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恒言录》谚语探析

2019-03-21张文霞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关联词俗语谚语

张文霞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清代钱大昕的《恒言录》[1]是一部重要的具有语言学价值的明清俗语辞书,全书共收录常言俗语800余条,为后代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汇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其中明确标目俗语、俗谚有出、闾巷常谚共计135条。本文即对此135条俗语中的谚语进行认定并分析,运用汉语语汇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其中谚语语义、谚语语法结构、所收谚语的来源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一、《恒言录》谚语认定

“谚”这一名称早在先秦时就已通行。自古以来,一直是用来统称俗语的。如《礼记·大学》释文:“谚,俗语也。”这是中国古代对谚语的广义理解。直到新版《辞源》中,还把谚语解释为“长期流传下来的文辞固定的常言”[2]

钱大昕《恒言录》中明确标目俗语、俗谚有出、闾巷常谚共计135条,对谚语的理解依然是广义的,因此这三部分实际收录内容,事实上包括了今天所说的俗成语、格言警句以及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正因为俗语谚语概念混淆,也导致了这三部分如果按现代语汇学理论无法严格区分。

然而,这种广义的谚语范围太大,在进行研究讨论时显然不合适,因此,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郭绍虞先生《谚语的研究》一文开始,将狭义谚语列为讨论对象,从此,广义谚语被狭义谚语所取代。然而,对狭义谚语的定义直到今天依然说法不尽相同。温端政先生在《汉语语汇学》中认为:“谚语除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外,还有一个重要性能,就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3]据此,将谚语定义为“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4]本文即运用温先生的观点,对钱大昕《恒言录》中的135条标为“俗语”、“俗谚有出”及“闾巷常谚”的条目进行认定,确认出87条谚语进行分析探讨,以了解《恒言录》所收谚语的基本情况,丰富谚语的研究成果。

二、《恒言录》谚语分析

(一)《恒言录》谚语的语义构成

谚语根据内容分类,一般分为农业类、气象类、风土类、社会生活知识类、讽颂规诫类等五类。在《恒言录》所收谚语中,绝大多数属于社会生活知识和讽颂规谏类,即社会谚居多,而农业类、气象类、风土类等自然谚很少。举例如下:

1.社会生活知识类

这类谚语主要表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生老病死等知识。它就像是一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具有丰富人们生活常识的作用。如:

①办酒容易请客难,请客容易款客难。

按,这句谚语告诉人们:请客比置办酒席难,款待客人比请客更难。因为酒菜等容易准备,但客人肯不肯来,并不是请客的人能决定的;客人请来之后如何款待,使客人们满意,那就更困难些。说明事物都有复杂的一面,要慎重地考虑成熟再去进行。

②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按,这句谚语告诉人们养生之道:晚饭要少吃。

2.讽颂规谏类

这类谚语主要表述个人立身处世,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带有一定的教育意味,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和劝诫作用。如:

①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按,这句谚语意思是:海水干了,最终还能见底,但人即使死了,也不知他怀的什么心。告诉人们人心难测。

②好男不吃分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按,这句谚语告诉人们要自食其力,不能只依靠父母或祖上的遗产生活。

3.农业类

这类谚语主要是与农业生产生活有关的谚语。《恒言录》中农业类的谚语仅3条。

①万顷良田不如四两薄福。

按,这句谚语意思是:即使家有许多田地,但是也不如上天赐予的稍许的福气。反映古人对待人生的宿命论观点。

②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按,这句谚语意思是:把现在可以耕种的土地留给子孙。告诉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从现在开始保护耕地,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让子孙承受我们破坏耕地带来的后患。

③千里田八百主。

按,这句谚语意思是:年代长久的田地,更换过许多主人。形容土地转卖频繁。

《恒言录》中无气象类、风土类的谚语。

由此可见,《恒言录》所收谚语语义范围并不广,多是社会谚。这应该与钱氏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钱氏是18世纪我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生活经历以读书与仕途为主,并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与生活的经历,与下层平民的接触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恒言录》中所收录的谚语多是源于书面语的社会谚。

(二)《恒言录》谚语的语法结构

谚语从语法结构上来说,有单句型和复句型两种。因为紧缩句可以看作是某种复句的紧缩,故将紧缩句包含在复句型中。

1.单句型

单句型谚语共5例,其中主要是主谓句,并未收录非主谓句类型的谚语。如:

强龙不压地头蛇。

人算不如天算。

捉贼不如放贼。

卖浆值天凉。

积财千万不如一艺随身。

5例主谓句中,多是动词性谓语句。

2.复句型

《恒言录》中复句型谚语占多数,共计68条。其中,只有7例有关联词,61例无有关联词出现。究其原因,其一,从古代汉语语言表达来说,本用意合法组合句子,主要靠语义表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不需出现关联词。有学者认为“与汉语社会的文化特质、历史变化、汉民族语言习惯、汉语特点都有密切关系。”[5]其二,从谚语来说,形式简洁、口语化的特点也使得其语言表达运用关联词少。其三,从汉民族的用语习惯来说,喜欢整句表达又喜用修辞手法,这也是谚语少用关联词的原因。根据复句间的语义关系,《恒言录》中的复句型谚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并列型。由两个语节组合而成,语节与语节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并列关系,两个语节相辅相成,共同表达语义。如:

①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脚。②好男不吃分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③酒在口头,事在心头。

《恒言录》所收并列型的谚语句与句之间不用任何关联词语。在语义表达时一般会运用对偶、对比、起兴、排比等修辞手法。例①比喻平时不做准备,事到临头才急忙设法应付。例②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例③指不因喝酒而糊涂误事。

此外,《恒言录》中有2例由名词性非主谓句组合而成的并列型谚语:

①热灶一把,冷灶一把。②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例①意谓趋炎附势的人看情势一会儿奉承这个,一会儿逢迎那个。有讽刺意味。例②意谓夫妻相处生活简朴,感恩励志,朋友相聚讲究吃喝,亲戚往来离不开点心礼品。

(2)转折型。转折型的谚语也由两个语节组合而成,语节与语节之间具有转折关系。如:

①牡丹虽好绿叶扶持。②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③肚里饥,打火又无米。

《恒言录》所收转折型的谚语多数没有关联词,但根据语义,可以补上关联词。例①有关联词“虽”,意指牡丹花虽然好看,最终也必须有绿色叶子的帮衬才能显现。比喻再好的事物也要有个帮衬。例②至例⑥都可以补上关联词“虽然……但是”或者“却”。例②意指虽然十根手指长短不同,但一旦有疼痛,每根都是一样的。例③意指好不容易打着火,却发现家里无米。形容极倒霉的处境。

(3)条件型。这类谚语也由两个语节组合而成,前一个语节表述某种条件,后一个语节则是表明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结果。如:

①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②忍事敌灾星。③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恒言录》所收条件型的谚语多数没有关联词,根据语义,可以补上关联词“(只要)……就”。例①以多重复句形式构语。后一语节是一个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而前一语节与后一语节之间是条件关系,前一语节有关联词“但”,意思是“只要”。意指只要有路可以走,即使再险峻也要前行。告诫人们不要惧怕失败。例②例③都可以补上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例②指只要能忍受使自己气愤的事情,就可以抵挡灾祸。例③意思是少吃晚饭就能长寿。

(4)选择型。其中有1例为紧缩句。由两个语节组合而成,语节之间表示选择关系。

①巧诈宁拙诚。②宁可死,莫与秀才担

担子。③宁可荤口念佛,莫将素口骂人。

《恒言录》所收条件型谚语的3例中,都有关联词“宁”或“宁可”。例①用关联词“宁”,相当于今之关联词“与其……不如……”。该句意谓与其虚伪奸诈,倒不如质朴忠诚。例②用关联词“宁可”,意思是秀才没力气,跟他一起抬担子肯定吃亏。例③也用关联词“宁可”,意谓宁可在修佛时吃荤食,也不用吃素的嘴骂人。告诫人们不要伪装行善,而要真诚待人。

(5)假设型。由两个语节组合而成。前一个语节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语节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①不在被中眠,安知被无边。②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③日间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④若要好大作小。

《恒言录》所收假设型谚语的4例中,只有例④有关联词“若”。例①至例③都可补上关联词“如果……就”。例①意谓如果不在被中睡觉,怎么知道被子没有边呢?告诉人们无论任何事情,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了解其本质。例②意谓如果一生之中不做那些让人皱眉(反感)的事情,那么在世上就不会被别人咬牙切齿的痛恨。例③意谓如果没做过什么违背良心、正理的事,心地坦荡,即使深更半夜间有人敲门也不害怕。例④意谓如果想要办事顺利,必须学会忍让,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姿态。无论在社会上或家庭里,在朋友、同辈或小辈面前,都要和气待人。

(6)因果型。由两个语节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语节说明原因,另一个语节说明结果。

①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②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与儿孙作马牛。③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恒言录》所收因果型谚语的3例中,都无关联词出现。根据语义关系,可以补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或者“因此”。例①是个多重复句,因果中有假设。前一语节说明原因,后一语节说明结果。而后一语节又是一个假设关系的紧缩句。意谓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因此,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例②意谓儿孙自有他们自己的打算,因此,做父母的不必过分为他们操心劳力。例③也是个多重复句,因果中有假设。前一语节说明结果,后一语节说明原因。而后一语节又是一个假设关系的紧缩句。意谓交朋友必须找学识本领胜过自己的人,因为如果是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交往那么就如同没有朋友一样。

总体来看,《恒言录》所收谚语尽管数量不多,但是语法结构类型丰富,其中主要是复句型。复句型谚语中,汉语的各种复句类型基本包含在内,而并列与转折复句较多,其它类型较少。

(三)《恒言录》谚语的来源

钱氏为《恒言录》所收谚语均注明来源,主要有四类:口语、唐宋诗词、佛教典籍以及宋儒语录。

1.口语。

《恒言录》谚语中收录了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社会谚以及少量反映农业生活的自然谚,其来源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反映阶级斗争、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婚姻爱情、修身保健方面的谚语。这些谚语明确记录了劳动人民全部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如:

强龙不压地头蛇。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源自口语的谚语明显具有通俗简洁的语言特点。

2.书面语

《恒言录》收录的谚语有许多是来自经典、诗歌或其他书面系统中。由于一些书面作品在人们口头长期流传,人们或以通俗的言语形式代替了原书面语,将其化作谚语;或直接将这些书面语句作为谚语。《恒言录》中就收录了部分这类古谚语,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唐宋诗词、佛教典籍、宋儒语录。

(1)唐宋诗词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龚霖诗也)

按,此二句是唐代诗人龚霖所作,原诗失传,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之四中仅收此两句,《恒言录》所记本此。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诗也)

按,出自唐代诗人冯道《天道》一诗。

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直半文钱。(张子惠送谢叠山《北行》诗也)

按,出自宋代诗人张子惠《送叠山先生北行》一诗。

(2)佛教典籍

千里田八百主。(如敏禅师语也)

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古寺行者语也)

龙生龙子,凤生凤儿。(丹霞阐释语也)

(3)宋儒语录

鲍老送灯台。常生案:《归田录》:鄙语“赵老送灯台,一去便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天圣中有尚书郎赵世长为西京留台御史,有轻薄子送以诗云:“此回真似送灯台。”世长深恶之,其后竟卒于留台也。

瓦罐不离井上破。鑑案:《鸡肋编》陈无巳诗多用一时俗语。如“瓶悬瓽间终一碎”,即俗语“瓦罐终须井上破也”。

三、《恒言录》谚语简评

《恒言录》是一部考证常谈俗语的小书,其大部分内容是考证通俗词语出处的。从所收录的内容来看,既有词又有语,但是收词居多。不但收录了不少双声迭韵词,同时注意收集等义和近义词。在汉语词汇学语汇学研究领域有着不可轻忽的地位和作用。对《恒言录》谚语的研究不仅仅对中国古代珍贵浩繁的谚语资料的整理和保存,而且对谚语语义、语法结构、来源的进一步探讨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恒言录》一书收录原则以及注释原则所限,该书对于谚语本身的研究价值是有限的。首先,收录现代研究意义上的谚语条目不算太多,对研究范围有一定限制;其次,注释重在考证词语的来源和出处,每条谚语下只是注明该谚语的来源,并没有释义,因此也就限制了研究的理论深度;第三,尽管分类上与同时期的同类书籍相比较为科学,但收录条目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重复以及错误。比如,“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肎向死前休”在“闾巷常谚”中收录,在“俗谚有出”中又重复出现;“龙生龙,凤生凤”在“闾巷常谚”中收录,在“俗语”中也有出现,只是语形稍有变化,作“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又如,“吃得亏做一堆”在《增广贤文》中“做”作“坐”,从该语表意来说也是“坐”合适,在古代文献以及现代使用中也是用“坐”,所以此条应是谚语《恒言录》收录有误。所以总体来看,《恒言录》所收谚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中应当引起注意,但是该书对于谚语以及其它形式的语及词的收录,是古代社会语言特征的反映,代表了特定时代汉语词汇和语汇的面貌,因此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进行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关联词俗语谚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关联词的秘密
关联词的秘密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一)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