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藤野先生》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9-03-27雒世全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仙台藤野

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綜合性实践性课程”已经明示:我们必须要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就是要按“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用语言活动(听说读写)的方式理解文本,用语文的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要把散文教成散文,小说教成小说,诗歌教成诗歌,寓言教成寓言。总之,一切为语文教学活动所确定的核心教学内容的落脚点应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上。基于此认识,笔者试图剖析《藤野先生》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

一、两种感情

《藤野先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写作重心在于表现“我”的思想感情。文中虽然也写了人,写了事,但这些人、事都是通过“我”的眼睛去看的,都打上了“我”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散文教学除了要教文章里面呈现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去触摸作者的灵魂,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散文阅读侧重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就是“我们阅读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分享作者的所感所思”[1]《藤野先生》中,作者以诚挚的感情描写了对日本学者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并叙述了自己对当时现实的观感。无疑,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运用”所承载的“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的品读,去领悟作者对藤野的怀念之情,应是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作者写藤野先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由表及里地进行刻画。首先是外表的摹写:“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并且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进行自我介绍,继之又通过“领结”这一细节,表现了藤野不注重服饰,生活作风十分简朴。但作者在作品里更着重对藤野精神气质的挖掘,他选择了五个典型例子,用白描手法予以描绘,一是批改课间的笔记,每周一次,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课,表现了藤野负责认真的精神;二是纠正作者绘图的错误,指出“解剖图不是美术”,显示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三是对作者敢于解剖尸体给以鼓励,表明了他对弱国青年的喜悦情怀;四是询问作者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呈现了他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精神;五是当作者向他辞行时,他特赠一张照片,并在后面写上“惜别”两字,显现了他对异国青年殷切的情怀。几个实例犹如聚光灯一样,显现了藤野的光辉胸襟。作者写得具体、实在,由外到里地进行刻画,因而这一形象十分鲜明,正由于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因此才博得“我”深深的怀念。应该注意的是,这里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了什么”,还要弄清楚是“怎么写的”,要明白藤野“品质”与我“怀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品质”是因,“怀念”是果;只有写好“因”,“果”才有依托之地;写“因”,正是在写“我”的怀念之情。

本文除了表现对藤野的怀念之情,还有一个重要感情,那就是渗透于文章始末的作者的爱国情愫。这种情愫不是作者有意表现的,却特别感人。年轻的鲁迅本是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由于认识到洋务派那一套“断不足以兴国家”,于是弃路矿而到日本学医。文中四个环节,集中显现他探求救国真理的情愫。先是通过他对当时留日学生的厌恶,表现他不同于众,探索救国道路的情怀。其次是通过写自己弃东京而就仙台的路途之中,目触“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而拨动情思,使我们读者感受到作者时时处处不忘“风雨飘摇”“日暮途穷”的国情和他对希望国人有朱舜水先生民族气节的呼唤。再次是通过看电影,让他看到丑恶的形景,听到刺耳的声音,表露他心情的“变化”,想“不学医学”,“离开仙台”。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紧扣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完成了“我”这一形象的刻画。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我”热诚挚情,他认真地讲课,做实验,改笔记,“我”也知道他对自己抱着“热心的希望”,“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而他“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但当“我”知道医学不能救国时,乃决意弃医从文,不能继续走藤野先生希望他走的路,离开了仙台。但此后,藤野的精神始终融注在他心中,成了鼓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十分明显,在藤野热心的映衬下,“我”的反动势力斗争的决心更明显了,跃然于全文的是“我”对祖国无限热爱的襟怀。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这种爱过情愫,理应是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

二、两条线索

文章所蕴含的两种感情形成这篇散文别样的特点:双线结构,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文章始末。明线:全文以“东京印象——仙台交往——国内怀念”为线索(“仙台交往”部分以“初识——改讲义——学解剖——‘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告别”为线索)。暗线:满怀家国重负跨海求学——东京见到迂腐、无聊的清国留学生心绪糟糕决计离开——往仙台途中见“日暮里”“水户”加重忧国之思——仙台“改讲义”“学解剖”得到正直的藤野的特殊关心与抚慰——讲“谎话”,得“照相”,凄然惜别——离别后(未通信、丢讲义)见“照相”增加勇气。这两条线索或并行,或交织,成为本文行文组材的突出特点。李华平教授认为:“从功能和价值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核心教学内容与辅助性教学内容。……核心教学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最独特的表达方式,二是走进文本的路径与方法。”[2]毫无疑问,本文双线组材的结构方式正是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应该作为核心教学内容。

三、出色的语言

《藤野先生》“独特的表达方式”还表现在鲁迅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3]对于散文个性化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去品味。读散文一定要透过个性化的语言,去体察作者的情感。幽默讽刺、含蓄深蕴是鲁迅语言的主要特色。比如,比喻的运用十分生动得当,开头用“形成一座富士山”来形容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00多米。用它来比况,实在很形象而富有讽刺意味。用北京的“胶菜”和福建的“龙舌兰”来比喻自己初到仙台后所受到的“优待”,说明了“物以稀为贵”的复杂道理,表明了作者复杂而心酸的感受。这样的比喻胜过千言万语,艺术效果非常明显。再比如反语的运用。称日俄战争时的日本学生为“爱国青年”,说自己国内的论敌为“正人君子”,都是利用反语进行嘲讽。又如说日本对医学的翻译“并不比中国早”,说日本青年虽抗议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新约》的话,但他们却“暗地里早受了他的影响了”,都是话里有话,含义无穷的。第一段中,对留学生“装扮”的描绘,讽刺意味十分强烈。这群“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青年鲁迅留学东京是在1904年,清朝统治者已是将倾之大厦,欲颓之夕日,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稍通历史的人都知道,此前约20年,少年孙中山已将封建伦理的象征物——拖在脑后的辫子一刀剪掉。20年过去了,这群“清国留学生”却依然顽固地保留着表示忠于封建王朝的“大辫子”,足见其脑髓里活跃着的满是守旧、奴性、忠君的细胞。尽管如此,此态终究与异国他乡之风情习俗格格不入。于是,绞尽脑汁,改头变妆,花样翻新,无奇不有。有的干脆给它“盘”起来——兼顾中日之风情,高高耸成“富士山”;有的索性给它解散盘平——苦心孤诣巧经营,曲线救“辫”不一般;更有甚者,“……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身处他国,当然要“与时俱进”,模仿异域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特意打扮,上足“头油”,致使“油光可鉴”,夺人眼目;“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装嫩卖俏,流里流气,不男不女,不伦不类;“还要将脖子扭几扭”——自作多情,扭姿弄态,俗不可耐,令人作呕!这特意“经营”、涂发抹辫的行为,还让我们曲径通幽地洞悉了这群“清国留学生”内里蠕动着的“崇洋媚外”的骨髓。此情此态,终于让作者忍无可忍,一句“实在标致极了”,仿佛是压抑不住的火山爆发,极尽讽刺之能事,酣发鄙夷、憎恶之胸臆。

综上所述,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愫,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行文特点,幽默讽刺意蕴深邃的语言特色,应是《藤野先生》的核心教学内容。

注释: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华平.语文课要教成语文课[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7(01).

[3]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影印).

雒世全,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仙台藤野
践行幸福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仙台小学
三仙台
高树标 《仙台》 190cmX290cm 纸本水墨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