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批改的对策分析

2019-03-25李玲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1期
关键词:批改初中语文作文

李玲

【摘 要】 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要倡导“有理”“有据”“有节”的作文评改三原则,要切实做到评改主体多元化,注重指导学生进行非成文性与成文性修改,可以尝试运用“多轮互动式”编辑评改法和“SWOT”分析法来提高作文评改的质和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  批改  对策

语文教育从本质上说就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与“读”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等信息符号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说”与“写”培养的则是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是“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力体现的不仅是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文训练及作文评改工作的重视程度及训练强度远不及阅读教学,这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初中生在写作评改方面提出了一条基本目标:学生应“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鉴于此,笔者提出作文评改应对建议和对策,以利学生完善作文,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一、坚持“有理、有据、有节”的作文评改原则

针对教师与学生在作文评改的思路混乱,教师与学生在评改中提出的优缺点指向不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评改用语上缺少激励性和平等性等作文评改中会出现的问题,应坚持“有理、有据、有节”的作文评改原则。首先,作文评价,无论是教师评还是学生评,落笔之前定要有理,没有道理的评改是混乱的,站不稳的,要被推翻的。心中有理,评改时也就理直气壮了。其次,作文评改应是有根据,不能仅是泛泛而谈,指出文章的不足,而更应指出问题来源于文章的哪一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据”从何来?据,是评改者对作文所作一切的评价的来源。而这源头便是从学生的文章中来。第三,作文评价不应做到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矛盾。“节”从何来?从评改者对维护评改对象写作积极性中来。

二、切实做到评改方式多样化

在作文教学的评改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同的,“评”的主导应是教师,而“改”的主体一定是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应将“教师评”和“学生评” 积极地组合起来,切实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要做到主体多元化的教学评改,必须要先让学生参与到评改中来。学生作为作文评改的主体,让其积极主动地评析作文,并作出书面的评价。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作为写作主体在写作后期进行再创作,而且教师“放手”让学生评改作文,培养的是学生对于作文内容和表达等一系列信息的处理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语文教师需“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考虑到初中生对作文评改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成系统、还未完备,所以这里说的“放手”绝对不是教师完全地不管了,而是为了改变过去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评改“集权性”和评改主体“单一性”的现象。所以,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改和学生对作文的自行评改。

三、指导学生进行非成文性与成文性修改

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只主張学生应该养成“多修改的习惯”,而《语文课程标准》则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进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为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改出来的。这样通过修改进行的写作训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教学思想。马正平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提出:“批与评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因此,作文批改工作最终必须要让学生对批语理解并对作文不足之处予以改正。”修改是学生对作文的一次洗礼,是教师评改之后,作为评改反馈的必要途径。教师评改与学生修改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师生的合作。只有教师认真评阅,指出问题,提出修改的方向,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后期的成文性修改,也才能培养学生在下次作文评改前对自己文章进行非成文性修改的能力。

四、“多轮互动式”编辑评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针对传统书面评改方式中存在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再加之学生与教师在书面写作和书面评改上的日渐倦怠。笔者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评改方式,即利用计算机中自带的 Word办公软件对学生上交的电子文本进行“编辑式”评改来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和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教师评语中要对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建议语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地人生态度”。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中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应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写作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造性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开始学着在作文评改中关注学生的行为过程及内心世界”。这里强调的是评语中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教师应从传统的“高位”上“俯下身来”,尝试用初中生的视觉看他们的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平等友好地进行交流,既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又毫不吝啬地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赞赏。这样的作文评改就从原来传统的“指正型”的评改模式转变为注重“心灵沟通”和“人文关怀”,关注学生文章思想感情抒发,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积极引导的“育人型”的评改。

参考文献

[1] 莫家泉.初中作文教学三步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08):45-47.

[2] 左娟.初中作文批改有效性浅探[J].中国民族博览,2018(05):115-116.

猜你喜欢

批改初中语文作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优化批改方式 提高作业实效
精雕细琢成美文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