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困境及其对策

2019-03-26高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城市融入新型城镇化

高阳

摘 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江苏省在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阻碍市民化进程的因素。因此,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视角出发,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融入的影响因素,挖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江苏省农业转移人口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融入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047-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猛,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人民关注的重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是,在市民化的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例如,城镇人口对农村人口的排斥,使得农村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等。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就业、医疗、教育等方便的差距,使得农村人口享受不平等的待遇,并且农村与城市存在经济、文化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农村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生活。2017年底,江苏省城镇化率为52.57%。如果仅计算非农户籍人口,江苏省城镇化率仅有35.29%,这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户口二元制度的影响,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不同;此外,虽然有一部分农村人口取得城市户籍,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但从心理和生活习惯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居民对农业转移人口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上的排斥依然存在,这些成为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融入的视角出发,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深入研究农业人口城市融入问题,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对策,希望能够为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现状及困境分析

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问题上,江苏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

户籍难以融入城市。1958年我国出台的相关户籍法律明确规定城乡户籍之间的差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将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户口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57年宪法对自由迁徙做出了明确的取消规定,至今也未恢复自由迁徙。政府对户籍管理比较严格,对农村户口迁移进行严格的管控,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格外严格,农村人口转移需要满足规定的条件,采用积分制的户籍管理办法,达到规定积分的农村人口才能够在大城市落户。大城市户籍管理非常严格,落户的条件也比较苛刻,一般工作人员很难在大城市落户,通常是社会精英才能够满足落户的条件。因此,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户籍很难转向城市,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成为农村人口融入的主要障碍。

不同户籍享受的社会福利不同。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同,城市人口享受更好的社会福利。此外,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教育、就业和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政府的政策向城市倾斜。例如,在教育方面,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无法在城镇就读,不享受公费教育,孩子需要缴纳“借读费”才能够在城镇学校就读,或者选择就读在师资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就业方面,农业转移人口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在城市中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从事的工作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并且具有较高的风险,工作环境恶劣,与城市居民就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医疗方面,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医疗保险,农业转移人口需要返回户籍所在地就医,由于农村和城市医疗环境之间的差别,农业转移人口享受的医疗福利远不如城市居民,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发展进程。

(二)农业转移人口的政治参与度低

政治参与意识不足。农业转移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人口转移城市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所需,政治参与的意识薄弱,加上当地政治参与的限制,未取得当地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当地不能进行政治参与,不享受当地的投票权,从而在城镇无法发表自身的意见,自己的合理诉求无表达渠道。

(三)农业转移人口不被当地人接纳

也有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已经取得城镇的户口,但他们大多数是后进入城市的,属于“迁居人口”。随着迁居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公共资源有限,导致公共资源的紧缺,出现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当地人口对农业转移人口排斥的现象就会愈发突出。当地城市居民对城市资源被分享非常不满,对农业转移人口存在偏见和排斥心理,导致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处于孤立状态,在城市难以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社会融入更加困难。

(四)农业转移人口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难以融入城市

随着江苏省农业人口转移的不断发展,已经进入文化融入困难的发展阶段。文化融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文化接纳难、身份认同难、幸福感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冲撞越发严重。文化的差异导致城市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之间的冲突。农村人口的主要特征是淳朴好客、侧重感性;城镇人口的主要特征是世俗容忍、侧重理性。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常年生活在农村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勤俭节约、邻里和睦的农村生活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转移人口想要融入城市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别,导致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进而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文化融入困境。

三、建议与对策

(一)改革户籍制度,提高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水平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政府也在调整户籍制度,很多城市放宽户籍门槛,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在城市落户,享受城市户籍的社会保障,随迁子女可以享受城市教育,但总体程度上与城镇居民社會保障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带来的农村和城市人口问题,就要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待遇,统一城镇和乡村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社会福利制度,形成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形成城镇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局面。

(二)重视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市民教育

在市民化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为农业人口在城镇就业做好准备。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进而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在此情况下,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财政支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让农业专业人口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监督,帮助农业转移人口从文化、习惯、卫生等多个方面进行融入,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融入度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单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城镇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在社区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农业转移人口会感受到来自社区居民的排斥,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社区生活之中。因此,政府应当发挥其作用,社区委员会应当承担社区文化建设的职责。比如,在社区内部建立社区居民文化交流平台,为城乡居民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举办城市文化和乡村文明宣传活动,宣传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观念。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帮助城镇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之间实现文化的互通,进而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减少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从生活的角度,让城镇居民了解农村文明,让农业转移人口感受城镇生活,进而实现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减少两者之间的偏见,在社区内部实现更好的融入。

参考文献:

[1]  丁静.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及其优化[J].社会主义研究,2018,(5):122-129.

[2]  王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点及路径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3):26-27.

[3]  李星林.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障碍及其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8,(5):63-65.

[4]  刘巧红,范晓非.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8,(3):22-29.

[5]  馬晓河,胡拥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4):4-14.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新型城镇化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