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的芳菲

2019-03-26

师道(人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敬畏导师老师

肖 晨

这个学期期末时,一位毕业的学生来看望我,回去之后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肖老师,时隔多年返校,您依然是那个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气风发的班主任,但您身上那耀眼的光芒,经过时间的冲刷变得更加柔和,像是一圈圈温暖氤氲的光华……”

看到这话,我不由得笑了。是啊,这是一段见证,也是一份鼓励。从教14年,我在一点点蜕变。给我力量的,是时间,更是遇见,其中也包括两段在省实验中学跟岗访学的经历。

记忆深处的色彩

还记得2006年,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我被派去参加“广东省2006年中青年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位身着黑白套裙的女老师在台上执教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身上充满知性的气质,对诗歌的理解也非常精准。我虽没记住她的名字,却记住了身边一位老教师动情的话:“这就是我心中女老师应有的模样!”嗯,温文尔雅、气质如兰,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经意地想起那身黑白套裙,那双明亮的眼睛,那位心中有情怀的女教师。她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不断指引着我。

时隔11年,我已成长为一名颇可经受风雨的教师。当我参加广东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时,第一轮跟岗被分到广东实验中学 (简称“省实”)初中部,成为了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楚云老师的学员。这时我才知道楚老师竟然就是当年的那位女老师。在省实跟岗的日子自然也就成了我职业成长生涯里特别美好的回忆。

楚云老师

当然,美好总是用代价换来的。因为跟岗是在学期中进行的,临行前几日简直就是打仗一般。安排代课,交接工作,该扫尾的扫尾,该预留的预留。刚跟岗时,从平时习惯输出的状态转换到接受输入的状态,难免有些不适应。15个学员,来自不同地方,背景各有差异。每天的培训内容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互相说笑道:“只有吃饭、睡觉、冲凉、如厕才是娱乐休闲。”两人同住一室,除了必要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一人一台电脑,熬夜、码字、无声。如此苦行僧般修炼,孤独,然而充实。

难以忘怀的跟岗

南国的秋,是我最喜欢的。它有春的温暖,却不似春的缠绵,干爽利落;它有夏的明媚,却不如夏的炽热,清新轻快;偶尔,它也能给你带去丝丝凉意,但绝不会如冬那般较真,只是善意的提醒,该添衣了。这种秋的气质,一如省实给我的感觉。

喜欢每天早上踏着晨曦与同学们一起背包进入校园,校门口会整齐站立几个仪表整洁的值日生,面带微笑,大声喊着:“早上好!”喜欢在课间穿梭于走廊间,总会听到清脆的“老师好”,再一看,陌生的脸上洋溢着熟悉的笑容……嗯,阳光大方却不张扬狂放,这是省实学生的气质。

一天课间,我和楚云老师赶去听课。边走边聊时,一个孩子从后面冲过来,为了绕开我们,却不小心一个趔趄摔倒了。当时,我跟楚老师都吓了一跳。正当我想脱口而出一句 “怎么不小心点儿”,楚老师立马一个箭步跨向前,扶起那孩子,虽担心却依旧温和地问道:“没事儿吧,要不要去校医室看看?”孩子爬起来,拍拍灰,小声答道:“对不起,老师。我要上课了。没事儿。”又一溜烟儿跑了,留下楚老师小声喊着:“哎,小心点!”

每每回忆起在省实访学期间的点滴时,这个小片段总会清晰地跳出来:楚老师总是平和而充满慈爱地对待每一位与她相遇的学生。让我再次相信,人是环境的产物。当学校充满平等、关爱、温暖时,青春期的孩子会因这种安全感而驱除一些浮躁与叛逆,自然也就多了活力与自信。

师者父母心。这一点不仅在楚老师身上得以体现,也在丁之境老师那儿得以诠释。

丁老师是我们第二轮跟岗的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也是省实初中部抓教学的行政领导,大家都习惯喊他 “丁主任”。后来大家得知他即将荣升为新校区的执行校长,纷纷喊着“丁校”。可我不知怎的,一直改不了口,更喜欢称呼他为“丁老师”,一来是觉着 “老师”会比 “主任”“校长”这些头衔更显纯粹,二来,这样称呼他还藏着点儿“私心”。的确,我们的导师丁之境就是一个骨子里深爱语文、潜心教育的师者。

还记得听丁老师上诗歌鉴赏课《野望》。他从 “诗是用来背的,文章是用来读的”起手,自然而然地从题目的意思、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开始,围绕这首诗能提出什么问题、给颔联“上颜色”等支架问题,逐层深入探求本诗丰富意象组合中的深刻情意。并在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主旨诠释处,知人论世,自如地引入诗人王绩的生平故事以及 《周易》 《史记》等典籍的名句,自然诠释了主题,为学生展现了“文人咏归”类诗歌的丰富精彩。更为可贵的是,丁老师不止步于对题旨和艺术特色的探讨,还直指现代人的心灵荒原,指出虽然“生活在别处”,但是现代人还是要以古代诗歌为心灵滋养,品读、欣赏,让性灵在诗意中抵御无趣,灵魂得以芬芳。丁老师40分钟的语文课,会让人的心灵沉静下来,慢慢地走进自己,找到久违的感动。语文的情思,就是在这不经意间生长……

听丁老师的课,会惊讶于他的渊博学识。他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问题,在思维碰撞中拔节生长,达于生命教育。看丁老师的文章,会感慨于他的细腻美好。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他的文字里记载着个人成长的感念,学生给予的惊喜,生活点滴的思考……丁老师评价自己不是一个擅长抓应试的老师,因为他深知语文培养的是鲜活的生命和有趣的灵魂。他在文中曾写到:“深深理解成长之痛,感同身受地去贴近每一个拔节的生命,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拔除痛苦,这就是教育的慈悲心。”

因为敬畏,所以坚守。

在离开省实的最后一天上午,也就是听完丁老师的 《野望》一课后,我们依旧认真地做着最后的交流点评。有学员直言:“这样高质量的跟岗访学其实就是一个从摧毁到重建的过程。”而我也觉得曾经的自己,自信得有点儿可笑。

丁之境老师

两轮跟岗,我都主动承担了小组公开课的任务。而两次公开课,我都坚持着事先不请教导师、不进行试讲的原则。当然,原生态的课堂呈现总是有瑕疵的,但也给了我宝贵的成长机会。每次展示过后,导师总会在百忙之中找机会跟我细聊,从对文本的解读再到课堂环节的设计,从教学语言的表达再到教学艺术的处理,这是我职业生涯至今从未得到过的全方位、高水平的指导。我曾跟导师直言,跟岗让我更加敬畏课堂、敬畏教育。导师更是一语中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源于对教育心存敬畏。”是啊,怀揣着敬畏之心,坚持向阳生长,才有足够的底气驾驭课堂,去面对一个个需要引导甚至塑造的鲜活灵魂。

离开省实时,我也如学生即将毕业离开母校般,尽是不舍。最后的仪式是站在省实的 “感恩”碑前留影,想起了楚老师所言:“把时间倒计着过,每一个琐碎的日子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个相伴的人都是值得珍惜的,每一点艰辛的成长都是价值连城的。”

甘甜如醴的回忆

跟岗结束已有一段时间,我也回到岗位继续着早出晚归的工作模式,又恢复了云淡风轻的生活常态。好在现代科技发达,通讯设备先进,经常一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楚老师、丁老师的 “身影”,他们会坚持记录学生的成长、课堂的感悟、生活的美好。楚老师已是 “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却还一边坚持两个班的教学,一边继续做课题研究,她说她喜欢;丁老师已是“丁校”,可出差途中还带着学生的考试卷一张张批改着、留言 “做你们的老师真幸福”……

省实跟岗留念

省实资深的正高级教师罗易老师曾说:“做教师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要默默地修为,不断地提升自我,要广结善缘多 ‘送炭’,要积极进取把握机会,要劳逸结合懂得享受生活……”教育乃修行,能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微笑静待生命的芳菲尽情绽放,这不就是心之所向么?

经得起时光洗涤的东西最是可贵。我会常常忆起——南国秋天,有艳阳、有清风、有明月;访学省实,与志同道合者,随儒雅导师,悟师道精髓。工作疲乏困顿时,他们就如明灯,照亮我笃定前行的路。

猜你喜欢

敬畏导师老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V eraW an g
导师榜
敬畏先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