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著编辑出版规范探讨

2019-03-21

传播与版权 2019年4期
关键词:原书译稿译著

李 凌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871)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译介范围越来越广,翻译图书的市场也越发繁荣。2018年8月公布的《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出版新版图书255106种,与上年相比品种降低2.79%;共引进图书版权17154项,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3.42%。翻译图书的出版品种在攀升,图书质量却良莠不齐、诟病不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开展出版物“质量管理2018”专项工作的通知》中特别指出,要加大对引进版图书质量的检查力度。

规范译著的编辑出版、提高译著的图书质量,是上级主管部门和出版社都非常重视也非常关心的问题。译著学科广泛,内容千差万别,统一规范所有学科不具操作性,但编辑出版流程中某些共性的问题,必须予以规范。

一、译前准备工作

(一)甄选译者

翻译的质量归根到底需要依靠译者,找到合适的译者就迈出了保证译著质量的第一步。译者的甄选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专业、外文、中文。译者应是引进图书所涉领域的专家,能够把握该书的内容,译者应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好的中文文字功底,三者缺一不可。[1]

译者确定后,一般需要请译者先试译一部分内容。对于编辑不了解的译者,这个环节尤其不能忽略,通过试译如果发现人选不合适要及时更换。

(二)确认版权

签订版权合同后,编辑需要与原书版权方确认该书所有内容的版权使用要求。有的引进版图书可能有版权使用限制,比如某些内容会仅限该出版社使用,或仅限该语种使用。有版权使用限制的内容常常包括光盘的内容、网络附加内容、引用的图表或文字。对于有版权使用限制的内容编辑要想办法妥善解决,而且要提前告知译者,让译者心中有数。

(三)与译者沟通

在翻译前,编辑一般需要与译者沟通几个问题。(1)如果原书有索引,应在翻译正文前将索引翻译出来。索引标目一般都是该书的关键词,可以作为正文翻译的标准;如果原书没有索引,译者最好提前制作译名对照表,包括重要术语、人名、地名等的翻译。提前翻译关键词,有助于保证翻译质量,避免前后不一致,也方便编辑在加工译稿时核对。(2)对于多人合作的译著,需要商定统稿人,统稿人负责确定术语和专名的翻译、确定书稿的体例格式等。(3)对于原书的错漏、译者认为原书交代不清或需要对读者阐明的问题,可以用“译者注”的方式提供注释。

此外,编辑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加强与译者的联系,期间译者如有问题,编辑要多沟通早解决。

二、编辑加工译稿

译著的内容、构成及顺序,原则上都应与原书保持一致。如果有所删略调整,应向原书版权方说明,并在译著中给予说明。译著又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如中文版序、译者前言、译名对照表、译后记,对中文版的出版缘由、翻译编辑原则等进行说明。

译稿进入编辑加工流程,编辑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先审读索引与译名对照表

索引一般有内容主题索引、人名主题索引、地名主题索引。编辑收到译稿后,在加工正文前,应该先审读索引,对译者的翻译进行校订加工。没有索引的译稿,建议译者制作译名对照表,编辑对表中所涉术语和专名的翻译进行核查加工。译者如没有制作译名表,编辑也可代劳。这方面张元济先生早已率先垂范,当年严复将《原富》译稿交由张先生出版,张先生便建议将译稿中的音译之字“作一备检,方便来学”,并和郑孝柽编“中西编年、地名、人名 、物义诸表”附在书后。[2]

术语和专名的翻译应尽量采用国内通用译名。术语的翻译,译者和编辑可参考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术语在线”等。专名的翻译应采用权威机构公布的规范译名,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姓名、地名译名手册,《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

编辑提前审读索引和译名对照表,有助于尽早发现译稿中的错误或疏漏,从而能够在加工正文前及时修改调整,提高效率。

(二)对照原书通读译稿,要求内容准确、表述流畅

译者交稿后,编辑需要对照原书通读译稿。通读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政治宗教问题。原书如果整体倾向或大幅内容存在政治宗教问题,选题不可能通过,也就不可能进入编辑出版流程。所以,加工译稿时编辑要警惕的主要是散布在字里行间的观点和个别词句。

对过分鼓吹西方制度、过分夸大西方成绩等的文字要进行删改;对含有弱化中国、“台独”“藏独”“新疆独立”等的内容要进行删改;对涉及港澳台的政治问题要注意妥善解决;对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的内容要谨慎处理;地图尤其是涉及中国边境领土的地图,必须按规定送审报批。

2.是否有漏译。在通读译稿时,如上下文不连贯,例句、图表等的序号有缺漏,可能是有漏译的内容,编辑要引起重视,和原书仔细核对。

编辑也可以通过对照原书和译稿每个段落的首句和尾句,比对外文和中文的篇幅比例,查找关键词等,检查译稿是否有漏译。[3]

3.是否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同样的内容原书多次出现,译者在翻译时可能疏忽了前后对应。如引文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在原著出现多次,译稿有“无色的绿色思想愤怒地睡觉”“无色的绿色理念愤怒地睡着”两种不同的译法,只有几字之差,作者很可能注意不到,这时候就需要编辑的“火眼金睛”。

4.加工润色文字,使译文更准确恰当。好的译文应做到“信达雅”,“信”指忠实于原文,“达”指文笔要通顺,“雅”指文体适应读者的要求。[4]受外文的影响,译著的表述往往有欧化倾向。编辑通读译稿时,可通过改变句式、调整语序、适当增加或删除词语等手段,对文字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使用规范。

5.对原书例子的处理。如果原书中的例子只有用外文表述才能阐释清楚,译成中文反而无法说明问题,那么应保留原文,用括号标注中文。如:

说英语的儿童必须知道,将助动词移位到句子的开头处才能构成是非问句,例如:

You will come home.(你会回家。)→ Will you____ come home?(你会回家吗?)

上述内容只有保留原文例句才能说明英文是非问句的构成。

(三)需要校订的问题

在通读译稿的基础上,编辑还需要对部分内容进行校订。

1.术语与专名。正文中,某个术语或专名第一次出现时应用全称,并用括号标注原文名称。下文再出现可用简称,简称第一次出现时应括注在全称后。人们耳熟能详的专名,如列宁、伦敦,可以不注原文。很多译稿这方面做得不到位,常常出现译名后多次括注原文、译名出现若干次后才括注原文等情况,编辑加工书稿时需要注意。

术语与专名原则上都应译出,如无统一译名,译者可和编辑商议后统一译法,个别极为冷僻的可保留原文。

2.注释。原书注释一般包括脚注、尾注和夹注。原书的注释不能删略。译稿最好不要改变原书注释的序码,因为索引可能会涉及注释,正文或注释中可能会涉及互相参见。如译稿调整了序码,需对正文、注释、索引等的互见一一校对,工作量很大。

脚注和尾注:(1)文献类注释,比如作者、文献名称、出版机构、页码等,一般都不译,照录原书;(2)说明性注释,应翻译为中文。

正文中的夹注,以表示文献引用为主:(1)夹注姓氏和时间。如“(Chomsky,1986)”,可照录原文。(2)姓氏出现在正文,夹注时间。如“Huang and Tang(1988)”,应译为“黄正德和汤志真(Huang and Tang,1988)”,既符合国家关于汉语出版物的相关规定,也与参考文献“Huang.C.-T.James and C.-C.Jane Tang(1988)……”保持一致,方便读者检索和查询。

译著增加的译者注,一般采用脚注的形式、用自己的注码序列。尤其是索引涉及注释的译著,译者注不能与原书脚注连排。

3.边码。边码是在译著的切口处标注的原书页码,边码标在原书每页首行首词对应的译文处。原书所有的页码都应在译著中以边码的形式标注,尤其是不要忽略尾注和参考文献。因为原书索引有时候会涉及注释,如索引条目“adoption agencies 307-8,413n16”,“413n16”是指413页第16个注释。如果译著未给原书注释标注边码,索引条目就成“无本之木”。

边码最好由译者标注,编辑在通读译稿时应进行核对。标注边码便于制作索引,便于读者查对,便于译者和编辑工作。

4.量和单位。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应按照国家标准相关规定执行。译著,尤其是非科技类著作中的量和单位并不强求一律转换成国际单位制。如未转换国际单位制,应以译者注的方式给予说明,并注出这些单位与国际单位制的换算关系,方便读者理解。

5.体例格式的处理。原书比如英文著作常以斜体表示不同含义,译著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原书表示书名的斜体,译著改为正体,加书名号。原书表示强调的斜体,译著改为正体,通过加着重号或加粗加黑来表示强调。原书中表示引用的斜体,译著改为正体,用区别于正文的字体体现。

6.标点符号。原则上是中文句子使用中文标点,外文句子使用外文标点。中外文混排时,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采用两种规则:(1)就近原则,即中文后接中文标点,外文后接外文标点。(2)主句原则,根据主句是中文还是西文,决定其中使用的标点。即中文句子内插入外文,整体使用中文标点,外文语句内部使用外文标点;外文句子内插入中文,整体使用外文标点,但中文语句内部使用中文标点。

7.参考文献。书后或章节后的外文参考文献原则上不译,照录原文。

特殊情况,比如原书是把中文文献译成了外文,译著应把该文献回译为中文,附在该文献后或加译者注。如原书为Li, R.(1985), Guanhua Fangyan de Fenqu[The Grouping of the Mandarin Dialects], Fangyan,1:2-5。译著可处理为Li, R.(1985), Guanhua Fangyan de Fenqu [The Grouping of the Mandarin Dialects],Fangyan, 1:2-5 [李荣(1985),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 1:2-5],也可以用译者注的方式附上中文原名,方便读者参考。

8.索引的编排。索引的翻译应在加工正文前核对,这里主要是指校订索引的编排。(1)页码:可以用译著的页码,更提倡用原书的页码。如果用原书的页码,应在译著切口处标注边码。(2)标目:不能采用“拿来主义”把原书的索引标目照录到译著。索引标目需译为中文,按照汉语拼音排序或者汉字笔画排序。如果索引标目是分层级的,索引译为中文后最好仍按外文排序。如:

focus 焦点 420

broad focus 宽焦点 240,364,375

narrow focus 窄焦点 240,247,364,369,371,380

上述索引主标目为focus,副标目为broad focus和narrow focus,如按中文排序就无法体现主标目和副标目间的层级关系,因此这种情况照原书索引顺序编排为宜。译著索引如按外文排序,最好另加一个按照中文排序的译名对照表,方便读者检索。

9.其他。(1)图表:注意核对图表的序号、位置;图表的题名及其文字应译为中文。(2)数字:译著中提到的数字要与原书一一校订,避免出错。(3)回译:原书如果有内容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的,译著要把这类内容再从外文译回中文。涉及回译的内容务必仔细核查,避免出现“Mencius和门修斯”“Chiang Kai-shek和常凯申”这类错误。

三、结语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对翻译质量固然负有主要责任,但出版部门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保证翻译质量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5]“在很多译著出版的过程中,编辑的水平决定了译著的最终质量和可读性。”[6]要保证译著的图书质量,出版社应该制订科学严谨的译著出版流程和编辑规范;编辑需要按照规范做好选题策划、找对译者、与译者充分沟通、做好流程控制、认真加工译稿。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译著的图书质量。

猜你喜欢

原书译稿译著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白马和马可以是同一匹马吗
《绥远通志稿·文征》辨误手记
把一本书译成国礼
《物种起源》
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修订补充手稿辑录
《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晚清科技译著《测候丛谈》社会背景研究
不该发生的事