生动传神,不仅勾勒出诗中具体涉及的意象,更是融入了教材编者对田园诗的解读和想象。这样一幅幅灵动雅致、带着浓浓水墨味的插图,不仅能给儿童带来独特而富有情趣的审美体验,而且有助于儿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意境,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

例如:人教版四下的《渔歌子》一诗,教材配有精美的插图:远处的山峦刚蒙上一层淡淡的绿色,白鹭就优雅地在山前展翅飞翔,粉红色的桃花绽放在旖旎的春光里;一位老渔翁静静地坐于小舟之上,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潜心垂钓。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这幅淡雅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初春的美景,体会渔夫自在无求的生命状态。

(三)积淀画面审美情感的深度

1.走近作者,融入情感历程。

言为心声。在表面的绘景意象背后,田园诗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要想读懂这种情感,就要走近作者,了解其人生经历、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教师在教学田园诗时,应引导儿童转换角色,走近诗人,“成为”诗人,以诗人的身份和视角展开想象,体验其情感历程,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

2.咀嚼文字,触摸情感温度。

“入情”必须“披文”,想要感受到田园诗的情感温度,触摸诗人的情感肌理,教师在教学田园诗时,必须扣住文中关键字词,引导儿童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强烈感情。而这个关键字,常常是“诗眼”,往往能充分、真切地反映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上《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便是此诗的诗眼。“绿”字经过诗人反复推敲,极富艺术表现力:仿佛春风有着神奇的魔力,吹过枯萎萧瑟的江南,江南便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如果联系创作背景,不难知道“绿”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精神,更与诗人当时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呼应。

3.知人论世,升华情感高度。

“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的重要方法,即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性格、境遇以及创作背景,来理解和鉴赏诗文。即使是同一位诗人,处于人生阶段的不同时期,遭遇世事沉浮的不同境遇,其作品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例如:在教学宋代诗人苏轼的《东坡》时,教师需要介绍苏轼当时的境遇:其时,苏轼被贬,生活困窘,幸得好友赠送的一块地,苏轼十分珍惜,加以整治,劳作其间,倒也甚得其乐,这块地就是“东坡”。雨后的东坡,月光皎洁,清新宜人,诗人这样的村野之人在此散步。此时,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生命状态的恬淡悠然之境便自然呈现在儿童眼前。

田园诗的“画面审美”在培养儿童诗歌的审美鉴赏与言语创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儿童“画面审美”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延展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广度,拓展“画面审美想象”的宽度,积淀“画面审美情感”的深度,让儿童在画面审美中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文获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田园诗教学价值
田园诗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生命意义,岂止田园?
善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