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 “时事评论”作文鼓与呼

2019-03-26林志明

师道(人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事评论作文题驾驶员

林志明

前不久,浙江杭州几个城区的小学语文期末作文题引爆网络,其中某城区五年级 “如何看待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作文题更是在朋友圈疯狂转发并持续发酵。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这究竟是一道怎样的“神题”——

读一段材料: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坠入江中,造成至少13人死亡,2人失踪。后经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还原了事实真相:一名乘客发现自己错过目的地停靠点后,要求驾驶员临时停靠,遭到驾驶员拒绝。于是,该乘客上前指责驾驶员。驾驶员多次解释,但没有得到乘客的理解,于是双方争执升级,并伴有攻击性语言。后来,该乘客几次拿起手机击向驾驶员头部、肩部和颈部,驾驶员几次放开方向盘还击,导致车辆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网友们在讨论这次事件时,有的认为错在乘客,驾驶员属于正当防卫;有的觉得驾驶员在工作中肩负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不该还手……你怎么看待?请结合事件本身或生活经验,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写下来,350字左右。 (可以加题目)

这道作文题之所以会引发大量网民的围观与热议,除了家长的隔空互怼、媒体的推波助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不像传统作文那样,或写个人、或记叙事件,有很多模板可以套。这次作文直指当下的热点事件,需要学生就此做出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辨。这对于那些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难怪有家长抱怨说:“平时孩子连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都没有,考试却又偏时事,还让不让人活了?”

站在家长的角度,发出这样的感慨,心情可以理解。毕竟,遇到这样的作文,心里难免有些担忧:“这么难的题,孩子能写好吗?”但如果放眼孩子的未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题目打破了传统作文惯有的思维,让学生参与讨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并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正是未来人才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力。

其实,近年来,“时事评论”作文在中高考语文卷中并不鲜见。比如,201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就是源于当年的一起热点事件: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女儿一再提醒,可他不听劝阻,最终女儿选择了报警;又如,2017年山东卷高考作文,材料选自安徽合肥的 “24小时暖心书店”这篇报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如,2018年浙江绍兴的中考作文,同样根据此前发生在重庆的 “孙子不想去奶奶家,因为奶奶家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这则新闻,让学生写一篇作文。

当然,这些都是中高考作文题,让小学生来写“时事评论”,的确很容易招来诸多非议。比如,有人说,小学生是感性的、浪漫的,让那些只有十来岁的孩子来评议新闻、论说时事,这合理吗?也有人说,新闻报道中的社会问题太过复杂,很多事连大人都无法判断,却让小学生去思辨,这合情吗?还有人说,这才小学啊,就要求写议论文了,这合适吗?

这些话看似有理,实则有失偏颇。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只要一打开社交媒体,各种讯息就会潮水般涌来:某国和某国好了又怼了;某人和某人结了又离了;某地的房价涨了又跌了;某星的身材胖了又瘦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我们可以如此迅疾地了解天下大事,可以如此便捷地知晓人间琐事。这是今人之幸。可问题是,当我们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时,真的会筛选和甄别吗?真的不会被媒体混淆视听吗?真的会透过纷扰的表象,用平和的心态、审辨的思维,理性看待那一桩桩人间事、一副副众生相吗?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只会跟在媒体的后面,摇旗呐喊,人云亦云,最终被淹没在了茫茫的信息洪流之中。所以有人说,信息化时代,我们看似知道了很多,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因为我们的感知力正在日趋退化,我们的判断力正在逐渐钝化。这不能不说是今人之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十分理解命题者出这道作文题的良苦用心。在小学阶段尝试 “时事评论”写作,其目的不是为了难倒学生,更不是要让学生发表多么深刻的真知灼见,而是希望学生能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一个更真实、更广阔、更鲜活的语文世界,并学着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当下孩子最为缺失却又亟待补上的一课。

几年前,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曾在 《“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一文中,对美国大学在华招生考试的情况做了深度透视。他说:中国学生 “在 ‘比较和评价论 点 ’ (comparing and evaluating)题型中,正确率仅为23.30%。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剥离表象并且对比和判断不同作者的观点,这种从联系和区别中做出独立评论的题型因明显的思维批判性而成为中国学生的 ‘最大软肋’。以独立评论为核心的 ‘批判性阅读’显然成了中国学生的 ‘阅读瓶颈’,其后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正是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关注与培育。长期的“灌输式”“授受式”教学,严重阻碍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批判力与思辨力的发展,致使他们在日复一日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慢慢丧失了独立判断、理性思考、发表独特见解的能力。20多年的讲台生涯告诉我,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农村孩子还是城里孩子、高年级孩子还是低年级孩子,他们大多唯书、唯上、唯师,普遍缺乏审辨意识和批判精神,这已然成了当下中国学生不能承受的教育之痛。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关注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并通过 “时事评论”“新闻议事”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思辨力和表达力。事实上,“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知识的多少和观点的对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狄马语)

在公共平台上,还有一些人吐槽这次作文“尺度太大”,认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让他们进行理性思辨,是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见。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从小就十分重视对孩子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欧阳林 《批判性思维与中学教学》提到:“自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许多校区要求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另外据谢小庆 《审辩式思维》介绍,美国哲学学会还在 《德尔菲报告》中建议老师和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需要注意发展儿童的审辩式思维。例如,引导儿童学习推理,收集相关事实,学会考虑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教育系统需要从小帮助儿童养成以审辩式思维为特征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相关实践,帮助儿童不断向着自我完善的方向进步。对教育系统提出这样的要求,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审辩式思维教学不应仅仅针对那些准备上大学的人,也不应从大学阶段的教育才开始。那些推迟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的审辩式思维教育,往往成效甚微。”

由此看来,如何唤醒学生的审辩意识,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理性的光芒,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正是 “时事评论”作文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时事评论作文题驾驶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王牌驾驶员”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