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青铜器常用修复方法探析

2019-03-22王保银

卷宗 2019年7期
关键词:汉代探析

摘 要:汉代青铜盆为济源博物馆馆藏文物,口径:25.9 厘米,底径:12.3厘米,高:10.4厘米。该青铜盆锈蚀严重,铜体很薄、铜质较差,口沿、腹部有裂痕,口沿有缺块,器身微变形。本文该文物为例,对其修复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汉代;青铜盆;修复方法;探析

1 修复前科学检测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该青铜盆材质和锈蚀成分,科学检测分析可以准确地指导修复方案的制订,进而采用有针对性的修复工艺。1、锡青铜中的主要功能元素是锡,其机械性能与含锡量有极大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含锡量在5%—15%范围内的实用合金,既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又有较好的延展性。2、锌是比较难提炼的金属之一,一直到宋元,才利用炉甘石冶炼得到不太纯的锌,这里含有的锌应该不是人为加入,而是混入的杂质。3、在锡青铜中加入铅,会增强青铜合金的流动性,充型性好,更便于铸造器物。同时还可以减少锡的用量,降低制作成本。

2 修前影像记录与建立档案

1)修复前照片(图一)。使用相机对青铜盆进行修复前拍摄,并对局部残缺做特写拍摄,以最大限度保留原始信息资料。这项工作是现代科学修复不可缺少的步骤,是对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的完善和发展。2)目测现状描述青铜盆侧面有长15.5厘米断裂,断裂处有残缺,盆体另有一不规则形缺口和轻微变形,通体锈蚀严重,局部粉状锈明显,无金属光泽、表面呈土锈结合硬块,坚固致密,不易剥落。 3)建立修复档案青铜盆的保护修复,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充分保留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3 修复工作目标

1)对焊接牢固的部位进行休整。2)尽可能脱除此文物存在的活性氯化物。3)通过缓蚀、封护手段提高该器环境抗性、减缓腐蚀速度。4)清楚表面有害、影响展示的附着物,完整展现其原有面貌。

4 保护修复理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保持艺术品原装”的基本原则。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保存其本身的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确保文物安全,延长文物寿命,并不影响再次保护修复为前提。1)真实性原则。保持文物原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2)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针对文物病害进行保护处理,在病害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文物本身材质和形状的干预。3)可再处理性原则。保护处理材料使用后具有再处理性。4)稳定性原则。修复材料相兼容性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遵照“保护现状、修复原装、消除隱患、延长寿命”的原则,保持该器原有的艺术风格、历史信息和科学价值,减少人为干预,有效保护文物。

5 青铜器修复常用步骤

5.1 清洗

1)去离子水浸泡脱除可溶盐。清洗时要注意对断面的清洗和保护,只有把断面清洗干净,修复时才能做到缝隙小、焊得实、粘得牢。2)采用机械清洗和化学清洗相结合的方法,对器物表面泥土、不稳定锈蚀层和其他附着物进行剔除和清洗。去除不稳定锈蚀。

5.2 矫形

1)对青铜盆采用加温矫形法。利用热喷枪,控制温度400°C左右消除破损部位内应力。对铜质较好器壁较薄的变形、扭曲部位,用工具整形和锡锤适力敲打和轻加外力复位。矫形时要与器型进行对照,防止挢枉过正,造成文物的二次伤害。2)根据不同部位,使用不同工具,采用支撑和顶压相结合的方法对器物矫形,经过反复加热矫正,逐步使变形部位恢复原状。

5.3 祛锈缓释

对于粉状锈采取手动或机械除锈和化学溶液5%倍半碳酸钠浸泡相结合的除锈方法,尽可能将有害锈全部去除。采取选用5%苯骈三氮唑无水乙醇溶液进行缓蚀。苯骈三氮唑是铜的优良缓蚀剂,苯骈三氮唑的能与铜及其铜盐络合形成透明覆盖保护膜,此膜紧贴于铜表面,覆盖性好,从而起到保护金属的作用。之后,放置在封闭的整理箱中放入变色硅胶干燥剂干燥。

5.4 焊接补配

焊接前先将焊口表面锈蚀和油污等全部清除干净,然后锉出金属光泽以备焊接,由于断面比较厚,需要先在断口表面度一层焊锡,以便合缝拼接。焊接时,要做到边焊接边矫形。观察铜质的好坏,确定矫形的力度。因焊接部位受力的不同,设计的焊接口也不相同,对受力较大的部位,通常采用通焊法。焊接完成后补全器物部分地方缺失,根据缺失部位残缺的形状、大小、宽窄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工艺补配材料。此青铜盆用厚0.3MM的铜片补缺,先用较厚的纸张把空缺的轮廓描下,再透画到铜片上进行裁剪。根据空缺部位的形状、弧度、弯曲度等进行捶打、打磨,与器身保持一致,成型后焊接。再用原子灰补平打磨。补缺后,器身上所有的缝隙用环氧树脂进行封填、充实、加固,让修补后的青铜盆完整无瑕。

5.5 做旧封护(图二)

文物修复完成后表面连接补配痕迹明显,用传统漆片调色上色做旧。使修复保护后文物在视觉上具有一致性和美观效果。用B72进行全面封护,使其与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隔离开来。

参考文献

[1]马清林、苏伯民等:《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科学出版社,2001年。

[2]布兰迪著;田时纲、詹长法译:《文物修复理论》,意大利非洲与东方研究院出版,2006年。

作者简介

王保银(1962-),男,汉族,新乡市博物馆文物修复技师,高中,新乡市博物馆,研究方向:文物修复。

猜你喜欢

汉代探析
VR阅读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