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工分专业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2019-03-26张荣王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创新

张荣 王芳

【摘要】本文根据职业教育的时代重任,从改革的目标任务、改革的内容和举措、改革的基础条件及改革的成果形式四个层面分析了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并对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出现的校企合作无明确政策保障、认识观念有待提高、能力认可还有难度等问题进行解析,指出了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困难,同时也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校企联合 创新 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40-02

樹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重任。虽然当前的职业教育也重视和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并没有意识到生产技术与组织结构的辩证关系,在施教过程中往往只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改革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1]。树立校企合作办学意识,深入了解企业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内涵发展,在学院和企业建立专业教学团队,密切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一、改革的目标任务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进行三年试验(一届学生)。按照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的训练结合,根据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的课程体系,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任务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的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实践为引导、创新思维训练为目的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并重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以校企共建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对受教育者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体系,缩短培养学生工作岗位适应时间。

二、改革的内容和举措

本学院主要针对以下两个不足进行改革探索:一是教师无法针对所有企业产品进行专项培训,而只能进行常规基础性教学;二是现行的校企合作,目前主要采用“订单式”合作、教学见习及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大多实行先完成在校理论、技能教学任务,再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顶岗就业实习);若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知识欠缺或混淆等问题,就没有再系统学习的机会,也无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本学院拟参考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加强企业联系,依据专业服务企业需求选择11家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同时聘请企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师)同学院教师一道作为学生指导教师,共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2-3]。具体内容为:

1.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细化专业覆盖的岗位及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分析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对人才需求,采用课程模块形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项目化,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把实际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构与整合,形成课程内容。

4.强化校内和校外实训,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在校学习和到企业生产实践轮换交替进行,实行新的1+1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学习→企业见习→校内学习→企业实习→校内学习→顶岗实习。

5.聘请多名企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完成学生到企业的岗位见习和实习,形成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6.强化师生遵守各种规范、行业标准,改变单一学校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把学生到企业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过程表现纳入评价范畴。

三、改革的基础条件

1.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本学院的品牌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得到国家和重庆市财政支持,实训设备设施价值1000万元,明年市级外资欧元贷款折合人民币近1000万元将投入到实训设备建设;

2.学院曾多次与企业进行“订单式”培训、教学见习及顶岗实习等合作,一直同三十几家企业保持良好关系,具有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基础;

3.学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高级工层次人才培养上建立过以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同时出版了部分配套模块教材;

4.我校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在此前的教学中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培训的学生代表曾多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分析检验工技能大赛,并多次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

5.学院三位教师同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下属四家企业中四名高级技师成立了市级张荣化工分析技能专家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是项目教学团队教师;

6.学院成立了综合改革办公室,专门负责此次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四、改革的成果形式

1.形成新的1+1校企联合(学院和企业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学习和到企业生产实践轮换交替进行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方案细则。

2.与企业共同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实习评价体系,对到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分配相应学分,改变单一的学院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把学生在企业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过程的表现也纳入评价范畴。

3.除了修满规定的学分外,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化学检验工四级(中级工)和三级(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通过者由重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颁发相应技能等级证书。

4.制定新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将部分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转到企业实习中完成,同时编写适合模块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配套教材。

五、改革的困难和建议

1.校企合作无明确政策保障。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就目前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现状而言,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政策保障措施。学校方面的主动,反衬了企业方面的被动甚至不动,合作办学落于形式,表现松散,经费支持较少、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2.认识观念有待提高。群众惯常性“普高热”的思维还制约着职教的发展,就读本科院校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理想目标。“名校出人才”、“就读普高才能出人头地”等观念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国家必须彻底打破陈旧的人才观念,逐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并以相应的法规文件形式体现出来。

3.能力认可还有难度。教学实际与岗位需求仍有距离,尤其是企业不同,岗位需求也有所差异,对知识技能的侧重点不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单一,滞后于企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在需求动向上和职业岗位的确定上要有前瞻性,并早于市场需求更新改进相应的职业鉴定标准,使通过职业鉴定的人才能快速获得企业所认可。

4.需要加强宣传,使社会和学生对新的1+1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模式有正确认识,避免产生学院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而把学生送到企业的错误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昭明,李瑞贵,韦巧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中国电力教育,2010.10:16-17.

[2]蔡培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考试周刊,2012(79):168-169.

[3]刘凯,林喜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探讨.中国科技博览,2016(2):12.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