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究

2019-03-23姚彩凤

考试周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文化传承的基础。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当今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新时期在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要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也让学生产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彰显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刻意义。

一、 传承文化,彰显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组织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挖掘,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能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 价值引导,明确方向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着深厚的德育思想和价值教育内容,如仁爱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宽以待人文化等,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些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挖掘,能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在学习《天地人》的时候,老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文字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加以培养,适当地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引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培养,给学生学习发展指明方向。

(二) 道德培育,深化感知

在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学习理念的形成,对辅助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由此能看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能为学生审美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促进综合教学效果的逐步提高。例如,在开展《升国旗》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以及戴叔伦“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爱国理想等,进而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创造条件。

(三) 人文教育,文化熏陶

在全面系统推进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借助传统观念的应用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进而受到文化熏陶,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观念的形成,提高教学组织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在诗词唯美的意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小学生的人文观念得以树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小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创新教学,文化传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中与传统文化存在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把握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内容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培养,增强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对小学生实施教育和引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 凝练汉字,渗透文化

统编版教材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能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教学组织效果。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具体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对教材中汉字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能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对学生实施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提高教学组织效果。

例如,在针对《金木水火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金木水火土”汉字的甲骨文,并适当地插入古代先人创造甲骨文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不同甲骨文与生活中什么事物比较相似,在学生积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金木水火土”汉字教学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甲骨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简化汉字对汉字进行学习,了解汉字的形式和内涵,从而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教师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汉字传承和发展历史方面内容,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金木水火土”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我国神奇的五行传統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切实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二) 诗词情境,体验文化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本身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对这部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结合诗词内容营造相应的意境,让学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增强。所以在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文化意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阅读,了解“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別样红。”四句古诗所表述的主要内容,并简单的对诗句进行翻译。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用FLASH创设教学情境,将作者杨万里的生活背景、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词的主要内容等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以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感受到诗词中的送别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诗词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适当地融入古诗词中诚斋体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案例进行解析,使学生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诗词内容,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借助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还可以插入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感受诗词的意境,实现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在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助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 寓言解析,感悟文化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情感教育元素,在寓言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更为深刻地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内容,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教学综合效果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也能获得良好的文化感悟。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寓言的过程中,教师设置角色体验教学活动,让学生尝试将自己带入到课文中,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养羊的人,会如何做。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对寓言寓意形成深刻的理解,适当地插入寓言背景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则寓言主要是庄辛为说服楚襄王改正错误而引用的,由此由改正错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对教育意义的看法进行分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此,将背景文化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整合,在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也明显得到提高。

三、 结语

在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传统文化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契合点,探索传统文化精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传承和弘扬,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进而夯实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传承民族文化重要阵地的作用,促进文化传承和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切实奠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基础,为学生未来针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创造理想化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翟启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J].读与写,2018(19):40.

[2]严成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8(6):16.

[3]张雯茜.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1):250-251.

[4]史作川.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J].新一代,2018(8):99.

[5]刘建军.小学语文教学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8(5):227.

[6]欧建卿.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探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7(6):5.

作者简介:

姚彩凤,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高霞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