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的速度选择

2019-03-28田君君崔先泽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

田君君 崔先泽

【摘 要】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只有Op.106是有节拍器标记的。但这一标记历来备受争议,即四个乐章的节拍器标记全部过快。是否应该遵照贝多芬的标记来演奏这一奏鸣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乐器的性能、和声的节奏、乐器与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各乐章材料的联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些因素对于作曲家以及演奏者的第一乐章的速度选择的影响,提出了这部作品的速度应该比原速慢,但决不可慢太多的观点。

【关键词】贝多芬 节拍器标记 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58-02

一、引言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一位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巨人。他的创作在充分继承了前人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富有个性化的创新,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对象是贝多芬降B大调第29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06的第一乐章的演奏速度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速度选择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包括奏鸣曲作品106号在内的针对单独某一首奏鸣曲的分析,但还很少有论文提到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Op.106号的演奏速度的问题。本文阐述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提出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速度选择,为演奏者提供了一个速度上的参考。

二、影響第一乐章速度选择的因素

(一)乐器的性能

乐器本身的性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与用这种乐器演奏的作品的速度有关,音乐史上因为乐器的性能得到改善而使某种乐器大放光彩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十九世纪中期之前的圆号是没有阀键的自然圆号,演奏非常困难,而之后发明的带有阀键的圆号使得乐器的演奏变得容易了不少。在很多作曲家——比如瓦格纳、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乐作品中,圆号的地位远远高于贝多芬作品中圆号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圆号的演奏技术得到了解放。钢琴自从其诞生的三百多年以来,跟其他乐器一样,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最终确定为今天的形制。但有一点却是与圆号恰恰相反的:在机械灵敏度方面,现代钢琴的性能确实远远胜过贝多芬时代的钢琴,但为了获得更加洪亮的、富有共鸣的声音效果,现代钢琴的键重要比贝多芬时代的大,这就无疑增大了乐曲的演奏难度。第一乐章中,一些快速的重复和弦、快速的跑动,在贝多芬时代可能不算特别难。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却往往成为演奏者的障碍。

(二)和声节奏

和声节奏指的是一部作品中和声变化的频率,和声节奏越快,表明和声在同一时间单位内变化地越多;越慢则表明和声在同一时间单位内变化地越少。一部作品的和声节奏会影响到作曲家或者演奏者对于乐曲速度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对于和声节奏比较慢的作品,演奏者有时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快的速度,以免让作品在长时间内待在一个和声里,以避免作品的结构张力受到削弱;对于和声节奏比较快的作品,演奏者有时可以适当放慢演奏的速度,因为如果和声节奏快、演奏的速度也快,那么观众就很难接受那么复杂多变的和声信息,从而变成一种乱七八糟的、无法理解的音响。当然,这不是一条定律,只是一种参考,演奏者应当根据作品本身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速度。第一乐章的结构布局是一个构思非常严谨的奏鸣曲式,这就使得演奏者不得不去考虑速度的选择与结构的构建之间的关系,而在调性作品时期,作品结构的构建又与和声的进行、调性的布局息息相关。从和声与结构的关系的角度来说,由于在第一乐章的很多段落中,和声节奏比较缓慢,所以为了让和声真正发挥其结构力的作用,不能选择一个比较慢的速度,否则音乐会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待在同一个和声之内,和声变化的过于缓慢,音乐必然显得拖沓、缺乏张力。

(三)乐器与音乐厅的音响效果

乐器与音乐厅的音响效果是影响速度选择的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经过几百年来的无数人的努力,我们拥有的乐器的性能日益完善,音乐厅的音响效果也远远好于从前。贝多芬时代的钢琴由于没有较好的共鸣效果,音乐厅的混响等功能也远远不及现代,导致贝多芬的作品可以、甚至说是有必要用一种相对比较快的速度来演奏,否则音乐形象会显得干瘪,难以吸引观众。一百多年以后,奥地利指挥家魏因加特纳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中写道:“(贝多芬标记的)速度这样快,以至于好多段落的音乐无法演奏清楚。如果始终不变地按此速度演奏下去,整个乐章就会出现仓促甚至轻浮的弊病,那是与它本来的性格完全相反的”。魏因加特纳的观点大概是,在乐器共鸣效果大大提高、音乐厅音效令人满意的条件下,用那样的速度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会产生一种不清晰的、甚至是轻浮的效果。这样的情况同样也适用于贝多芬的钢琴作品。笔者认为,在现代音乐厅中使用贝多芬的节拍器标记来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因为这个标记产生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演奏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慢贝多芬的节拍器标记,这样或许更能反映作曲家的意图。

(四)各乐章材料的联系

贝多芬是一位注重作品内在联系的作曲家,这种创作思维为以后的作曲家开辟了一条极其富有启发性的道路,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6的四个乐章也是存在内在的联系的。比如:第一乐章一开始的旋律呈现出从降B大调的主音开始上行三度,再下行三度的布局;副部主题为G大调,与降B大调构成三度关系;第一个副部主题为以一串下行三度音为骨架音,进行八分音符的装饰,从而产生一种从天而降的惊喜感;第二个副部主题本身建立在一串连续的下行三度进行上;第二乐章的主题以上三度再下三度、并以此下行三度模进构成;第三乐章的调性为#f小调,它的主音与降B大调的主音构成大三度关系;等等。这种联系不仅仅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意图,也会影响到演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与表现。笔者另外发现,这一奏鸣曲的第四乐章的赋格的主题与第一乐章一样,也是建立在一个三度的音程链条上的。另外,144的节拍器标记仅仅比138快了4%左右,正好非常理想地体现了这一既统一、又区别,既共性、又个性的作曲理念。因此,笔者不是很赞同用一个比较慢的速度演奏第一乐章、而赋格则保持一个快速的演奏的做法。

三、结语

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用贝多芬的标记来演奏第一乐章显然过于困难,这或许会造成技术上的负担,反而影响演奏者的表达。同时,贝多芬的这一节拍器标记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已经改变了,我们现在拥有更好的乐器、更好的音乐厅,所以完全可以用更好的声音来代替飞快的速度;但是要注意的是,贝多芬是一位音乐结构设计的天才,奏鸣曲式的对立与统一的原则正是通过调性的运动来体现的,所以如果真的用较慢的速度来演奏第一乐章的话,结构便会显得拖沓,以致于作曲家的结构设计的意图不能比较好地反应出来。因此,第一乐章的速度可以、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需要比贝多芬的标记速度慢,但决不可慢太多,大约每分钟126个二分音符的速度应该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朱贤杰.“贝多芬可不是节拍机”——就作品 106 号速度问题与杨燕迪商榷[J].钢琴艺术,2005(9):3-10.

[3]杨燕迪.再谈贝多芬作品106的速度问题——回应朱贤杰先生的质疑[J]. 钢琴艺术,2005(12):3-9.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贝多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