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媒体融合的VR新闻沉浸式传播探究

2019-03-25张思慧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张思慧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演进和变化,传播生态从各个方面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媒体融合逐渐成为了传媒业发展的时代背景。VR技术与新闻的相互融合,使新闻虚拟与现实边界沉浸,营造全新“拟态环境”;视觉与听觉感官沉浸,增加新闻多维信息;主观与个性视角沉浸,提升受众互动体验。为了使VR新闻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技术优势,着眼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其沉浸式传播的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媒体融合;VR新闻;沉浸式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034-02

2016年被视为我国的VR新闻元年,人民日报、财新网、网易等主流媒体纷纷采用VR技术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使得受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效果,这也再一次印证了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VR新闻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方式,受众不仅能够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来体验新闻现场发生的事件,对新闻场景进行了解,还可以通过佩戴数据手套,实现对虚拟现实物体的触觉体验。VR新闻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参与者真正进入到一个几乎场景重现的新闻中,通过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体验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中所传播的事件或情景,拥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境界,创造一种“在场”的感觉,“旨在引起观众和新闻报道之间的联系。”①作为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产物,VR新闻具有的创新意识与理念,获得了专业学者的关注。对传统新闻来说,VR新闻的沉浸式传播模式是一种进步和发展,但是,其潜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它也影响着新闻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  VR新闻的兴起与发展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真实的世界,从而形成逼真的三维环境的技术。”而VR新闻,又称为虚拟现实新闻、沉浸式新闻,是一种利用VR技术来对新闻、纪录片和非虚构故事进行传播的新方法。

早在2013年,国外的新闻传播领域已经开始采用VR技术进行制作。“美国传媒巨头甘内特集团旗下的《得梅因纪事报》在其网站推出《丰收的变化》大型解释性报道”②,该新闻报道融合了VR技术和游戏互动的元素,率先探索了沉浸式的新闻呈现方式。而2016年,是我国VR新闻在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国内媒体人纷纷将这项新兴技术融合到新闻传播中,引起了一股VR新闻的热潮。在2016年期间,《人民大会堂巡游》《筑梦天宫》《不要惊慌,没有辐射!》等内容让受众充分感受到VR新闻在沉浸式传播方面的新特点。

2  VR新闻的新特点

1)虚拟与现实边界沉浸,营造全新“拟态环境”。VR新闻顺应了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将不同形态的信息于同一个新闻中呈现,这就打破了传统新闻中对于信息的限制,营造出360度立体化的新闻场景。美国学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强调了大众传媒在对新闻信息重新结构化后,形成了非客观的、真实的环境,而是大众传播构造的信息环境。虚拟与现实的界线模糊,两者相互融合,促使受众具有强烈的“在场感”,并沉浸于场景化的新闻现场之中。2016年,根据“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新闻事件,央视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推出了《筑梦天宫》VR新闻直播,可以使受众直接“走进”天宫二号,从多个角度了解到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比浏览传统新闻更加具有沉浸感。

2)视觉与听觉感官沉浸,增加新闻多维信息。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媒介的出现促使人的多个感官得以延伸或扩展,并且影响了人对于外部事物的看法与认知。作为一种新兴媒介,VR技术结合于新闻传播中,改变了傳统新闻的报道方式。在传统新闻中,多采用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受众更多地是以了解新闻的目的接收信息。而在VR技术的支持下,VR新闻不仅以三维立体的场景形式展现,还对受众的视觉与听觉感官体验进行“延伸”。

2015年,财新网利用VR全景技术,花费一个多月制作了《山村里的幼儿园》,这是国内首部VR新闻纪录片。在这部VR新闻中,通过展现留守儿童的生活场景,以及山村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并结合利用了视听等多个元素,让受众在观看新闻时犹如“置身”于新闻场景。通过滑动画面或是移动手机,受众能够从不同方位进行场景体验,获得立体化的新闻信息,增强了代入式传播效果,VR新闻的沉浸性特点得以突显,此外,还改变了单一线性的新闻传播模式,信息通过多维度的方式予以展现。

3)主观与个性视角沉浸,提升受众互动体验。在传统新闻中,受众虽然可以从信息的类型、题材、形式等方面主动选择信息,但是接触到的依旧是“把关人”过滤和筛选之后展现出来的内容,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与理解信息。在2016年两会报道中,新浪网发布了《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VR新闻,受众可以选择总理、省长、群众、记者、外宾及黑衣人这六个身份,从不同的视角对“两会”进行个性化体验,并通过点击超链接与新闻场景进行互动,获取有关“两会”的各类信息。VR新闻充分发挥了技术优势,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场景重现,并结合交互式信息,强化受众在新闻中的个性化视角。

3  VR新闻沉浸式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

1)内容为王与技术为辅相结合。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形态,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呈现方式固然重要,但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依旧是影响新闻价值的关键性因素。尽管“大多数人还是习惯把虚拟现实的新闻产品当成电影”③,需要注意的是,VR技术仅仅对新闻起到辅助的作用,VR新闻的核心和本质仍然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在强调VR新闻的沉浸式传播效果的同时,还要掌握好内容与技术之间的重心,避免因为夸大技术作用,而忽视了新闻的实质内涵。另外,一些传播者尝试制作战争或犯罪题材的VR新闻,虽然与传统新闻相比,将VR技术融入这些题材中会为受众带来更大的沉浸感体验,但对心理创伤的当事人来说,该类VR新闻有可能对这部分受众造成二次伤害。因此,VR新闻的传播者还需不断完善其媒介素养,以权威的新闻内容为基础,以VR技术为支撑,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

2)加强VR新闻的交互式体验效果。VR技术与新闻的结合不是单纯地做加法,而应在传统新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式与沉浸式体验。在现有的VR新闻中,虽然能传递出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但VR新闻目前仅停留于在全景画面中点击按钮出现解释性信息,或是利用超链接转换至下一个虚拟场景阶段,受众与VR新闻之间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当沉浸性成为VR新闻的重要标签时,传播者应根据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将VR新闻的交互式传播效果充分展现出来。其实,VR技术的交互性已经被较好地运用在电商领域。2016年4月,阿里巴巴推出了全新购物方式“Buy+”,受众在购物过程中可以360度查看物品外观及信息。此外,“Buy+”尝试推出虚拟试衣功能,这就颠覆了原有的网络购物体验,受众与所要购买的物品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关系。这也为新闻传媒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案例,利用虚拟现实设备与虚拟环境进行实时交互,强化受众在新闻场景中的体验,这也是VR新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向。

3)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合作共生。VR新闻具有创新性的呈现形式,然而由于制作周期的限制,无法满足新闻的时效性,且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有较大的局限。与传统新闻相比,VR新闻在各类事件的应用中无法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VR技术在新闻呈现方面的优势,增强VR新闻沉浸式的传播效果,将VR技术融合到新闻的生產与传播中,强化受众的在场感和对信息的个性化选择;另一方面,VR新闻要积极与传统媒体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利用传统媒体在新闻题材和内容上的报道优势,弥补VR新闻的不足与缺陷。值得关注的是,由于VR新闻中把关人的角色不再突显,受众容易形成有失偏颇的认知和看法,应该结合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对舆论进行积极地引导,改善受众原有的“刻板印象”,并不断培养其理性与客观的新闻素养。

注释

①吴万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报道立体新闻》,《青年记者》,2015年第4期,第80页。

②杜江,杜伟庭:《“VR+新闻”:虚拟现实报道的尝试》,《青年记者》,2016年第6期,第23页。

③腾讯,《虚拟现实报道来了,不只技术变革这么简单》,http://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xunixianshi.html, 2015年7月20日。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0.

[2]周敏,侯颗.冷热媒介视角下虚拟现实新闻探究[J].当代传播,2016(5):51-54.

[3]严焰,范孟娟.困境中前行:虚拟现实新闻发展探索与反思[J].中国出版,2016(20):6-8,19.

[4]张倩.浅谈我国VR新闻编辑的创新性与局限性[J].东南传播,2017(1).

[5]郝香.VR新闻:传媒数字之路新探索[J].中国出版,2017(2):23-26.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