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9-03-28丁懿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后踝入路踝关节

丁懿

(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江苏苏州 215128)

踝关节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为关节内骨折,治疗时需要进行内固定及解剖复位,骨折关节面复位情况若不理想,会引起踝关节早期退变性改变[1]。踝关节骨折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踝部疼痛、肿胀、皮下淤血及青紫等,影响患者行动。临床检查时能发现踝关节畸形,踝关节周围有压痛感,以及出现骨摩擦声音。临床上治疗踝关节骨折普遍采取手术切开复位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后外侧入路和后侧入路。后外侧入路方式能使医生在直视情况下修复踝关节损伤部分,临床使用较为广泛。该文以该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2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2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接受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参与研究的患者有男性11例,女性 9 例,年龄为 21~63 岁,平均年龄为(41.5±7.2)岁,骨折类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左侧11例,右侧9例,其中旋后-外旋Ⅲ度5例,Ⅳ度11例;旋前-外旋Ⅳ度4例。3例患者为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术前已先进行手法复位及跟骨牵引。所有患者未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情况。患者从受伤到进行手术的时间间隔为3~8 d。该次研究选取患者均已了解相关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此次参与研究的使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患者进行硬膜外或腰硬联合进行麻醉。手术固定顺序为:后踝—外踝—内踝。手术中,患者体位取侧卧位。于腓骨后缘与跟腱外侧行纵向切口,长度为7~10 cm,术中应避免损伤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切开后将腓骨长短肌腱朝外牵扯。向外牵开跟腱,使踝关节、后方脂肪组织及踇长屈肌暴露出来。将踇长屈肌向内侧牵开,暴露后踝Volkmann骨折块,清除血肿及小骨块。后踝骨折块多为后上方移位,因此可拉动韧带及软组织背屈踝关节帮助骨块复位。按压后踝骨折块,并使用克氏针从后至前垂直骨折面,临时固定后踝复位骨折块。在确保关节表面平整光滑情况下,根据后踝实际骨折大小、骨质疏松及粉碎情况使用两枚4.5 mm空心螺钉固定。然后复位腓骨骨折,并使用钢板固定。将患者后踝、外踝及内踝固定好之后,再确认复位及骨折情况,无误后置入引流管并封闭伤口。在手术结束后24 h时将引流管拔除,并于手术结束后两周内指导患者开始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术后8~10周根据患者实际骨折愈合情况指导其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QOL量表评分及伤口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以100分为满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指标,踝关节功能随分数增加而提高,QOL量表评分以100分为满分,分数随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而增加。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治疗有效率为100.00%,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浅层感染,经过相关治疗后愈合,其余18例患者未出现异常情况,均顺利愈合。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情况,术后愈合时间为(13.02±0.14)周。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术后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2.2 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为 (88.23±8.13)分,其中具体评价情况为:优7例,良9例,中4例,优良率为80.00%。QOL量表评分为(86.51±8.12)分,患者术后行走时踝关节有轻微或无疼痛。

3 讨论

踝关节主要分为后踝、外踝及内踝。其中后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的难点,目前,后踝在踝关节整体功能中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后踝骨折会给踝关节结构完整性及稳定性造成破坏。相关研究表明,后踝骨折给引发踝关节内接触应力中心朝前内侧移动,最终使接触界面内软骨负重发生变化,致使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后踝上附着的踝关节囊后部起点和下胫腓后韧带,是稳定下胫腓联合重要组织结构。后踝骨折固定方法达到的踝关节稳定性,远高于单纯使用下胫腓螺钉达到的效果。该次研究中术中探查也表明,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后踝骨折患者下胫腓后韧带完整程度较高,而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使用后踝骨折块复位固定后,较少使用下胫腓螺钉,刚性固定微动下胫腓关节,减少了复位率不准确、螺钉断裂及二次手术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后踝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是整个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中的重点。

临床上治疗踝关节骨折多采用外侧入路治疗方式,具体分为后外侧和后侧入路。后侧入路多运用于治疗胫骨后外侧角骨折。后外侧入路固定顺序通常为后踝、外踝、内踝。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安全性高,充分暴露患者受损踝关节,提高固定效果。后外侧入路将骨折端充分暴露,有利于清除骨碎块及游离骨块,减少术后关节退行性改变[2]。后外侧入路手术方式暴露骨折端,医生在直视情况下进行手术,减少了踝关节骨折手术切口数量,降低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同时于腓骨后方进行外踝骨折钢板安放,能减轻皮肤受到的刺激,同时也使伤口更容易缝合,降低伤口感染率[3]。踝关节中的内踝骨折时,临床上使用的内固定方法分为空心拉力螺钉及支撑接骨板固定。当患者骨折块大小不超过四分之一踝关节面时,宜采用2~3枚螺钉固定方法;患者骨折块大小超过四分之一踝关节面且移位较大时,宜采取后侧钢板固定。

该文研究显示: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浅层感染,经过相关治疗后愈合,其余18例患者未出现异常情况,均顺利愈合;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8.23±8.13)分,评分显示为优7例,良9例,中4例,优良率为80.00%;QOL量表评分为(86.51±8.12)分,且患者术后踝关节疼痛情况为轻微疼痛或不疼痛;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术后骨折均已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骨折不愈合情况,术后愈合时间为(13.02±0.14)周。因此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患者术后恢复快,有效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患者术后恢复快,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治疗后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后踝入路踝关节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