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党报记者新闻志向的变迁与坚守

2019-03-21梁德学

记者摇篮 2019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梁德学

【摘 要】本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党报记者新闻志向的变迁与演化进行了历史考察,同时尝试对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记者如何坚守和践行新闻志向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党报记者   新闻志向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作为党和国家重要舆论工具的党报,充当着中国新闻事业的“排头兵”,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前行,形成了今天的峥嵘格局。此进程中,党报工作的行为主体——党报记者不忘初心,恪尽职责,为中国新闻业重回新闻本位、全面改进新闻报道、提升国际传播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至今,党报记者对新闻志向的追求已发生深刻变化。考察四十年来党报记者新闻志向的变迁,可从中窥探该群体在政治体制变迁和市场大潮中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借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党报记者思想作风建设。

一、党报记者及其新闻志向

党报,一般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核心和旗帜,具有新闻舆论引导功能和社会意识引导责任的报纸系列。现有中国党报体系分为四级,中央级党报为最高一级,第二级为省级党报,第三级为地市级党报,最基层一级为2003年前曾大量存在但目前只少量留存的县级党报。本文所涉“党报记者”专指供职于这四级党报中的记者。

“新闻志向”的提法较新。本质上,“新闻志向”是一种职业志向,一般指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工作当作事业和志向,并为之努力的一种新闻职业精神。与“新闻志向”相近的说法是“新闻理想”,但前者目标性更强,且已有从事新闻职业的决心,后者则更加形而上,虽有从事新闻职业的想法,未必下定决心和付诸行动。在党的报刊发展史上,除早期部分党报记者并不是以办报为职志而将之作为革命和社会动员之手段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党报记者大多以奉献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为终身职志,邓拓、李庄、艾丰、郭梅尼、范敬宜等人可堪典范。

作为中国传媒领域职业稳定性最强的记者群体,党报记者是否怀有坚定而纯粹的新闻志向并切实践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党报记者新闻志向不正、不纯、不坚,将直接影响党报的党性原则和品格,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党报记者新闻志向的变迁与演化

唐绪军、崔保国以每十年为一阶段,将中国报业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断分为四个前后相继的时期,陆高峰在研究中国新闻人从业生态时,也以基本相同的方式进行断分。党报发展在中国报业体系中虽有一定独特性,但总体上与中国报业发展呈同一脉络。党报记者的新闻志向也在这一脉络的体系和框架内发展和变化。

1.1978—1988:使命感与“成名的想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在党报记者主体性逐渐回归的过程中,其从事专业的志向——新闻志向得以释放。

改革开放初期,活跃在党报舞台中央的是被称为“第四代记者”的老一辈记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系列政治动荡,也经历了这期间党报事业的荣辱兴衰,“他们对中国的改革有更深切的历史感和迫切性,对新闻改革有着历史积淀下来的理性认识,有坎坷人生的历史观照,有发自生命的真情呼喚”。

这一代党报记者大多有着朴素而崇高的新闻志向并予以践行,其中一些人直至暮年,仍初心不改,坚定为党和人民新闻事业服务的忠贞信念。范敬宜入职清华后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仍恳切表示:“如有来生,还做记者。”日后写就名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陈锡添,1966年大学毕业后曾做过汽车工人、教师,1982年才成为《深圳特区报》一名普通记者,“此间十七年只想圆满一个新闻梦,无数次梦中、台上掩面嚎啕,而后又唤起热诚的希望,于漫长岁月中等待”。

“第四代记者”新闻志向中有着一定程度“想象成名”的色彩,立志于成为他们的前辈邓拓那样的“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晚年回忆说,自己从1951年开始“做魏巍梦”, “就想着做新闻工作,一个念头就是要当魏巍”。须注意的是,这一代党报记者“成名的想象”是非个人式的,而是凸显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他们通过专业实践阐述党的政策这一取向。“他们将知识分子传统的‘使命感转换为‘党的宣传工作者的忠诚,精益求精地从事宣传事业。”

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继“第四代记者”之后的新一代记者逐渐成为党报记者主体。与前辈们一样,在新启蒙和思想解放的感召下,他们对党报记者职业满怀激情。1988年,32岁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麦天枢被问及是否“还愿意做新闻记者并成为一个真正的名记者”时,他肯定地回答“我愿意”:“尽管当一个好记者不是个人一厢情愿的事,我依然对此充满了内心的渴望。”

此时期,有志从事新闻事业的青年学子人数不断增多。1978年4月,以被撤销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恢复为标志,中国新闻教育开始复苏。1982年,全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点已达16个,在校生1685人,基本恢复和略超过了“文革”前的水平。

2.1988—1998:将投身党和人民新闻事业视作终身职志

经历过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后,中国新闻界认识到,新闻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石。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社会心态、思想观念等已与80年代判然相别。经过精神洗礼的新老党报记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新闻志向。

与思想启蒙、狂飙突进的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市场主导、多元分化。在此风潮下,党报记者高扬主体意识,致力于推动党报工作进一步向专业化转型。这一时期,官方和新闻业界肯定了新闻事业“上层建筑、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1996年,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嚆矢党报集团登上历史舞台,明显提升了党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党报记者的新闻志向随之在内涵方面发生变化,逐渐转向市场性、专业性旨趣。

党报记者“身份”也在该时期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报业市场极速发展,国家在1991年作出了关于冻结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规定。

此后,除少数党报外,新入职的党报记者成了“编制外”人员。即便受身份变化和市场因素影响,党报记者仍有着相当高的社会地位。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全国记协国内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调查”显示,当时包括党报记者在内的新闻从业者仍具有崇高且相对纯粹的新闻志向,大多数人树立和坚守新闻志向的主要动因来自“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方面的考虑”。职业忠诚度方面,当时有54.9%的新闻工作者将新闻工作视为终身职志,明确表示会“一直干到退休”。

上述调查同时显示,在彼时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感受中,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医生,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崇高感。由于此项调查包括党报记者在内,若以当时党报记者的身份地位,有理由认为:其职业认同度和满意度较之其他媒体记者更高,对坚守新闻志向有着美好愿景。

3.1998—2008:在市场侵蚀和体制约束中矢志坚守

互联网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但包括党报在内的各类报纸仍有相当大的读者市场。其间,虽一度出现发行量下滑、广告收入增缓、读者流失等情况,然而,在互联网尚未颠覆整个报业生态之前,党报尚有充足时间进行改革和调整。

此间经历了党报发展一段短暂高光时期,但面对传媒行业深度市场化和互联网的咄咄气势,党报记者的新闻志向不断受到技术、市场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有党报记者指出,自己“最大的压力是来自心灵和理念”:“资讯时代,媒体众多,记者多如过江之鲫,以至于一些部门和单位从过去盼记者、请记者到如今怕记者、烦记者……于是记者们失落了,流失了,转行了,再也不敢以‘无冕之王自诩了。这其中,党报记者作为记者中的一员,经历了同样的阵痛,同时因为历史的原因,这种失落和阵痛更明显,更痛苦。”少数党报记者的新闻志向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被侵蚀,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问题在党报记者身上也曾出现,有的党报记者甚至滑向犯罪深渊。

尽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规范缺失问题,但此时期仍涌现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的党报记者。一些年纪“较大”的党报记者仍踌躇满志,2005年,《大众日报》记者朱剑平在《35岁,继续在党报当记者》一文中写道:“35岁以后,我们正当壮年,刚刚积累了一点经验,开始摆脱浅薄,希望用独立的大脑东张西望,希望探寻事情真相,正好符合党报权威性独特性的报道要求……恰在这一时期,党报也在重新寻回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强势地位,恰好可以承载刚入行时促进社会发展的梦想,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在党报当记者呢?”

此时期,新闻行业对青年学子依然有着十足吸引力。截至2008年末,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达到877个,在校生人数超15万人,为1982年的89倍。这不仅反映了市场对新闻类人才的需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年学子怀有强烈的新闻志向。

4.2008年至今:新媒体挑战与契机重现

2009年新浪微博问世及2011年微信问世,彻底打破了此前机构新闻工作者的平台垄断和职业垄断,包括党报在内的纸质媒介受众流失状况令人堪忧。此种情形下,党报记者遭遇着越来越大的职业认同困惑和职业危机感。

新浪微博问世的前一年,首批90后新闻学专业学子踏入大学校门。但短短4年后,他们本科毕业的2013年,中国报业生态业已大变,不仅市场被新媒体蚕食大半,专业至上的行业理念也蜕化为流量至上。在不少党报出现减版、甚至裁员的情况下,新闻学专业或其他专业有志于从事党报工作的青年学子,他们踏进党报大门的机会变少了。在尚不十分灵活的体制面前,有新闻志向的进不来,懈怠了、新闻志向有所弱化的又退不出,形成死结。

不得不承认,报业危局为包括党报记者在内的纸媒记者实现新闻志向造成了冲击和影响。在自媒体平台,一些对新闻理想和新闻志向持迷茫、悲观态度的文章被热传。但也有一些党报记者公开发声,呼吁新闻记者勿泯新闻理想、不灭新闻志向。《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曹林2015年发文指出:“新闻业可以不要理想和情怀了吗?当然不是,越是这个行业受到冲击的时候,甚至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越需要理想来滋养我们的职业自信……充满怀疑的时代,需要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才能坚定我们的信仰。”

新媒体对党报人才的一挖一截,逐渐形成了对党报的人才优势,但新媒体也为困境中的党报带来生机。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各级党报积极响应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投身融合发展实践。

在2016年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中,前10名中党报占据7个席位。《2018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党报在“两微一端”表现抢眼,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平均阅读量超过10万。除《人民日报》外,另有13家党报微信文章平均阅读量过万,其中地市级党报7家。可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党报记者施展新闻志向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记者对新闻志向的坚守与践行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各级党报记者,在报业市场深化改革和新媒体强力冲击的情形下,须做到立志有恒,立志必行,矢志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志向。

1.弘扬新闻记者崇尚理想和志向的传统,树立正确、远大的新闻志向

要传承和弘扬范长江、邓拓、范敬宜等老一辈党报记者矢志奉献党的新闻事業的精神传统,以正确的新闻志向激励自身不断前行。

何谓正确的新闻理想和新闻志向?童兵先生2014年寄语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一席话对之作了精辟诠释,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从业宗旨,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需求为新闻使命,以客观、真实、公正为职业规范,挑好党的耳目喉舌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两副重担。”不仅要立下正确的志向,还应做到志存高远。不能指望一个无志向或志向低下的党报记者在各种冲击和诱惑下忠诚地服务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

2.在逆境中磨砺新闻志向,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不可否认,新媒体对党报的受众、渠道、内容、人才等资源形成全方位争夺,党报记者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影响力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但党报记者肩负着特殊政治使命,不应妄自菲薄,在逆境和诱惑中,更应坚守新闻志向,表现出党报记者的忠诚和担当。“哪个行业没有落差,最后还是回到志向和兴趣上来,如果新闻理想未泯,不应因落差而轻言放弃”。前已述及,党报发力“两微一端”,已为党报记者施展新闻志向提供了新的宽广平台。党报记者要以此为契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志做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行业标杆。

3.保障党报记者新闻采编和舆论监督权益,为其实现新闻志向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空间

理想与志向是一个社会思想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课题。没有一定的制度体系和舆论氛围支撑,再好的理想和志向也推展不开。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党报记者在权益范围内开展舆论监督仍存在一些困难,从而导致其职业荣誉感和社会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被职业倦怠感所吞噬。因此,尊重新聞规律,维护记者尊严,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充分保障党报记者的新闻采编和舆论监督权益,也是党报记者能否坚守和践行新闻志向的重要前提。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扬略. 党报新论[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2.

[2]沈正赋. 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新闻志向的建构与坚守[J]. 当代传播, 2017(2):22-26.

[3]唐绪军,崔保国. 中国报业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J]. 中国报业,2018(13):50-55.

[4] 陆高峰. 中国新闻人从业生态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19-29.

[5]时统宇. 论中国第五代记者[J]. 新闻知识,1988(11):6-9.

[6]李彬. 中国新闻社会史(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14.

[7]胡百精.世上可完满的,唯有真心[EB/OL]. (2018-07-01) [2018-10-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4764987143273440&wfr=spider&for=pc.

[8]范敬宜. 范敬宜文集·新闻教育文选[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8.

[9]陆晔,潘忠党. 成名的想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 新闻学研究,2002(4):17-59.

[10]麦天枢. 自问[J]. 新闻知识,1988(11):15-16.

[11]吴廷俊. 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552-553.

[12]李彬. 中国新闻社会史(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88.

[13]陈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变迁研究[D]. 武汉大学,2013:87.

[14]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中国新闻年鉴 1999[M]. 北京: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1997:388.

[15]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中国新闻年鉴 1999[M]. 北京: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1997:388.

[16]李剑桥. 党报记者的"阵痛"与未来[J]. 青年记者, 2006(16):72-72.

[17]潘维,廉思. 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 1978-2008[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378-408.

[18]朱剑平. 35岁,继续在党报当记者[J]. 青年记者, 2005(1):39.

[19]吴廷俊. 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555.

[20]曹林. 理想能让我走得更远更出类拔萃[J]. 新闻战线,2016(5):30-31.

[21]张建星.中国报业40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411.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感同身受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给煤炭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